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06:40:19

如果說元朝末年青花瓷的創燒具有裡程碑的意義,那麼到了明朝末期,民窯青花瓷的發展将這一陶瓷品種的發展推向了高峰。

而青花瓷的百花齊放要從明末說起。在萬曆三十五年(1607)以前,一直是官窯占着統治地位,在此之後,由于官窯的日趨衰落,而民營窯業則憑借着對歐洲市場出口的劇增和國内市場的擴大而一度在景德鎮占有絕對優勢。

  • 這一時期的民窯瓷器,在瓷質方面,一改過去粗糙的質地,而出現了細質瓷;
  • 在裝飾圖案方面,擯棄了過去官窯器圖案的束縛,趨于清新而富于民間氣息;
  • 在青花钴料的使用方面,由于外銷瓷在質和量方面的需求,而促使钴料提煉出現了技術上的革新;

基于各方面的進步,在景德鎮以“可竹居”為代表的民營窯業主集團,在社會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明末清初景德鎮民營瓷業對整個清代景德鎮制瓷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民窯青花瓷開始崛起)1

天啟青花攜琴訪友圖碟 安徽蕭縣博物館藏

一、社會背景

從14世紀下半葉開始,景德鎮已确立了瓷都的地位,但整個景德鎮的瓷業生産,始終以宮廷直接控制的禦器廠為中心,民營窯業隻是處于附庸的地位。由于釉色的限制、圖案裝飾的束縛和青花料為禦廠所壟斷,甚至優質瓷石礦也不準民窯采用,因而必然使民窯的産品處于劣勢。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民窯青花瓷開始崛起)2

明萬曆青花雙獅戲球紋盤 江西省博物館藏

17世紀初年,明廷政治腐敗,内憂外患不斷,反映在官窯的燒造方面,也出現了更趨衰竭的現象。

萬曆三十五年六月乙卯,工部右侍郎劉元震請罷新昌等縣土青:“浙江土青随礦暫采,無補于實用。在新昌解本色,則青竭而粗惡不堪。在東陽、永康、江山解折色又力疲輸而将難繼。加之賦役繁重,災祲頻仍……查江西燒造自萬曆十九年,内承運庫正派瓷器十五萬九千餘件,已經運完,所有續派八萬餘件,分為八運,除完七運外,隻一萬餘件,所需當不多,宜行停止……”

正是這個時期,荷蘭、英國的商船大量販運中國瓷器到歐洲。僅據荷蘭東印度公司一家的記載,從1602-1682年的80年中,通過該公司販運的中國瓷器,達1600萬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青花瓷,少量是五彩器。這一時期,景德鎮民窯瓷器銷售到帝俄、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同樣十分興盛。

二、轉變期的陶瓷工藝和藝術特點

明末清初,萬曆末期至康熙前期的一個世紀裡(十七世紀),官窯衰落和對歐洲瓷器輸出的劇增,加上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催化,使景德鎮青花民窯瓷器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空前繁榮的曆史時期。窯工們擺脫了官窯的束縛,适應外銷需要,使得這一時期的青花、彩瓷,無論器物造型、紋飾内容及其繪畫風格、青花料的運用等方面,都顯現出清新獨特的時代特征。因此,古陶瓷學界把這一階段稱為“轉變期”

“轉變期”應從明萬曆晚期,或以三十五年為起點算起,至清康熙初為止,則這一時期的瓷器似乎有兩種狀況:

  • 其一,是衰落官窯的極少量産品和供國内市場的傳統的器物,這部分大多是發色灰暗、瓷質粗糙的制品,以民窯為多見。
  • 其二,是外銷瓷,主要有專銷日本的按日本買方特殊要求定制器形和圖案适應日本市場的青花瓷和五彩器,以及大量銷往歐洲市場的外銷瓷。

從海外沉船的發現,以及歐美收藏家的收藏品看,這一時期銷往歐洲的品種,主要是青花瓷,有少量的五彩器和白瓷,其他色釉則更少見。

在器形方面,除了一般的盤、碗實用器外,比較特殊的器形是通體長的“象腿瓶”和“筆筒”。

  • 30年以前,我們還把象腿瓶這種器物認作清雍正的典型器之一。事實上,這一形制應該說是适應歐洲市場的需要而産生的,清康熙以後已不見這類器物。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民窯青花瓷開始崛起)3

順治十年青花山水圖象腿瓶 上海博物館藏

  • 至于以瓷作筆筒,在明萬曆以前極為罕見,明末清初則大量出現這一器形,乃是适應國内文人的書齋需要;因此,康熙以後更為普遍。此外,還流行花觚和高圈足的長頸瓶。當時多見的一種喇叭形瓶,發展到康熙時期,成了鳳尾尊。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民窯青花瓷開始崛起)4

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圖筆筒 天津博物館藏

成書于明嘉靖年間的《江西大志·陶書》記述回青料的處理分“敲青”和“淘青”兩個工序。

  • “敲青”:“首用錘碎,内朱砂斑者為上青,有銀星者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兩。”
  • “淘青”:“敲青後,取其青零瑣碾碎,入注水中,用磁石引雜石,真清澄定,每斤可得五六錢。”這是用水進行淘洗,并以磁石吸去雜質的“水選法”。

成書于崇祯十年(1637)的宋應星《天工開物》則出現了用煅燒法來處理青花料的記載:

“凡畫碗青料,總一味無名異……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皆有之。亦辨認上料、中料、下料。用時先将炭火叢紅煅過,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隻得七兩,中、下者以次縮減。”

從水選到火煅,是處理青料的工藝技術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明末清初民窯出現大量發色鮮豔的青花瓷,正是得益于此。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民窯青花瓷開始崛起)5

明崇祯蘇武李陵故事圖蓋罐 英國巴特勒家族藏

至于在裝飾圖案方面,轉變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很少繼續使用明代官窯瓷器上反複使用的龍、鳳、纏枝蓮、菊花、牡丹、八仙等傳統圖案,而多見清新的花鳥畫面。

在一些瓶、罐和筆筒等立體器身的頸部和近底足處,往往以暗花細刻紋或僅暗花雙線紋作裝飾。在一部分立體器的口沿部位常見倒畫的蕉葉紋,較早的蕉葉中莖留白,較晚已不見留白中莖。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民窯青花瓷開始崛起)6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青花山水博古圖瓶,上海博物館藏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民窯青花瓷開始崛起)7

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青花隸書題記人物故事紋直頸瓶

景德鎮的藝人們還借鑒當代畫家們的畫風,出現了山水和寫意人物圖,同時也取材于小說、戲曲的版畫插圖,特别是唐人詩意圖的畫景引人入勝。

明初官窯及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征(民窯青花瓷開始崛起)8

崇祯十六年(1643年)青花十八羅漢圖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

應該着重指出的是,在轉變期瓷器上,出現了詩、書、畫、印相結合的題材。這是明代文人寓文化、藝術于一體的精心構思,也反映了轉變期民窯業主的文人氣息。這種題材,一直影響到清代的瓷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