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婺城處處景。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浙江金華婺城區自古為文化禮儀之邦、仙山勝水之地、創新奮鬥之城。南山北山競秀,白沙婺水彙流,孕育了婺城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培育了婺城拼搏實幹、合作創新的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立足文化資源禀賦,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片文化沃土,也為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紅色文化引領:一朵“金茶花”點亮幸福城
山茶花是金華的市花,從婺城區竹馬鄉的悄然綻放,到八婺大地的豔麗身姿,再到國内國際茶花市場的燦爛芬芳,鋪開了茶花富民路,點亮了小康路上的美好新生活。
1996年,下張家村黨支部通過實行“兩田制”改革,推進土地流轉,騰出了約1050畝連片特色産業基地。同時,村書記錢瑞華帶隊走訪全國各地,考察取經,招商引資,引進了24個茶花種植大戶,在一年時間内便破解了下張家村缺乏原始資本積累和技術支撐的茶花産業發展瓶頸,由此,下張家村的村民從“糧農”變成了“花農”。
此後數年,下張家村黨支部堅持以“老戶帶新戶,大戶帶小戶”的黨群幫扶模式,引領竹馬鄉茶花産業蓬勃發展。2008年,竹馬鄉下張家村全村村民幾乎全員投身茶花産業,存款總額突破1億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如今,婺城圍繞“雙城”戰略,謀劃“五朵金茶花”布局,發展科創文創、高端服務業等優勢産業,“金茶花”已然成了婺城人的“幸福之花”。
生态文化為基:一汪生态水潤養圖強村
白沙溪畔,古樸秀美的廊橋,遮雲蔽日,清風徐來,帶來水的靈動和的草木的芬芳。源遠流長的生态文化也指引周邊百姓在家門口踏上了“緻富路”。51歲的陳愛娥是白龍橋鎮新昌橋村的村民。退休後,她回到位于白沙溪畔的老家新昌橋村,張羅起了一家十幾平米的餃子館。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環境,來村裡遊玩的人越來越多,餃子店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由白沙溪三十六堰衍生出的生态文化,早已滲透了婺城發展的方方面面。莘畈鄉立足生态資源禀賦,成功探路“農體旅”經濟;塔石鄉深入發掘當地民俗文化,發展農特産品經濟;箬陽鄉充分利用山林生态資源,振興茶文化經濟……白沙溪文化的生态内核穿越千年,流淌進了婺城發展的新征程裡。
婺學文化傳承:一脈婺文明振興婺産業
走進金華北山鹿女湖畔的鹿田書院,相較往年又熱鬧了幾分。自呂祖謙、陳亮、唐仲友到“北山四先生”,鹿田書院作為婺學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已然于時光中化作婺學傳承的文化符号。
鹿田書院始建于宋代,于清末時大修,于千年間承載了婺學名師講學、禮祭、藏書等功能。1991年,鹿田書院被發現,評定為省文保單位。2018年,鹿田書院再度重修問世,讓婺學文化被越來越多的金華人所熟知。
近年來,婺城區大力推動婺文化傳承與發展,以文化孵化産業,以産業反哺文化。金華山旅遊發展總公司成立了金華仙山文化産業公司,并緻力于打造金華山研學遊品牌,引流學校及培訓機構客源,并以此為突破口,配套硬件設施,發展特色民宿、主題餐飲、影視文化、文創經濟等周邊文化經濟。
州府文化新生:一座婺州城開啟新征程
千年以前,水通南國三千裡,舴艋舟遍布江渚。婺城人從這裡出發,下蘭江,上錢塘,北通運河進京,東去明州出海。小碼頭帶來了豐饒物産,迎來了風流雅士,繁華了美麗宜居的金華子城,更在迎來送往之間,傳播了兼容并包的古婺文明,收藏了婺城人冷暖交織的況味平生。
而這份源遠流長的“詩路”婺文明正以嶄新的姿态綻放在婺城大地。每逢黃昏後,抑或周末時,古子城熙熙攘攘,文創街區引領金華新時尚。在CRC文創産業園區,各大中小項目攢聚,形成一艘航母,驅動周邊文化經濟崛起。在古街新城的大街小巷,各色工作室、非遺坊似一顆顆珍珠流光溢彩,彰顯婺城文創的新力量。
自“雙城”戰略實施以來,金華婺城區積極打造以信息經濟、科創研發、文化産業等為主體的“科創文創之花“,積極推動文化産業發展,建成了一批龍頭工程,重點扶持壯大“互聯網 ”文化業,擴大婺文化的實力、魅力和影響力。(張苑、葉欣、程向陽、卓德強 記者沈貞海)
幸福婺城處處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