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竹馬,折青梅,兩小無猜。
原來是出自詩仙李白的《長幹行》。
李白詩雲: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顔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描寫的是同住長幹裡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從小一起長大,玩耍,騎竹馬,折青梅,後來結為夫婦的故事。
從兩小無猜,到羞顔未開,純真而又青澀。
年幼時,無拘無束共同玩耍。
成家之後,身份轉變,便感到羞澀忸怩。
人物形象生動真實。
之後,講述了思念和擔憂,以及生活中的種種感歎。
一個溫柔深情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這樣的詩句,即便是放在今天,我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時代差異,仍然是一種可以理解的很好的表達手段。
而回顧曆代詩人的作品,大都真情直白。
對于詩中所說的種種情愫,直到如今我們都仍然可以體會得到,不懼時間年代的限制。
可以說詩文有着很強大的表現力。
可是,當代卻鮮有優秀的詩歌作品。
這倒不是否定現代詩歌的發展,它們本就不是一類表達手法。雖然同歸類為詩歌。
現代詩歌有它自身的價值和意義。這裡不讨論他們之間的異同。
在最早的《詩經》中講述的是青年階段的愛情,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這個年紀,再不是懵懂無知的孩童。
對于愛情有了自己的感觸和向往。
這第一首就很直接地表達了這種态度。
語言直接、簡練。
同樣的還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伊人美好,詞語溫婉,情感充沛。
難怪可以流傳至今。
古人的這種直白表達,與現在相比,其實說不上含蓄。
實際上,反倒是非常直接的。
在情感表達方面,古今無異。
都那麼直接。
早晚下三巴,預将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此時,已經有更多的關心成分。
更加擔心丈夫安危,迎接也要走出很遠,直到長風沙。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在李白生活的時代,長幹裡主要生活居住的是船家,所以詩中會有“十六君遠行,瞿唐滟滪堆”。
而滟滪堆,就是三峽之中的瞿塘峽峽口的一塊大礁石,農曆五月漲水之時,是船隻極易觸礁沉船的地方。
如今,滟滪堆已經真正消失掉了,成為了曆史。為行船安全,它已于五十年代末被炸掉了,現存放于博物館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