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齒狀線上下靜脈曲張引起的團塊,齒狀線以上為内痔,齒狀線以下為外痔,齒狀線上下均有為混合痔。臨床表現:便時肛内腫物脫出,伴出血,墜脹感或疼痛,偶有分泌物或瘙癢。
便後可能會疼痛
痔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目前主要有以下學說。
靜脈曲張學說:靜脈叢是形成肛墊的主要結構,痔的形成與靜脈叢的病理性擴張、血栓形成有必然的聯系。從解剖學上來看,門靜脈系統及其分支直腸靜脈都無靜脈瓣;直腸上下靜脈叢管壁薄、位置淺;末端直腸黏膜下組織松弛,這些因素都容易導緻血液淤滞和靜脈擴張。此外,由于直腸肛管位于腹腔最下部,多種因素,如長期的坐立、便秘,妊娠等,均可引起直腸靜脈回流受阻。
曲張的靜脈叢
肛墊下移學說:肛墊起閉合肛管、節制排便作用。正常情況下,肛墊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壁上;排便時受到向下的壓力被推向下,排便後借助自身的收縮作用,縮回到肛管内。彈性回縮能力減弱後,肛墊則充血、下移形成痔。
那麼痔瘡如何診斷呢?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得了痔瘡?
外痔很好判斷,主要看肛門外側有無贅生物,可以自己用手觸摸到,一般無痛。
而内痔的診斷,主要靠肛管直腸檢查。首先做肛門視診,用雙手将肛門向兩側牽開,除一期内痔出血外,其他3期内痔多可肛門視診下見到。對有脫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後立即觀察,這可清楚地看到痔塊大小,數目及部位的真實情況,特别是診斷内痔出血,更有意義。
其次做直腸指診:内痔無血栓形成或纖維化時,不易扪出,但指診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腸内有無其他病變,特别是除外直腸癌及息肉。
肛門指診可發現早期直腸腫瘤
最後做肛門鏡檢查:先觀察直腸粘膜有無充血、水腫、潰瘍、腫塊等,排除其他直腸疾患後,再觀察齒線上部有無痔,若有,則可見内痔向肛門鏡内突出,呈暗紅色結節,此時應注意其數目、大小和部位。
内痔的發病率很高,内痔早期的症狀就是無痛性便血,間斷性便血,色鮮紅,或附于大便表面,或手紙染血,也可呈點滴狀或噴射狀出血。大便時反複多次的出血,長此以往,會導緻缺鐵性貧血。初期可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貧血較重或進展較快時,則會出現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後氣促等表現。
内痔進一步發展,排便時會有痔核脫出,輕者便後自行還納回肛門,重者需用手上推還納。當内痔脫出沒有及時還納時,會出現嵌頓水腫、血栓形成、潰瘍或感染,将有劇烈疼痛。
當出現連續便血或者内痔脫出時就要及時就醫了,盡早幹預,避免延誤病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