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誨人不倦

論語誨人不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09:03:01

論語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1

《論語》全文品讀系列第七篇《述而》,全文共20篇492章,篇目較大,遂分20次發布,每次1篇,每篇都配有朗讀音頻及譯文,和賞析。希望與大家一起學習踐行孔子的偉大思想。看全文可關注本頭條号,在文章列表看連載。

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譯文】 孔子說:“隻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 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4.子之燕(宴)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裡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态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6.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說:“隻要自願拿着十餘幹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 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9.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10.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 孔子對顔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隐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 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 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 成任務的人。”

論語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2

11.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 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12.子之所慎:齊、戰、疾。

【譯文】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争和疾病這三件事。

13.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14.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将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譯文】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于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 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1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 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16.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17.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譯文】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18.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 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20.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論語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3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 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2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2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隐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隐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 一起幹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内容教授學生。

25.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譯文】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 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 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26.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隻用(有一個魚鈎)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鈎的)大繩釣魚。隻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27.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 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28.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絜己以進,與其絜也,不保其往也。”

【譯文】(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 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 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29.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論語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4

30.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 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别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 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 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31.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譯文】 孔子與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2.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譯文】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33.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不過(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别人也 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34.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诔》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譯文】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诔》文上說:‘為你向天地 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35.子曰:“奢則不孫(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甯固。”

【譯文】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甯可寒酸。

36.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37.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賞析】

本篇共包括 37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 要内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 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 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态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歎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 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内在聯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 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隻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 富。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方法。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産生了很 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孔子在這篇裡也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隻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 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财,但必須符合 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将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 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别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 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名師大講堂】專注于優質教育信息和知識的學習分享。近期分享的國學系列已發布《大學》《中庸》《論語》《道德經》《莊子》《孫子兵法》等經典的有聲閱讀和賞析,喜歡可關注我們,收看其他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