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人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即使跌落塵埃,精神依舊萬丈光芒。
時隔六年,周傑倫發行了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這個出道21年的男人,始終保持着對藝術的創新精神。
正如歌詞裡唱的:“路還在闖,我還在創”。他創造了經典,也正在成為經典。他激勵着每個普通人,隻要堅持找尋自己,哪怕沒有站在光明裡,也是英雄。
就像約翰·威廉斯的小說《斯通納》的主人公斯通納,一生守護一段婚姻,一份工作,沒有傲人的社會地位,卻在面對機會、苦難和未來時,做着遵從内心的決定。
他出生在二戰後的美國,父母都是農民。不甘種地為生的他,在老師的點撥下,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娶了心愛的姑娘,而說好的幸福,近在眼前卻遠似天邊。
孤立無援的他,該何去何從,能獲得完滿的人生嗎?
《斯通納》創作于1965年,出版過程也幾經坎坷,被7家出版社退稿,沉寂50年後,一躍成為多國文學暢銷榜榜首。每個看過書的人,都透過他的故事,折射出自己的人生。
01.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而不隻在于生存
斯通納出身于貧窮的農場家庭。從6歲起,就幫父母擠奶、喂豬、收雞蛋。直到高中畢業,生活中除了寫作業,就是幹農活。
19歲時,他帶着全家改變命運的期望,走進了密蘇裡大學學習農學。然而安逸的大學生活,卻讓他整天擺爛。白天在課堂犯困,夜晚在酒吧買醉。
改變命運的一幕,是從一次丢臉開始的。
文學課上,昏昏欲睡的斯通納被教授斯隆點名,讓他說說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什麼意思?
斯通納懵在原地,手指緊緊攥住桌邊,一個字都說不出來。教授沒有批評他,而是盯着他的眼睛,低沉柔和地念起了詩。
恍惚間,斯通納感覺這是莎士比亞本人,穿越300年,在為他一個人吟誦。
直到詩句念完,才意識到自己在使勁屏住呼吸,他把目光從教授身上移開,打量着教室。
“陽光從窗戶裡斜照進來,落在同學們的臉上,感覺光明好像是從他們自身散發出來的,迎着一片黑暗釋放出去。自己的血液穿過纖細的血管和動脈流淌着,從指尖到整個身體微弱又随意的顫抖着。”
這一刻,斯通納仿佛重新認識着一切,自己也宛若新生。
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蘇醒,在此之前從未感知過自己。他喜歡上這座學校,哪怕隻是伫立在月光下的柱子,都讓他倍感親切。
他喜歡在圖書館拿下一卷書,小心地翻看,生怕笨拙的手指會損壞書中的奧秘。他轉學文學專業,隻用一年時間就學會了希臘文和拉丁文,隻為更好地閱讀文獻。
畢業後,在斯隆教授的引導下,斯通納後知後覺地發現,現在的自己已“改頭換面”,他看到了因覺醒而熱愛的自己,成為了一名留校老師。
自我意識早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體裡,卻處于沉睡狀态。在成長的慣性中,我們按部就班地被事件推動,像刷牙洗臉一樣,完成着學習、考試、就業的“任務”。
越能早點覺醒,越容易産生自驅力。就像斯通納在丢臉時,被教授念的詩深深吸引,從此愛上文學,即便沒有意識到遠大的理想是成為教師,也對相關的事物産生了濃厚興趣,全身心的專注其中。
當我們對熱愛付之于行動時,一切都會變得容易。當我們用心感受世界時,全世界都會為我們讓路。
亞裡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而不隻在于生存。”
對生命的價值,每個人的邊際曲線都是一樣的,隻有不斷地去覺悟,才能增加生命的總價值。
一個擁有覺悟的人,就擁有了一種力量,這是生命本能的力量,是不斷向前的助推器。
能從蒙昧的狀态下覺醒,就是生命最大的成功。
02.苦難,是命運賜予你覺醒的機緣
順利成為大學教授的斯通納,娶了喜歡的姑娘伊迪斯,可婚後他才知道,伊迪絲的精緻完美隻是個表象,在中産階級虛榮教育下的伊迪絲,有着扭曲分裂的性格。
她懷着根深蒂固的不滿走進婚姻,惡意被僞裝在光明正大的理由之下,聰明才智用在與人周旋上,她總能克制又悄無聲息地設計,使人找不到合理的證據來抱怨。
她冷漠又充滿控制欲,卻又把自己僞裝成愛與關心的模樣,傷害着身邊最親近的人。更令人痛不欲生的是,這個冷美人拒絕任何親密接觸。在家庭中得不到半點溫暖的斯通納,事業上也如履薄冰。
上司常年給他找麻煩,課表排得亂七八糟,一大早一節課,下午再一節,隻要累不死,就往死裡累。
斯通納選擇了默默承受。因為固執又懦弱的性格,也因為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工作的職責。
讓他的生活稍有快樂可言的,是和同事凱瑟琳的相愛,盡管惺惺相惜,但他還是選擇了回到生活正軌上。
當他被生活碾壓的時候,熱愛和責任,是難以割舍的生命之重。
做自己,不是對逍遙快活的追尋和不管不顧,而是能否心安理得地活着。
每個在夾縫中生存的中年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既沒資格享受安逸,也沒心力成為衆人的望塵莫及。
在望不到頭的苦難面前,誰都想得到片刻的安甯。底線重要嗎?要花力氣堅守嗎?
一個人的上限未必是自己,可能有很多人在助力,而底線才是最真實的自己。在利益面前,在危難時刻的選擇,才是一個人本性的體現。
有的人底線一降再降,失去了自我,守不住愛情;有的人選擇了“去他的底線”,在混沌中迷失了自我;有的人在徘徊和猶豫中抉擇,充滿痛苦又無法面對舍與得。
底線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是生活帶給我們的警醒。守住自我這個底線,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看到縫隙裡照進來的光明。
朋友張菲和丈夫過着安穩的小日子,有一天,父親被強制拘留,高利貸上門威脅,母親驚恐無助地打電話給她時,她抱着襁褓中的女兒手足無措,失聲痛哭。
全職在家,沒有任何積蓄,無法幫助家人擺脫困境,痛定思痛的她開始重拾貿易,白天帶孩子,晚上做報價,做推廣資料,發微博,找商機,恨不得不吃不睡,每天當做48小時過。
半年後,當銷售額上萬,她注冊了自己的公司和品牌,有能力幫父親還債的時候,大家看到的都是她的風光。
沒有人知道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做飯,肩膀和頭之間夾着電話,客戶說貨物在物流途中破損,她解釋道歉并承諾賠償的時候,把熱油濺在手背上,不滿半歲的女兒此時把大便拉在了褲子裡,鍋裡的菜已經全部焦糊。
不管生活有多難,人都有自己心裡的底線。她的底線就是不能看着家人受苦,見死不救。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拯救一家人。
這個艱難的過程不但使瀕臨絕望的家轉危為安,而且使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并不僅僅是做一個穩妥的家庭主婦這麼簡單。
約翰·麥克馬雷說:“除了徹底地成為自己外,我們的存在沒有别的意義。”
成長真正的意義并不是成功,而是聽從内心的呼喚,守住底線,擁有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03.活成你自己,這是你一生的功課
斯通納的後半生,沒有驚人之舉,就像校園裡的老樹一樣,對四季一樣的學生迎來送往。
畢業時恰逢一戰,在學校一多半以上的人都參軍的情況下,他選擇了留下。上司故意在給他的課表做手腳,還拿他的婚外情威脅他,他選擇了留下。
朋友看不過去,為其弟子論文答辯開綠燈,他卻拒絕好意,選擇了“留下”。
斯通納不是沒有選擇,而是每次都選擇了内心的堅持。
他的做法或許不夠聰明,但卻是理智思考的結果。一時的爽快,或許能緩解焦慮,但在熱愛的事業面前,在痛苦和不甘的時候,依然選擇認真以待,上好每一節課,做好手裡的研究,才彰顯一個人的人格。
斯通納生活的年代,是二戰結束的重建期,并不像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換工作和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樣簡單。
他或許懦弱,沒有敢闖敢拼的睿智,但他并不是被動選擇,而是成全了自己的人格,一生熱愛所從事的事業。
他批改學生的論文從不敷衍,直到查出癌症,他仍然堅持處理完所有的工作才肯住進醫院。他把一生的熱愛,凝聚在一本出版的書籍裡,撫摸着這本書離開了人世。
斯通納回憶了自己的一生,那些曾經讓他一次又一次直面黑暗的關鍵事件,那些他曾經一度以為是證明自己活得很失敗的事情,在這一時刻都變得無足輕重。
他沒有被它們打敗,也沒有被它們改變。在經曆中,自我日漸清晰。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斯通納說:“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一生都在找尋自己,看似追求的是成就、愛情,其實想看清的是自己的極限和可能。
所謂圓滿的一生,不是擁有了多少财富、獲得了什麼地位、長得好不好看,而是一種純粹的自我感知。
心理學家榮格說:
“人的一生,前期在外界影響下處于自我人格發展時期,後期則應該把注意力轉向内部,整合自我心靈,讓自性湧現,以期擁有完整人格。”
完整和諧的人格,值得每個人終其一生去發現。有的人很幸運地就能找到。就像法國畫家雷杜德,一輩子就隻做了一件事,就是畫玫瑰。
整整20年,他記錄了170多種玫瑰的形态,玫瑰成了他的巅峰之作,無人逾越,他也被稱作“花卉畫中的拉斐爾”“玫瑰大師”“玫瑰繪畫之父”。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雷杜德一樣,始終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而努力。
生命從不完美,正因為有缺憾,才給了我們自我完善的機會。
《斯通納》告訴我們,堅定對自我找尋的信念,付之于行動,就是在自性圓滿的路上,也是獲得幸福感的方向。
04.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約翰·威廉斯說:“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這句話作為《斯通納》的腰封,正是斯通納一生的寫照。
一個人能從蒙昧的狀态下覺醒,發現自己的一生所愛,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這關系到我們在面對人生苦難之時是否還能堅守自我的底線。
心中自有萬丈光芒,當我們有了這樣的信念,就不會在意世俗意義上能否成功,因為我們已然自性圓滿。
使命本自俱足,與生俱來,請你真實地相信:
每一個生命從誕生那一刻起,都帶着自己的使命。每一個生命在人生的旅程中,都能找到與衆不同。每一個生命在自己的内心中,都能獲得圓滿成功。
活在意識的海洋裡,努力自覺自在,方可無悔此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