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小學生一天學幾個成語好嗎

小學生一天學幾個成語好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31 18:20:25

小學生一天學幾個成語好嗎?1. 空穴來風 【解釋】比喻消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機會傳開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小學生一天學幾個成語好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小學生一天學幾個成語好嗎(的學生都常把這50個成語用錯)1

小學生一天學幾個成語好嗎

1. 空穴來風

【解釋】比喻消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機會傳開來。

【出處】戰國·宋玉《風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誤用】大多用來表示毫無根據。

2. 三人成虎

【解釋】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

【出處】《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誤用】多誤解為團結合作力量大。

3. 美輪美奂

【解釋】原本多形容建築物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現在也用來形容雕刻或建築藝術的精美效果。

【出處】《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奂焉。’”

【誤用】媒體常用作形容美好事物。

4. 炙手可熱

【解釋】手摸上去感到熱得燙人。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貶義。

【出處】唐·杜甫《麗人行》:“炙手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誤用】媒體擴大其使用範圍,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離其本義。

5. 侃侃而談

【解釋】指人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古時候用來形容人善于交談,有風度。

【出處】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

【誤用】人們大多用此語形容聊天。

6. 首當其沖

【解釋】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難。中性詞,不固定作為褒義貶義解釋。

【出處】《三國志·公孫瓒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蓋聞在昔衰周之世;僵屍流血;以為不然;豈意今日身當其沖。”

【誤用】常被人誤用為定語,代替“首先”。

7. 文不加點

【解釋】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出處】漢·祢衡《鹦鹉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辍,文不加點。”

【誤用】常被誤用來形容寫文章粗心大意,不加标點。

8. 明日黃花

【解釋】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出處】宋·蘇轼《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誤用】常被誤寫作“昨日黃花”。

9. 集思廣益

【解釋】指集中群衆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衆思;廣忠益也。”

【誤用】主語應該是領導者,不能是提意見的群衆。

10. 首鼠兩端

【解釋】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又動搖不定。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禦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儒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

【誤用】常誤解為言行前後不一緻。

11. 溢美之詞

【解釋】溢:水滿外溢,引申為過分。表示過分吹噓的話語。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人間世》:“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誤用】常誤用于褒義場合。

12. 投桃報李

【解釋】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出處】《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誤用】錯用來表示報複,恩将仇報,以怨報德。

13. 蓬荜生輝

【解釋】指某事物使寒門增添光輝(多用作賓客來到家裡或贈送可以張挂的字畫等物的客套話),也說“蓬荜增輝”。

【出處】宋·王柏《回趙星諸書》:“專使遠臨;俯授寶帖;聯題累牍;蓬荜生光。”

【誤用】廣告語說“讓您的居室蓬筚生輝”。

14. 不可收拾

【解釋】指事物敗壞到無法整頓或不可救藥的地步。

【出處】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泊與淡相遇;頹堕委靡;潰敗不可收拾。”

【誤用】常有人在“一發而不可收”這句慣用語後加一“拾”字,說成“一發而不可收拾”。(“一發而不可收”:行為不受控制或無法停住。“一發不可收拾”:更加無法整頓。)

15. 出奇制勝

【解釋】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出處】《孫子·執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誤用】用作“出奇制勝叛軍”之類則錯。

16. 意氣用事

【解釋】缺乏理智,隻憑一時的想法和情緒辦事。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這是事勢相逼,不得不爾。至今想來,究竟還是意氣用事,并不曾報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卻也悔之無及。”

【誤用】被用作“講義氣重感情”。

17. 不知所雲

【解釋】形容說話内容混亂,無法理解。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誤用】不能用來批評聽者理解力差。

18. 義無反顧

【解釋】從道義上隻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誤用】常被用于毫不猶豫幹壞事。

19. 不可理喻

【解釋】不能用常理使那個人明白,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褐蓋》:“要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誤用】容易誤解為“不可理解”。

20. 望其項背

【解釋】能夠望見别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比喻可以企及别人所達到的境界。

【出處】清·汪琬《與周處士書》:“言論之超卓雄偉,真有與詩書六藝相表裡者,非後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項也。”

【誤用】不少人用“隻能望其項背”表示“趕不上”。

21. 差強人意

【解釋】指一個人做出的事情勉強達到别人的要求,還算令人滿意。

【出處】清·劉鹗《老殘遊記》第十二回:“算來還是張翰風的《古詩錄》差強人意。”

【誤用】多誤解為不能使人滿意。

22. 抛磚引玉

【解釋】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衆晚參;師雲:‘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抛磚引玉;卻引得個鯈子。’”

【誤用】不能用于對方或第三方。

23. 風聲鶴唳

【解釋】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的樣子。常與“草木皆兵”連用。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餘衆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誤用】有人用“殺得風聲鶴唳”來形容戰鬥激烈。

24. 敬謝不敏

【解釋】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夠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辭做某事的婉辭。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使士文伯謝不敏焉。”

【誤用】常錯用于拒絕别人的要求。

25. 登堂入室

【解釋】登上廳堂,進入内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達到很高的水平。

【出處】《論語·先進》:“(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誤用】常被誤用為“進入屋子”。

26. 鬼斧神工

【解釋】形容藝術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出處】《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成;見者驚猶鬼神。

 【誤用】常被誤用來形容自然景物。

27. 始作俑者

【解釋】開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出處】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誤用】常濫用于一切倡導人。

28. 如履薄冰

【解釋】象走在薄冰上一樣。比喻行事極為謹慎,存有戒心。

【出處】《詩經·小雅》:“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誤用】隻能用于主觀心理,不能表示客觀存在的危險狀态。強調主觀心态之謹慎小心,而非客觀情況之危急。

29. 側目而視

【解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視。現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樣子。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

【誤用】常誤解為“目光輕蔑地看”或"尊敬”。

30. 良莠不齊

【解釋】指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一起。适用對象隻能是人,側重于品質。現在也可以用于産品、市場等好壞事物混雜在一起。

【出處】清·約昀《閱微草堂筆記》:“至我輩之中;好醜不一;亦如人類之内;良莠不齊。”

【誤用】不用于能力、水平、成績等參差不齊。

31. 無所不至

【解釋】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壞事)。

【出處】《論語·陽貨》:“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誤用】與“無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2. 危言危行

【解釋】危:正直。指的是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出處】《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誤用】常被誤認為是“害怕發表言論,不敢說話”或“危險的言論和行為”。

33. 評頭論足

【解釋】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

【出處】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顔色,那個好态度,評頭品足。”

【誤用】現在多用于讨論一個人。

34. 休戚與共

【解釋】憂喜、禍福彼此共同承擔。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同。

【出處】明代·瞿共美《天南逸史》:“臣與皇上患難相随;休戚與共;願自不同于諸臣;一切大政自得與聞。”

【誤用】不能用作“患難與共”。

35. 置之度外

【解釋】指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作褒義。

【出處】《後漢書·隗嚣傳》:“帝積苦兵間,以嚣子内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将曰:‘且當置此兩子于度外耳。’”

【誤用】不能用于貶義場合。

36. 翻雲覆雨

【解釋】形容人反複無常或慣于耍手段。

【出處】宋·黃機《木蘭花慢·次嶽點幹韻》詞:“世事翻雲覆雨;滿懷何止離憂。”

【誤用】不能表示氣勢宏偉。

37. 彈冠相慶

【解釋】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慶賀,将有官可做。含貶義。

【出處】宋·蘇洵《管仲論》:“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相慶矣。”

【誤用】常被誤解為中性的互相慶賀。即使是壞人互相慶賀,如果與上台掌權無關,也不可用。

38. 期期艾艾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複,說話不流利。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列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誤用】不理解為懦弱、猶豫等。

39. 無可厚非

【解釋】意指說話做事雖有缺點,但還有可取之處,應予諒解。

【出處】《漢書·王莽傳》:“莽怒;免英官;後頗覺悟;曰:‘英亦未可厚非。’複以英為長沙連率。”

【誤用】與“無可非議”不同。

40. 不胫而走

【解釋】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出處】北齊·劉晝《新論·薦賢》:“玉無翼而飛;珠無胫而行。”

【誤用】不是表示東西丢失。

41. 身臨其境

【解釋】身體不在那個地方,卻仿佛親自到了那個地方。

【出處】明·袁宏道《八識略說序》:“向非身曆其境;惡能窮其邊崖;指其歸宿者哉!”

【誤用】常誤用為代替“設身處地”。

42. 茕茕孑立

【解釋】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内無應門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誤用】使用時句中不能有“獨自”、“孤獨”、“一個人”等語義重複的詞語。

43. 耿耿于懷

【解釋】不能忘懷,萦繞于心,形容有心事。

【出處】宋·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公圭侯印人所憂;利鎖名韁吾所羞;耿耿有懷非隐憂;思得佳士從之遊。”

【誤用】不能用于“記住别人的好處”。

44. 因人成事

【解釋】自己無能,依靠别人把事情辦好,隻能表貶義或自謙。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誤用】不能對第三人說。

45. 耳提面命

【解釋】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出處】《詩經·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匪乎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誤用】不用于同輩之間和貶義場合。

46. 聳人聽聞

【解釋】誇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出處】清·恽敬《雜記》:“豫章大鎮;或書有不可達者;故托辭為此;抑為州将者;以此聳人聽聞;豫絕系援;皆未可知。”

【誤用】不能說這個事情聳人聽聞。

47. 駭人聽聞

【解釋】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多指社會上發生的兇殘的事情)。

【出處】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誤用】與聳人聽聞常常混用。

48. 咬文嚼字

【解釋】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出處】元·喬吉《小桃紅·贈劉牙兒》曲:“含宮泛徵,咬文嚼字,誰敢嗑牙兒。”

【誤用】被用于表揚。

49. 處心積慮

【解釋】處心:存心;積慮: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形容蓄謀已久。

【出處】《谷粱傳·隐公元年》:“何甚于鄭伯乎!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誤用】用來表褒義,褒義用“殚精竭慮”。

50. 火中取栗

【解釋】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幹冒險事,付出了代價而得不到好處。

【出處】十七世紀法國作家 拉·封登的寓言詩《猴子和貓》中說,一隻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裡燒熟,然後騙貓替它取出來,貓把腳上的毛燒掉了,卻吃不到栗子。

【誤用】用于比喻高風險的投資行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