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旺季,進口啤酒卻連續“躺槍”。
文 | 雲酒團隊
進口啤酒還是一門好生意嗎?在最應該“熱”的時候,卻迎來“六月飛雪”。
日前,2016年媒體曝光德國14種啤酒中檢測出農藥殘留物草甘膦舊聞再次被翻出,同時“××啤酒竟是這樣生産的,真是可惡至極”一則反映個别不法商販“徒手灌酒”的視頻在朋友圈熱傳,百威啤酒“躺槍”……
啤酒銷售旺季來臨之際,進口啤酒似乎開始陷入進口葡萄酒曾經曆的困境:一邊是進口啤酒經銷商不得不接受的新現實就是進口自啤酒“光環”正在褪下,似乎并不那麼時髦了;另一邊則是進口啤酒的有關負面曝光越來越多。
❶
銷售旺季,進口啤酒卻連續“躺槍”
上述兩則傳聞直指進口啤酒。
2016年,媒體曝光德國慕尼黑環境研究所公布的一份實驗室檢測報告顯示德國最受歡迎的14種啤酒中被檢測出含有不同程度的農藥殘留物草甘膦。草甘膦被認為“可能對人類緻癌”,引發媒體普遍關注,部分媒體并附部分啤酒品牌名單。
農殘事件最終以德國風險評估局(BfR)的表态而結束。該結構表示這些啤酒中的草甘膦含量不會對消費者健康構成風險。“一個成年人每年要喝1000公升啤酒,才會攝入足以危害健康的草甘膦”。
時隔不久,某知名國際啤酒品牌再次個躺槍。日前,一則“工人用回收啤酒罐徒手裝啤酒”的視頻在網絡熱傳,視頻畫面是一處疑似百威啤酒加工作坊,工人使用的是百威紅色啤酒罐,随後有自媒體轉載并配以“造假,這樣的XX啤酒你還敢喝嗎?”等标題發布,視頻快速發酵之後,百威啤酒“針對舉報發現制造疑似百威假酒窩點,已經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也特别發文進行說明。
裸着上半身操作機器的工人在合作方灌裝啤酒
兩則傳聞發布之際,恰逢啤酒的銷售旺季即将來臨之際,雖然都是偶然事件,但都對進口啤酒品牌産生了不良的影響。其中對于第二個謠言,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在說明中指出,“造謠信息經大肆傳播,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嚴重诋毀了我國啤酒品牌形象及相關企業的信譽,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❷
進口啤酒還是門“好生意”嗎?
對于進口商和經銷商來講,進口啤酒曾經是門好生意,然而,繁榮似乎正在部分消退,進口啤酒正在變得不時髦,而且負面新聞纏身。
2012年以來,進口啤酒行業進入快速增長,看到這一巨大市場前景,越來越多的經營者開始進入進口啤酒領域,然而市場快速增長的另一面則是競争空前激烈:經過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後,消費者對于進口啤酒的新鮮感正在消退。
當前,消費者已經很容易從各種渠道中購買到進口啤酒,而且随着進口啤酒價格下降和廠商促銷,進口啤酒與國産啤酒的價格差正在快速縮小,對于大多數消費者則來講,進口啤酒已經成為消費者酒桌上的“常客”。春節前後一篇《德國啤酒“入侵”農村》文章就是上述情況的一個縮影。
在競争空前激烈的同時,進口啤酒也開始出現“泥沙俱下”的現狀,也從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進口啤酒的市場,影響了消費者對“高品質”吸引消費者的進口啤酒的信心。
前述德國啤酒農殘傳聞誇大了農殘的影響,但進口啤酒領域質量問題似乎并不鮮見。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2015年12月不合格進口酒類信息時,透露有110.98噸進口啤酒和葡萄酒被銷毀、退貨,在抽檢中有5批次進口啤酒不合格,其中有24.33噸進口啤酒被銷毀,另外39.53噸給予退貨處理。2016年,青島、杭州、廈門等多地檢驗檢疫部門都曝出退運或銷毀不合格進口啤酒的情況。
然而,具體企業和市場的激烈競争,并不妨礙大市場的高速增長。對于大多數人來講,進口啤酒似乎依然是一個“好生意”。據統計,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口啤酒11.7826萬千升,同比增長17.9%,金額為8.5704億元,同比增長18.1%,增速高于國産啤酒,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❸
進口啤酒破題的“進口葡萄酒藥方”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同樣作為“進口貨”,進口啤酒遇到的種種困境似乎都能夠在進口葡萄酒行業找到曾經的對應症狀——用近5年的時間走完了進口葡萄酒改革開放以來30年曆程的進口啤酒亟待破題。
回顧進口葡萄酒的增長,并不是坦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口葡萄酒已經開始進入國内市場,主要出現在高端場所,享用的群體也是“非富即貴”。改革開放後,進口葡萄酒開始逐步走向大衆,直至加入WTO之後的井噴式發展,進口葡萄酒已經成為消費者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員,消費者對于進口葡萄酒經曆了從新鮮感向歸屬感的轉變。與進口啤酒類似,進口葡萄酒發展也曾頻繁遭遇“品質危機”,公海灌裝、18元拉菲、國産假裝進口酒等事件一次又一次沖擊消費者的信心。
然而進口葡萄酒行業卻在種種挫折之中不斷發展。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6年我國共進口瓶裝葡萄酒4.82億升,同比增長21.98%,進口金額為22億美元,同增長17.20%,增速比2015年雖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高增長。
那麼進口葡萄酒是如何解題的呢?在市場”看不見的手“進行優勝劣汰之外,很大的一個層面正是市場的教育與規範。
一方面,世界主要葡萄酒出口國和産區、進口葡萄酒商以及各類的培訓機構所做的市場推廣與消費者教育工作,将知名葡萄酒産區與品牌刻進了消費者的内心,産區、品種已經成為消費者選酒的考量因素,同時,“葡萄酒兌雪碧”的尴尬向理性消費回歸,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具備一定的葡萄酒鑒别、選酒、侍酒、品鑒的知識。
另一方面,建發、卡斯特、ASC、富隆等優質大商、葡萄酒連鎖企業在市場浪潮中快速崛起,以自身的規模化、規範化經營為行業樹立了榜樣和門檻,通過葡萄酒文化教育和市場推廣也進一步推動了具體市場的消費者培育與消費升級。
反觀進口啤酒,當前的高增長更多是一種初級階段的自然市場增長,其背後難掩市場困境,尤其是消費者教育與市場培育的“一窮二白”,在這一方面,進口葡萄酒的确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經驗。
對于進口啤酒行業來講,進口葡萄酒見證了改革開放30年的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變遷。如今,站在高速增長的市場面前,進口啤酒依然是一個值得而且應該投入的“好生意”。
進口啤酒誰将占據鳌頭,你怎麼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