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6366字 | 閱讀23分鐘
這是一個“無思時代”。
我們總被各種外界框架而束縛自己。
不得不說衆人都在闡述“獨立思考”,甚至也有很多方法論能給予人們借鑒;我也經常思考「獨立思考」的本質是什麼?
解決問題嗎?顯然這隻是表層;而最内核其實為“改變人的觀念”,也便是思想。
那什麼是思想?你能得到衆多不同答案,譬如:
它是價值觀加方法論,讓人懂得某個道理進而驅動行動去有所改變;也有人認為思想是個人意識經過思維活動形成的結果或形成的觀點體系,這種場景如同我們常說的「老一輩人的思想」。
那思想是禁锢的嗎?顯然不是,它應該随着時代的發展而改變。
在我看來,從科學到神學,具體到抽象,實與虛,道與法;我們知道一個東西是什麼「解構」,才能去獲得它的「結構」,并使用它「重構」。
這套流程也稱之為「破局」,你遇到的多數問題無解多半在于“沒找到結構,無法解構進而重構”。
如何能做到經濟,文化,處世,情感,心靈謀略等各類一通百通?我把這些學科比作成“軟件”;想要開通破解它們就要了解“編程”;編程便是所謂的哲學或者說是「思想」。
腦子的結構不同進一步造成思想不同,換言之破解方法與呈現也不同,因此人「結構」不同,決定了人生的過程與結果,若你此刻有無解之題,希望這篇筆記有所頓悟。
01.載體所有知識,學科,基礎設施都有一個相同的本質,那便是研究「事物存在的形态」,隻是研究領域,維度不同,那結果如何呈現呢?
需要靠流動體,那便是「文字,公式,算法,圖形等」。
古代戰略思想家們把各自邏輯用各種形式記錄下來後,大家互相溝通,最後也便出現細分領域,如:物理,化學,生物,曆史,政治,經濟,心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
這些人為表明各自獨立思考邏輯是正确的,會采用實驗的方式去驗證。
換句話說:實驗就是實際驗證的意思,能夠自圓其說又能适用某個範圍之内,那你就成為一個學派;然後用自己的名字叫上思考的邏輯命名,譬如:牛頓定律。
那些已經被思考過,在某個領域可以被确定的邏輯,統稱之為「科學」。
因此大家小時候的夢想是科學家,都以為很高大上,殊不知科學家有很多細分領域,譬如:做研發屬于科學家,做經濟是「經濟學家」。
除這些領域外,還有一部分玩思想的人很難被歸類,因為這些人的思考維度「又虛又高」,屬于萬金油學科,不論什麼科學派,這些人的思想都可以參合一下。
譬如:
老子講陰陽觀,這套思想往各種學科上套都合身;那很多「辦實事」的人一看,哇,這套思維好厲害,我也要借用一下。
尤其是研究社會科學的,本身人文的東西比較主觀,大家玩的都比較虛,這樣一套再合适不過。
再或者說,帶兵打仗做管理,靠舌頭遊說四方做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做人力工作都可以運用「陰陽觀」來套。
縱橫家,首席戰略官雖然都在「辦實事」,但坐下來論道時都在一個系統中。
而這一切好處就是大家的底層體系都相同,可以相互轉化,做人力的年齡稍大可以做公關;做營銷的可以做技術,無非是「操作技能」熟練度問題。
但除科學與哲學以外,還有極少一部分思想很難被歸類,那便是「神學」;這些人的思考維度更高,更虛,虛到專門研究「元宇宙」,可以将物理,量子,數學進行結合。
辦實事那些人很難去從科學角度解釋所做事情,就會借助這套思維來形容。
所以科學是描述,往上是哲學,再發展為神學,是從實到虛的過程;虛是指導實踐,驗證第一性推理帶來的結果;而實踐又是驗證「虛」,兩者稱之為「虛實結合」。
雖然維度不同,但沒有誰高低的說法;并不是哲學家就比科學家思想要厲害,大家隻是研究維度與領域不同而已。
這一切如同種地:
農民的維度很務實,技能最重要,種好一畝三分地後來年擁有好收成;但上升到一億農民一起種田,那就開始變得很虛;這時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就要啟動了,研究量産,發展等問題。
虛實很重要,誰也離不開誰,譬如科學上研究事物存在形态從“分子維度”到原子維度,再研究到“無”的維度,就需要哲學開路。
到最高維度也就是「科學家的天花闆」時,萬物萬事包括人都是神創造的,猶如聖經中的「亞當與夏娃」。
越難驗證的越往神學上靠,越容易驗證就越往科學上靠近,而中間「即虛又務實」的這片領域就是「哲學」;換句話說:神學無邊際,科學有邊界,哲學中間徘徊做承接。
若需要抽象化表達,那就是大家熟悉的老子口中所闡述的「道法自然」的「道」,這裡法是動詞,自然就是萬物,道就成為自然之上,超越自然并掌控自然的東西。
因此道家和道教不同,前者屬于哲學,後者屬于神學;同樣務虛,維度不同,領域不同。
那“神”是什麼?就是人類思維天花闆之上的維度,若人格化形容就是各種神仙領袖,有的白胡子,有的秃頭,有的帶圓帽子等。
在人類思維裡,能自圓其說并實際驗證的邏輯就會被歸類為「科學範疇」;不能自圓其說又不能實際驗證的都扔給「神」。
夾在中間和稀泥的就是哲學’換句話說,人人都可以做哲學,人人都有思想,但水平「認識維度」不同罷了。
科學與神學需要對立統一,哲學就幹這事,宇宙裡就這麼些東西,扔到科學中的東西越多,扔給神的東西就越少。
因此“神很不高興,每次科學界做出新東西都是對神學的一次打臉”。
大家都想其樂融融不幹架,就需要哲學在中間做「和事佬」,最終形态就是科學與神學走在一起,到某個維度變成一個學科,相當于虛和實,陰和陽;最終未完成前,哲學永遠是“和稀泥”的。
02.維度如何理解“和稀泥”?就是在務實層面無限玩耍,也能在務虛層面來去自由。
換句話說,在務實層面随便找個應用領域做載體,後面加個「哲學」二字都很合身,譬如:大廠管理哲學中的「三闆斧」。
不光是各種科學領域可以套用,其他領域同樣,如:
心靈哲學,麻将哲學,買菜哲學;在務虛層面又可以很高,在務實層面又能接地氣;而評判的标準在于「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換句話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還是精神構成?那神到底有沒有?什麼形态呢?到此聰慧的夥伴就能看出:
哲學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玩弄虛實”,可以“虛實并舉”,這就是典型的“和稀泥”,玩不确定。
譬如:
你跟某個老闆聊“産品怎麼做”,他可以給你上升到故事層面,我們未來想成為什麼?這通常是他不知道具體怎麼做,但還需給你描繪我要做什麼,達到共鳴,讓你覺得段位又很高級。
所以,哲學的定義是什麼?
研究事物存在的形态上,能夠将虛實統一在某個恰當維度上的「思維邏輯」;當然這個定義也不一定準确,誰也不敢給哲學下定義,原因在于哲學本身就是不确定性,怎麼能夠擁有确定定義呢?
就好比老子口中的“道”,誰能給道下定義呢?那為什麼還需要下定義呢?原因在于「恰當」二字,哲學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拿來用的,而非研究的。
那何為恰當?
我把它稱之為知識的「道術法」,把一套知識(也就是某位思想家的邏輯體系分為“道術法”或叫“體用術”也可以)。
道就是研究事物存在的獨特方法,屬于虛的層面;什麼叫思想,首先要有認識世界存在的方法,這個決定思想的高度。
換句話說,一個人思想中如何看世界,世界就是呈現什麼樣子,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樣,決定于思想高度,也就是思想中的「道」。
雖然每位思想家不同,但是“其道一也”;意思是到了某個高度大道趨同,隻是角度不同而已。
先說什麼叫高度?
舉個例子,老人搞個線下見面會,一群人去參觀老子,回來後大家紛紛議論說「老子是個聖人」(事物存在的形态);這時高度就凸顯出來了。
有人說老子就是白發老頭,還秃頂,看樣子腎不好,我臨走還告訴他要注意身體健康。
也有人說,老子是位慈祥的長者,目光溫和充滿睿智,看起來很有學問的樣子;也有人說老子是位謀略大師,這次線下會沒白去,終于知道什麼叫做“善”了,原來善是一種智慧,受教。
也有人說,老子真是位思想家,以後肯定能流傳後世開宗立派,其思想要比其他幾家高明很多;這時一位長相難看的人感歎到,老子真乃神龍也,能升能隐幻化無常啊。
當然這些比喻顯然非常不恰當,但充分的表達:
每個人眼中都有對世界認識的方法,以此來定義事物存在的形态,從而在事物上獲取力量,同一個見面會,最後一位獲得的力量最大。
因此方法不同,高度不同;高度不同,認識不同;認識不同,所獲得的力量不同,這也是不在同一維度的人很難溝通,因為所獲得的力量不同。
高維對低緯度是支配關系,很多科幻的描述就是少數人把世界塑造成一場遊戲。
他們在後面操縱遊戲規則,确保能赢的始終是他們,若你想過得更好且有機會赢,就要不斷接近真相。
03.法術思想光有高度不行,一直玩高度就「出世」了,普通人還需要「入世」刨食,此刻“道”就要往應用領域上套,也就是“法”。
套的領域越多,思想越有廣度;這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意義就開始體現。
道和法都是務虛的層面,但有區别,前者講究規律,後者講究規則;規律是研究事物存在的本源層,規則是需要時所設定出來的。
換句話說:
前者是對事物存在形态獨特的思想認識,一旦形成基本不會變;後者是由前者的知道和推理得來,在不斷進行中變化。
道和法是一體的,腦子裡有什麼樣的道,法就呈現出什麼樣子。
很多人直接學法,但是腦子裡情不出道,也就是人們所講的「腦子沒開光」。
結果就是死闆教條,學誠信咭,不會融會貫通;沒有道的指引,高度就升不上去,在法的層面遇到實際困惑就會一頭霧水,自己不會解答。
譬如:
你看到很多公司前期收益與市場規模都非常好,後期突然下滑而無法轉型。
從術的方面來說是「業務方向與團隊問題」,而實則背後是「跨界遷移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隻有一種,就是提升維度,也是悟道;會分析問題等于解決問題。
再舉個例子:
你看中國TOB公司,悟性極度不高的人會直接拿國外甚至國内同行公司往上套,各種模仿,最後不斷被打臉,打完臉還想不明白,就會産生戾氣。
若腦子裡有道,就可以看到本源層,從服務的B端公司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中的「細分領域」。
再看政治條例;在上升到行業曆史演變形态,在上升到形态存在背後的生存規律,那基本就掌握「第一性」,這就夠用了。
你看小米這家公司,從社區共創開始到現在世界500強;雷布斯其實掌握了「發展形态」,一切以米粉為中心,米粉就是核心。
不論是生态鍊故事還是未來汽車業務;始終不擔心用戶,再加上「使命,願景,價值觀」的進一步夯實;轉化成為故事,用術層面的「厚道」達到極緻,怎麼會不成功?
因此,從本質規律層,自高往下推論規則層,再從政治形态推演到經濟形态,從經濟形态再到公司形态,基本市面講的各種規則你也不會相信了。
從此你會有套自己獨特的看法,推導出一套隻有你自己知道的「規則」。
所以,每個人眼中所看到的規則是不一樣的,在我的邏輯中嚴格意義說:道和法屬于哲學,術已經不屬于「玩虛實」的思想範疇;術是法延伸出來的昊體适用技巧 。
04.規律不變的規律(道),善變的規則(法);更新叠代的技巧(術),這個邏輯用在為人處世哲學上可理解為:
不變的是人性,善變的是利益,更新叠代的處世方法論。
再看定義,哲學就是在研究事物存在的形态上,能夠将虛實統一在某個恰當維度上的思維邏輯;那用法是什麼呢?
道和法(哲學)是将昊象事物不斷地抽象化成獨特形态,因此,思想不同形态不同;道需要悟性,給腦子開光;法需要載體,試想下,沒有載體你将什麼抽象化呢?
道看得越高越透,就能定的越準,術自然而言也就能靈活運用;因此對世間萬物的存在形态研究,都能搞出一套「道,術,法」。
思想因變化而存在,沒有道的指引,觀察與學習的東西就是靜态的,也就隻能學到「死法」和「死術」;這就是《矛盾論》所講的批判經驗主義。
人的思想也就是所謂對“道”的領悟,關鍵在于能不能「動」起來,也就是“變化”起來,虛實的變化,理論與實踐的變化。
舉個例子:
一般不懂管理的人,讓他去帶團隊做領導,腦子裡第一反應是需要多少人,執行力夠不夠用。
這種層次跟流氓打架水準一樣;懂管理的會分兩個層級:“玩經驗主義”和“玩變化主義”(哲學思想)。
前者也分很多層次,領導會根據團隊的人所學的“死法”來分層,譬如有人學的是私域運營,有人懂得營銷策劃,有人懂數據分析等。
後者是“怎麼協同作戰”,幾個人能力有無遷移的可能;這些玩的都是“死”的;什麼是“活”的呢?
根據用法,道和法(哲學)是将昊象事物不斷抽象化,譬如:《孫子兵法》将軍事戰鬥抽象為“風林火山”集中形态: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入火,不動如山,那一些不同認知的人就會說,這是一種幹勁而已,描述這麼誇張。
軍事鬥争是「生死之地」,孫武那麼有思想的人玩口哨的「喊口号建設」,因此他眼中沒有什麼大鐵棒子,也沒有什麼固定套路與固定編隊方案。
在他眼中隻有抽象的形态,在團隊管理與競品打仗時,根據虛實,強弱,遠近,明暗,奇正等矛盾變化,根據能力範圍組合各種形态。
因此,市場有時要快打,有時要慢打,有時要狠打,要不斷變化要「動」起來,一定不要「按套路出牌」。
所以管理的團隊是人,是武器,是矛盾的不斷變化,根據性格,情緒狀态維度不斷提升;這就是哲學思想。
思想沒有保質期,無論古今都可以使用,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乃至到了如今「金融戰」「内卷下企業間拉鋸戰」都可以使用。
學「死法」的人,跟他講「活」的東西,他也會看成死的;這就猶如你看我在跟你分享社群如何運營,其實我在說「人性」。
沒有“道”不能将昊象事物抽象化起來,就一定不會「變化」。
從公司之間競争角度,要抽象化到“内部”與“外部”,敵人與朋友這些矛盾形态中不斷轉化;有時你的對手可能不是競品,而是自身的團隊。
因此兵法講究攻守,将軍事化鬥争抽象化;縱橫講捭固,将“忽悠人”抽象化。
這猶如正常人看一個人,他是張三,再深度一點,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或者他是君子還是小人?
最普通的人腦子基本一點不開光,在于不能脫離我的角度,總是站在自身角度去評判外物;像「好與壞」,「君子與小人」這些都屬于情緒化的形容詞,不屬于将事物抽象化。
鬼谷子所述: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什麼意思呢?先跳出自己,來客觀的看待自己,再将自己抽象化起來,把自己研究明白的人,自然也就明白别人了。
那怎麼抽象化呢?
人是矛盾體,思想一動就是矛盾在不斷變化,要學會觀察自己,把矛盾都「熟悉一遍」,再去看别人很容易看透。
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對「是非」的判定和變化,在想法上會産生向陽和向陰,在道德上定義對錯,繼而定義物質利益上的價值。
人與野獸不一樣在于人不會「無腦」的無限追求利益,在行為和語言這些外露層面上會有諸多特征,為什麼叫捭阖(bǎi hé)?
一張一弛,一呼一吸也就是哲學上的虛實變化,人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都在這「一呼一吸」的變化之間,換句話說:看人就要抓住他思想裡的矛盾變化。
人的思想就像一個穹頂,高度決定了廣度,道打破了經驗主義(死法)束縛後,情道覆蓋面才可變廣,隻要有足夠時間和精力及信息,任何領域都可以去「驗算」一遍。
但在規律中我們要小心「刻闆」;不論是什麼學科或在工作中,總有一群人在争奪話語權,就像元素周期表,寫幾個字母去定義元素。
那麼人們就會按照這個定義乃至流程去溝通,但是沒有此定義前,神州大地上也有這些元素存在,因此靈活應變是思想的基礎能力。
所以當人腦子開光,思想開悟,性格也會變得随和,這相當于内部「結構」變化導緻外部的變化,不會倔強,黑白分明,自我固執等,反而會賦能包容,溫和,謙恭。
這便是透過性格也能看到人的格局,就像我的表達,這些美好詞彙背後都是富有變化的思想在起作用。
總結一下:那怎麼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
菲茨傑拉德說過一句話:每當你想批評别人或給出建議時,你要記住,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像你這樣的條件。
我想說的是,任何時候都要擁有「向内求,向前看」的認知底層;前者不僅包括個人經驗,立場,觀念,習慣,還有自我審視的一種态度。
後者即打開心房,放下小我,去接納身邊一切美好與煩惱帶來的生活體驗,進而從中提升自我,不要讓長期腐朽的固化思想停留腦中太長。
那從術的方面成長角度,你也可以在日常多接觸一些思想成熟和優秀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習優點。
其次多看曆史相關的書,廣泛接納各種學科;不随意對别人觀點傾斜,學會從中思考學習正确思想與方法論,然後去狠狠執行。
從工作角度,智遠認為,想要「重構」,就要找到「結構」,然後進行「解構」,從而找到不變規律,進行實踐後才能破局。
沒有人限制你人生;不想被條條框框限制的背後是「看透了條框」而依然遵循規律,思考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世界,然後學會與自己相處,不是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