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繁基礎群勢 傳統養蜂通常把2000~2200隻工蜂稱為1脾蜂,蜂數大于這一數字為蜂大于脾;小于這一數字為脾大于蜂。無論在我國南北方,春季都是全年蜂群基數最低階段,在外界氣溫低、寒流頻繁情況下,必須采取蜂大于脾的格局,才能保證越冬蜂壽命長,第一代子脾質量好。事實證明:高寒地區,春繁标準群勢不能低于1萬隻工蜂,1.2萬隻蜂是理想群勢。3張巢脾組巢:1張大蜜脾,1張大粉脾為邊脾,l張半蜜脾放中間做産卵脾,這樣在柳樹開花流蜜前不必檢查幹擾蜂群,不必擔心飼料短缺和蜂王産卵空間。二、保溫措施 春繁除靠蜂群密集這一自身保溫措施外,人工輔助保溫不可忽視。筆者認為,别說高寒地區,就在南方地區春繁期蜂群同樣處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繁殖,蜂群要想保持育蟲區溫度恒定,必然通過食蜜活動來維持熱量。室外越冬群撤出内包裝,清除上包裝物,隻在覆布上加一個棉墊為宜,使蜂群在寒流降臨時也不結團,但又不能保溫過度。三、采蜜群蜂數 強群才能奪高産,但前提是外勤蜂應占絕對優勢,蜂數再多,外勤采集蜂少,隻能望花興歎。無論何種花期,流蜜前50天和結束前30天,在此期間所培育APlCULTURE 0F CHlNA的蜜蜂都是該蜜源采集适齡蜂。因此,采取“分散繁殖,集中采蜜”飼養方法組織采蜜群時,至少提前10天連蜂帶封蓋子一同進行,達到繼箱6—7塊新老封蓋子,巢箱5張卵蟲脾。流蜜期到來,随着子脾出房,蛹脾變成蜜脾,尤其黑龍江、吉林兩省具有椴樹流蜜量大且流蜜期長這一流蜜特點,這種蜂群具有強大采集優勢。北方椴樹蜜高産雙箱體在3萬隻以上工蜂群,内勤蜂減少也是提高單産的有效途徑。有經驗的養蜂者,在椴樹流蜜開始利用新交尾王做采蜜群蜂王。不僅内勤蜂負擔輕而且充分發揮了新王群工蜂采集積極性高的這一生物特性,創造高産記錄。四、飼料足 蜜、粉、水是蜂群生存三大物質。繁蜂期隻有飼料足,蜂群發展才不受影響。飼喂有兩種形式,即補足飼喂和獎勵飼喂。補足飼喂是在群内飼料短缺條件下1~2次喂足,達到蜂群在飼料充足的條件下繁殖;獎勵飼喂是在飼料充足下,促進蜂群快速發展的一項管理措施,每日或隔日進行少量飼喂。飼料充足的标準沒有量的限制,隻是根據蜂群大小以達到上框梁見白為宜。如果在蜂大于脾情況下,擋闆外出現贅脾是蜂群興旺的标志,應及時加脾擴巢。 缺蜜影響繁殖,蜂群無粉就停止繁殖,因此,隻要進入繁殖期,蜂群不可一日無粉。 蜂群時刻離不開水,即使越冬期,工蜂也會憑借空氣中的水分,滿足對水的需求。尤其繁殖期,工蜂用水調合飼料,調解巢門溫濕度。因此,從春繁開始應進行巢門喂水,夏秋季節在場内設置公共飲水器,減輕采水蜂勞動強度,防止采回污水引發爬蜂病。五、越冬飼料蜜脾 越冬飼料蜜脾最佳越冬蜜脾是秋季流蜜期提出的成熟封蓋大蜜脾,重量在2kg以上。以筆者所在地雙鴨山地區為例,近年來,秋蜜量少,又提前10多天結束,難以提出理想的越冬蜜脾。從經濟角度談,用蜜脾成本高,以糖代蜜已是普遍現象。但喂糖方法應得當,最佳飼喂方法是在當地流蜜尾期,根據巢内存蜜情況,每晚在繼箱内飼喂lkg 1:0.6糖漿,這樣既起到促進蜂群發展的作用,又利用老蜂夜間搬運和釀制越冬飼料。如果蜂群越冬能達到1.5萬隻用5脾越冬,可喂至6張蜜脾,儲備1脾留來年春季繁殖用。改變越冬蜂出齊後(10月1日)突擊1周内大量飼喂,給越冬蜂增加勞動負擔的不利方法。六、越冬群勢 如果說春繁好壞決定一年養蜂收入,那麼,在寒地秋繁的好壞卻關系到越冬成敗。前些年秋蜜在8月末結束,近年來,不僅秋季蜜源稀少,而且受秋季前期幹旱後期低溫陰雨影響,8月中旬秋蜜接近尾聲。要想培育出足夠的越冬适齡蜂,除利用新王在有限日期内多培育出适齡越冬蜂外,還應利用流蜜期蜂王産卵快,提前10天培育越冬蜂。筆者經驗,在雙鴨山地區8月5日秋繁,9月5日結束越冬蜂繁殖,在無螨害條件下,黑色蜂種越冬蜂群勢可達1.5萬隻工蜂;黃色蜂種達1.8萬隻以上。也隻有強壯的蜂群有優質(全封蓋)充足的飼料,寒地蜂群安全越冬才能有可靠保障。加之精心的越冬管理,蜂群才能安全度過漫長而嚴寒的越冬期。
文獻僅供參考學習!如有不正确請糾正與補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