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對于中華民族、對于炎黃子孫,它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一個古代的城牆,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它已與黃河、長江融為一體,成為民族尊嚴和智慧的象征,那種雄偉的魂魄早已深深注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成為所有中國人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無形旗幟!一段段的城牆、一座座的烽火台,縱橫萬裡、跌宕起伏,或仍堅實、或已荒疏,都實實在在地記錄着我們這個民族所經曆的坎坷與輝煌!
長城,對于世界,它是人類曆史上可歌可頌、無與倫比的建築奇迹。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曾經說過,在月球和太空回望地球,通過肉眼能夠看到的隻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個就是我國的長城。
當我們登臨長城,眺望美好河山,感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恢弘壯美的萬裡長城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功勞”呢?
很多人都認為長城是秦始皇修建的,他們在肯定長城防禦敵人入侵功用的同時,也痛斥秦始皇不顧人民的利益,以緻留下了難以計數的像孟姜女那樣的傳說,讓善良的人們在千年之後回想起來仍然心有戚戚。
其實,長城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查閱考古資料,會發現早在46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人們就會修築周長1000到2000米、高8米以上的城池,這為幾千年之後春秋戰國時期長城的修築奠定了建築基礎。
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連綿,黃河、長江流域出現了秦、楚、燕、韓、趙、魏、齊7個較具實力和規模的諸侯國,他們在征戰中已經開始使用騎兵,而騎兵的攻城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所以,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防禦他國進攻,各諸侯國紛紛在自己的邊境修築長長的防護牆,這就是早期的長城。
據《左傳》記載,當年楚國就是憑借長城做城防,加上有漢水做護城河,才避免了當時已然稱霸的齊桓公的強行攻打,可見這高高的城牆在防禦騎兵的攻打上是很有威力的。而且,秦、趙、燕三國經常受到與之毗鄰的匈奴的威脅,匈奴生活落後,就以戰争和掠奪作為獲取财富的主要手段,經常挑起事端。
這三個國家于是在北方修築了長城。所以,在秦始皇以前,秦昭王長城、趙長城和燕長城就已經存在了,待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派将軍蒙恬發兵30萬取河南,采取“可繕者治之”的政策,一方面修補和治理那些仍然可以發揮功用的舊長城,把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以更有效地防範匈奴,另一方面又擴建了新長城,使當時的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裡長城初具規模。
後來,兩漢為了防範匈奴,北魏、東魏時為了抵抗繼匈奴、鮮卑之後的柔然,北齊、北周、隋朝為抵抗突厥,明代為抵抗蒙古、鞑靼、瓦剌、女真等少數民族的入侵,都修建了不同規模的長城。特别是明朝,邊患不斷,他們沿襲了古代修建長城抵抗侵略的辦法,從洪武初年修築居庸關和山海關開始,到嘉靖年間已經完成了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7300餘裡的雄偉長城。
明長城較之秦長城工程更為艱巨,氣勢更為恢弘。後來我們旅遊所見到的長城,絕大部分都是明代修建的,八達嶺長城就是一例,它依傍山勢,在建築材料上又多采用瓦、石,較之沙土夯築更為費工費時,在八達嶺長城發現的一塊明朝石碑上,記載了當年幾千名戍邊官兵和許許多多的民夫才修築了一段七十多丈長的工程,可見今日的長城曾經凝結着古代勞動人民多少的血淚甚至生命。
長城這條華夏巨龍,它的功過是非一直是毀譽參半,一方面有效地防範了匈奴等民族的侵擾和掠奪,保衛了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财産,另一方面,深重的徭役之苦又讓無辜的百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甚至出現了“道路死者以溝量”的記載。所以,我們在無限珍惜、愛護和崇尚長城這樣一個偉大的世界文化遺産的同時,也同樣充滿真誠地呼喚和平,但願今後我們所修築的不再是以防範為目的的城牆,而是象征溝通與理解,和平與發展的橋梁。
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如有評論不當之處,望大家多多指正,更多精彩後期繼續更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