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三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彙總

高三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彙總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02 10:00:27

高三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彙總(高考語文文言虛詞)1

文言虛詞"因""于"用法 理解下列虛詞的含義

一、下列句中加點的"也"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二項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A.故遣将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B.廉者,趙之良将也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二、判斷"也"在文中的意義。

"師道之不傳1也久矣,汝何以能複之2也?""吾将勸勉督責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輩何能及5也!"

三.下列加點的"以"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趙亦盛設兵待 B.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C.夫夷近,則遊者衆 D.餘與四人擁火人入

E.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F.是時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G.今鐘馨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H.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刭

四、判斷"以"在文中的意義。

"秉燭夜遊,良有1也。"若2己美于潘安,則出無傷;否則,3如吾之容現于當衢,則恐驚人。故自當4書卷為伴,棄夷5近則随衆而遊,險以遠則獨不敢至之怯,慕"淩九霄6鬧天宮"之勇,從而可醉乎"木欣欣7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暢遊書海8極夫天地之樂,如此,9帝位予我,亦棄之也,豈10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享逸樂。

吾雖12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13權貴交,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見用,忠不見15"之歎。

【答案】

一、A、B(A助詞,表判定語氣 B助詞,表判定語氣 C表停頓 D助詞,表疑問語氣)

二、1、 助詞,句中表停頓,舒緩語氣2、 句末語助,表疑問語氣3、 句末語助,表肯定語氣4、 句末語助,表判斷語氣5、 句末語助,表感歎語氣

三、BG(A目的連詞 B把 C并列連詞 D順承連詞 E因為 F憑借 G把 H在)

四、1、名詞,可譯為原因 2、動詞,可譯為認為 3、介詞,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依據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譯為憑借 4、介詞,可譯為把 5、連詞,相當于而,表并列或遞進關系 6、連詞,相當于而,表承接關系 7、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 8、 連詞,表目的關系,可譯為"來" 9、 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10、介詞,可譯為因 11、連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 12、介詞,可譯為在 13、介詞,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跟、和 14、連詞,表界限或範圍15、動詞,可譯為用

專題訓練

考點:考查學生理解虛詞"因""于"的用法和意義的能力。

一、教學目标

1、指導學生學習掌握虛詞"因""于"的用法和意義

2、提高學生理解虛詞"因""于"的用法和意義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掌握虛詞"因""于"的用法和意義

2、難點:在中高考中掌握虛詞"因""于"的考點

三、導入:文言虛詞在現在的北京高考中是重點,《考試說明》中明确提出要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章的含義和用法。在近五年中"因"考查7次,"于"考查13次,可見,"因""于"出現的頻率之高,今天,我們來學習文言虛詞"因""于"的含義和用法。

4、 專題解題思路指導

(1) 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擊沛公于坐。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②相如因持璧卻立。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适于事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缙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遊褒禅山記》) 3.由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後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 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于是秦王不怿,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蔺相如列傳》 ④于是餘有歎焉。(因此)(《遊褒禅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為一擊缻。(《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後》)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1.語境推斷法

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确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以"焉"為例: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語境是風雨從山上興起,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即"從這裡興起"。

(2)"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語境是交代寫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用在疑問句中,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

(4)"聖心備焉"(《勸學》),"焉"用在陳述的語境裡,是語氣助詞。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一般表陳述、疑問、感歎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表提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1)表判斷語氣。

廉頗者,趙之良将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2)用在句末,表陳述或解釋語氣。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3)用在句末,表肯定、感歎的語氣。

鄙賤之人,不知将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诘語氣。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毋從俱死也。(《鴻門宴》)

(6)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3.對稱分析法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歸去來兮辭》)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修飾的連詞。

4.語法分析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詞語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來推斷。如"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禅山記》)句,"其"不做句子成分,隻表反問語氣,因此應該是副詞。

5.标志識别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詞,如能記住教材中出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幫助你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圖")等。同時識記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乃……乎"意為"恐怕……吧","其……,之謂也(乎)"根據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

6.代入檢驗法

将判斷出來的意義代入句子中,若結合上下文,語意通暢,即可驗證準确。以"而"為例:

(1)表并列關系。譯為"又""和""并且"或不翻譯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

(2)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

五、專題訓練指導

(一)下列句中的"因"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讒之 B.不如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曰 D.然後踐華為城,河為池,據億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得觀所謂石鐘者 F.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

(二)判斷"因"在文中的意義。

1能授官,不以門第取人,且不2舊制,此乃曹操成大業之3。其常4人不備,襲取之,如烏巢焚糧。此一役,動搖袁紹軍心,5乘勢擊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許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變為榮木也。途經紹墓,其尚8衆人至前拜祭。其量豈常人可比?9此其得衆人之心,以一天下。10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業。

【答案】

(一)ACE(A于是,就 B趁機 C于是。就 D憑借 E于是,就 F通過)

(二)1、 介詞,可譯為根據 2、 動詞,可譯為沿襲 3、 名詞,可譯為原因 4、 介詞,可譯為趁着 5、 副或連,可譯為于是 6、 介詞,可譯為憑借 7、 介詞,可譯為經由 8、 介詞,可譯為通過,經過 9、 介詞,可譯為因為 10、連詞,可譯為因為

複習鞏固(相似題訓練)

(一)下列句中的"于"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見欺王而負趙 B.冰,水為之,而寒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

D.沛公居山東時,貪财貨,好美姬

(二)判斷"于"在文中的意義。

"黃鳥1飛,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吾等,則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見之,3今已十載,未睹其姿。今造林還草,生态漸複,黃鳥複見,其鳴之美則倍4昔。吾鄉之美已聞5四方。世人皆欲老6吾鄉,此乃多人言7我也,非吾杜撰耳。 8是吾等暢飲抒懷,陶然醉9是,不亦樂乎?

【答案】

(一)AC(A被 B比 C被 D引進對象)

(二)1、助詞,動詞詞頭 2、介詞,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于 3、介詞,可譯為到 4、介詞,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5、介詞,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6、介詞,表示方位,可譯為"在" 7、介詞,表示對象,可譯為"對"或"向" 8、同現代漢語,可譯為"于是" 9、于:介詞,可譯為在是:代詞,可譯為這

課後練習(作業)

(一)、解釋句中"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1.罔不勢象形。

2.變法者時而化。

3.又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4.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不如而厚遇之。

6.擊沛公于坐。

7.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

8.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9.恩所加則思無喜以謬賞。

10.拔刀斫前奏案。

11.相如持璧卻立……

12.于今無會

13.故事于世,而備适于事

14.蒙故業,遺策。

15.加之以師旅,之以饑馑。

(二)、解釋句中"于"字的意義和用法。

1.乃設九賓禮庭。

2.青,取之藍,而青于藍。

3.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民。

4.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5.業精勤、荒嬉。

6.請奉命求救孫将軍。

7.魯肅聞劉表卒,言孫權曰……

8.君幸趙王。

9.故内惑鄭袖,外欺張儀。

10.身長八尺,每自比管仲、樂毅。

11.燕王欲結君。

12.孔子曰:"苛政猛虎也。"

【答案】

一、解釋句中"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1、2句"依照、根據";3、4句"依靠、憑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過,經由";8、9句"因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緣由,機緣";13句"根據";14、15句"沿襲,繼續"。

二、解釋句中"于"字的意義和用法

1、2句"在,從,到";3、4句"在……方面,從……中";5句"由于";6、7句"向,對,對于";8、9句"被";10、11句"與,跟,同";12、13句"比"。

虛詞推斷"六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