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姓,讀音[gāo]。現行較罕見姓氏。全國臯姓人大約有數十萬人。
臯,舊為臯、皐的異體。今臯、皐簡化為“臯”。
曆史來源:
一,據《姓苑》雲:臯陶之後。陶音[yáo],一作咎繇。臯陶,偃姓,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曾被舜任命為掌刑法的官。(按:堯舜二典所命之官如夔、益、稷之類,皆以名稱,以名為氏。)
《中華萬姓溯源》中亦記載:“臯姓出自偃姓,舜時有臯陶,任掌刑之官,其後為臯氏。”
二、據《姓氏考略》雲:吳郡臯姓,為春秋時越國大夫臯如之後。
地望分布:《姓氏考略》雲:望出廣陵、吳郡。
廣陵,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東漢改為廣陵郡;吳郡,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
楹聯:
明刑褫奸宄膽(臯陶),
思親興風木悲(臯魚)。
臯陶,傳說中古帝舜的臣子,掌管刑獄之事。明刑:把犯人的罪狀寫在闆子上,背在身後公開示衆。褫[chǐ]:剝去、革除;奸宄[guǐ]:為非作歹的人。全句意思為:實行刑罰,使違法的人心驚膽戰。
臯魚,春秋時人。據《韓詩外傳》載,孔子出行,聽見哭聲,十分悲傷。孔子知道前面必有賢人。驅車見臯魚,問:“你沒有喪事,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臯魚說:“我的過失有三,少年時隻顧學習,周遊列國,然後再去奉養雙親,這是一;要為我的君主工作,這是二;跟朋友在一起,與父母時有分離,這是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人不能等待。我請求現在就歸去。”說完便憔悴而死。
春秋時有臯魚;漢代有臯伯通,司徒長史臯海;春秋越國大夫臯如;東漢揚州從事臯弘。
今山東魚台、沾化、東平,山西太原、大同及呂梁地區有分布。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