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5:13:46

本月初,美國國會衆議長佩洛西執意竄訪台灣,導緻兩岸關系繃緊至今。島内近日出現諸如“民進黨當局準備從台北故宮博物院挑選九萬件精品轉移至美國、日本以尋求‘保護’”的讨論和傳言,在台灣引起極大的争議。雖然台北故宮博物院發表公開聲明,表示“絕無此事”,可人們還是擔心這些珍貴的文物再度被迫“流浪”。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

台北故宮博物院

當年,國民黨退守台灣之前,從北京故宮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沈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和國子監等處,帶走了許多“最精品”的皇家舊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占地16公頃,收藏各類精美文物近70萬件,絕大多數都是“國之重寶”,以至于有“北京故宮看建築,台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2

白陶鬹

在衆多稀世珍寶中,有一件名為“白陶鬹”的陶器,雖然看上去質樸無華,但它卻陳列在博物院陶瓷館的開頭部分,以其設計精巧、造型優美、實用和藝術的完美結合,被譽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那麼,什麼是“鬹”?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它又憑什麼能夠從近70萬件精品文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

什麼是“鬹”

“鬹”這個詞雖然有些生僻,但我們并不陌生。因為在小學五年級的美術課本上,我們就跟它打過交道,也算是老相識了。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3

小學美術課本中的“鬹”

鬹,讀作guī(音同“規”),這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形聲字,從鬲,規聲。由此可見,“鬹”這種器物,是在“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鬲,讀作lì(音同“立”),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種口圓、三足中空的器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曰:“鼎屬。實五觳。鬥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從鬲。”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4

“鬲”字的演變

是說,鬲是鼎一類的器具,容積有五斛大。一鬥二升叫做一斛。腹部有交錯的紋飾,下面有三隻腳。大凡用“鬲”作意符的字,多與炊具、飲食有關。

“鬲”的本義,即指古代的一種陶制炊具,圓口,有三個空心足。如《漢書·郊祀志上》說,鼎之類的用器“空足曰鬲”。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5

陶鬲

說白了,鬲就是遠古先民燒水做飯用的鍋。

要說燒水做飯的器具,鬲并不是最早的。鬲的下部有三個肥大、形似布袋(也有說形似牛乳房)的足,上端還有蓋子,腹部如壺,或圓或扁,或呈筒狀,能裝東西,這種器型顯然要比盆、罐之類複雜,因而出現得相對較晚,大約起源于彩陶之後,距今約四千多年。

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那三個中空袋足,它很好地體現了遠古先民的聰明才智。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6

西周時期的釜

最初的時候,大約距今8000年到7000年的早期陶器,底部是沒有這三個足的,就是一個圜形底。圜底的器物不易放置,智慧的先民便在地上挖一個淺坑,再用三塊石頭支起來,下面用柴草進行加熱。

但是,石頭多不規整,器物放上去仍有傾倒的危險,後來,有聰明人就把這三塊石頭,變成固定在器皿底部的陶足。足的作用一個是為了放置穩固,一個是把器皿擡高起來,便于在下面生火。同時,為了加大容量和受熱面積,底下實心的足變成了中空的袋足,這就成為了一件陶鬲。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7

商代的夾砂灰陶鬲

再後來,為了防止搬動它的時候燙手,便給它再加一個把手,就是我們常說的“耳”,一個耳不容易受力,也就是不太好端,而且很容易折斷,便有了兩個耳,這就成了一件陶鼎。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8

陶鼎

鬲的口沿是平的,跟現在我們使用的鍋一樣,往裡放東西,或者撈東西還是方便的,不過要是往外倒東西就有點麻煩,特别是往碗、爵等比較小的器皿中倒液體,就不太容易掌握,一不小心就會倒到外面去,造成浪費。

為此,先民們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把口沿稍稍改造一下,就能解決問題。

如何改造呢?把口沿的一部分拉長,再捏扁,做出一個長長的、尖尖的,類似鴨嘴或鳥喙的“流”,也就是吐水口即可。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9

陶鬹

同時,為了便于傾倒液體和防止火炙燙手,又在腹部上端做了一個鋬(pàn,音同“盼”),也就是把手。

有三個袋足,有流有鋬,這就成了一件陶鬹。

陶鬹,是遠古先民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種炊煮器。據考古發掘,有的陶鬶中發現有水垢,可知它是用來煮水的,但也有的檢測出原始酒的殘迹,似可以用來溫酒。酒又用于祭祀,陶鬶也就成為禮器。

為什麼叫“鬹”

鬹這一器物,始見于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盛行于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年~4000年),是遠古先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炊煮器具,但它進入人們的視野,為後人所熟知的時間卻不是很長。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0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曆城縣龍山鎮(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發現了一座城垣建築,這便是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

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

經過充分準備以後,1930年,由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和當時的山東省政府共同組成“山東古迹研究會”,史語所所長傅斯年任委員長。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1

城子崖遺址出土的陶鬹

是年11月,由史語所考古組組長李濟,以及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等先生組成考古隊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1931年又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

兩次發掘,出土了大批黑陶器,胎壁輕薄,造型規整,色澤純正,制作精良,是陶器中的珍品。考古專家據此确認該遺址是一處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陶器群與已知的以紅陶和彩陶為主的仰韶文化有着明顯區别,一度曾被稱為“黑陶文化”。因遺址與龍山鎮毗鄰,遂将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正式命名為“龍山文化”。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2

橙黃陶乳釘紋鬶

1934年,傅斯年、李濟等在《城子崖〈山東曆城縣龍山鎮之黑陶文化遺址〉》中,将在此遺址中發掘出的一種前所未見的“帶鋬沖天流袋足”陶器,依中國的第一部字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之記載,“為便于稱謂計”,給這種造型奇特的器物命名為“鬹”。意思是說,鬹是三條腿的釜,即鍋,有柄和鳥嘴一樣的流。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3

鬹,讀作guī(音同“規”)

其實,早在二百年前,鬹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隻不過當時沒有引起人們過多的關注。

清朝乾隆十年(1745),著名文人高鳳翰在家鄉山東膠縣三河村,從一個老農那裡讨得一個陶罐。他用寫意的筆法,把這個陶罐的形象畫了下來,并題詩一首:“介子城邊老瓦窯,田夫掘出說前朝。老翁拾來插清供,結的蓮房碗大饒。”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4

高鳳翰畫作

詩後又題寫了一個備注:“餘家介子城下,土中常得瓦器如罂罐,可充瓶供,插蓮花房大如碗”雲雲。

從畫中看,這個插着蓮花和蓮房的陶罐顯然就是“鬹”,高鳳翰稱之為“罂”。

罂,讀作yīng(音同“英”),《說文》缶也,《廣雅》瓶也,《玉篇》瓦器也,就是古代一種大肚子小口兒的盛酒瓦器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5

手拿出土于三裡河遺址的陶鬶者就是劉敦願,而發現這處遺址的線索就藏在他們觀賞的這幅清代畫家高鳳翰的畫中

兩百年後,1958年,山東大學著名的考古學家劉敦願發現了這幅畫,當他看到畫中那個插着蓮花和蓮房的陶罐時,不禁脫口而出:“這不就是‘鬹’嗎?”

很快,他根據古畫提供的線索,來到了畫師高鳳翰的故裡山東膠縣,尋找詩中所說的“介子城”,果然在高鳳翰家鄉北三裡河村找到了一處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址,這就是著名的龍山文化膠縣。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6

三裡河遺址

1974年和1975年,膠縣三裡河遺址經過兩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570平方米,共有2000餘件文物出土,僅陶鬹就不止五六十個,其中豬形鬶、狗形鬶、玄武鬶三隻獸形鬶是文物中的珍品,舉世罕見。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7

豬形、狗形陶鬹

三裡河遺址的發現,驗證了高鳳翰畫作所載之真實性。而考古學家劉敦願“按圖索鬹”之傳奇經曆,也随着三裡河遺址所承載的史前文明的不斷光大,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段佳話。

“鬹”為什麼很出名

在衆多的陶器中,陶鬶是形制相對比較複雜的一種器物,長期以來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及其獨樹一幟的造型而格外引人注目。

陶鬹之所以能夠成為衆多文物收藏家緻力尋獲的珍品,除了其蘊藏着的高超技術及深厚文化曆史價值外,更多的還在于其獨特的工藝、完美的造型和多變的藝術形态,它于古樸之中見靈秀之氣,觀之忘俗,被專家學者譽為“藝術的起源” “東方文化的标準化石”。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8

白陶鬹

從考古資料來看,早期陶鬶,大都是實用器具,非常原始化,體胎笨拙,胎壁很厚,盛水量很少,做工比較粗糙。

進入龍山文化時期,由于快輪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制陶業有了質的飛躍,出現了“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的蛋殼陶,尤以白陶鬹最為珍貴。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19

灰陶鬹

遠古先民在制作陶器的時候,除了滿足實際生活的需求外,也很講究精神追求,比如顔色的應用,有灰陶、紅陶、褐陶、黑陶,後來有了用高嶺土為原料、經120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的白陶,非常漂亮,若挂上釉就是瓷器了。

陶器,是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美的結晶。遠古時期的工匠們,一代又一代,綿延不止,在泥火交融中淬煉信仰和情懷,在用力與美的對接中創造着美。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20

陶鬹

工匠在制作陶器的時候,會遇到技術問題,比如腹部的上下兩部分拼接時,結合不好的地方會有痕迹,像一道傷疤,很難看。于是便用泥巴搓一個長長的泥條貼上,再拿小木棍壓一壓,形成一排很規整、很漂亮的小窩狀圖案。這個圖案,作為一種美的裝飾,在後來成為了陶鬹制作的标配,我們今天在考古報告中把它叫作“附加堆紋”。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21

國家博物館藏白陶鬹

為了更加美觀,有的器表還經多次磨光。考其“光滑”原因,當為古人制成胎坯略幹後,又外加“陶衣”經打磨而成。這個“陶衣”,很可能是利用預先特配的“白黏土漿”塗敷于表面而成,這也許就是後來陶瓷“挂釉”的起源。所以,陶鬹也被稱為瓷器的先祖。

陶鬹首次發現于山東,随後的發現也以山東為多,所以學界普遍認為山東就是陶鬹的原生地。

在古代,山東這片土地上生存的衆部族,曾經被統稱為東夷。東夷族以鳥為圖騰,故在《尚書·禹貢》《史記·五帝本紀》《漢書·地理志》等文獻中,“東夷”又被稱為“鳥夷”。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22

紅陶鬶

陶鬶的造型,就是由各種各樣的禽鳥形象演化而來,尤其是鬶頸、鬶口完全模仿鳥首的形神。如果你去博物館逛一逛,就會看到這件陶鬶的背部刻畫了一對翅膀,那件增加了一個短的尾巴,還有的直接做成鳥的形狀。

台北博物館藏的白陶鬶,其造型就像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鳥兒,頸部靈活伸展,昂首啼鳴,融寫實與抽象于一體,将東夷人對鳥類的崇拜表現得淋漓盡緻。

日本制造的琺琅燒水壺(一把不起眼的水壺)23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白陶鬹

陶鬶發展到這一步,便是藝術品了。關于藝術的起源,有很多理論:模仿說,遊戲說,表現說,巫術說,勞動說,多元決定論,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在這裡通過陶鬹觀察到的,所經曆的這一場深度的原始美學之旅,至少也是藝術發生的一條值得注意的道路。(張文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