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 海燕兒童文學
文 | 崔新月
遼甯省作家協會會員,大連市作家協會理事,發表詩歌散文多篇,著有散文集一部。現任語文教研員。
同學們,上了中學之後,你是不是覺得語文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題,好像難以逾越的崇山峻嶺?現代文閱讀,老師講得多,試卷刷得多,可是一考試,它就成了扣分的“重災區”?我們不禁要問,閱讀究竟是什麼?
其實,一般情況下的閱讀,隻是以獲取資訊和享受美感為目的,隻需要弄明白作者“寫了什麼”就行了。而我們語文課上的閱讀,則需要在知道“寫什麼”的基礎上,還要知道作者“為什麼寫”“怎樣寫”。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閱讀”,就是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那麼,怎麼讀呢?敲黑闆,重點來了:
批注式閱讀!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批注”。
批,是“評論”的意思。注,是“解釋”的意思。批注,就是在閱讀的時候用簡潔的語言在書頁的空白處對文章所做的評論和解釋。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批注式閱讀呢?我們以中考現代文閱讀最常考的散文閱讀為例來具體談談。
散文的作者,大都通過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因此,我們閱讀散文的第一步,就是要先通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寫了什麼内容。如我們熟悉的莫懷戚的《散步》,這篇文章寫的是全家三輩四口人到田野散步的事。
然後就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散步》一文,我們可以從中感悟到很多,如溫馨的親情、尊老愛幼的家庭倫理、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等等,但是考場上對閱讀的考查并不是任由讀者自由發揮,而是要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著名語文教育家陳鐘梁先生在《作文教學,必須跨過這道坎》(《語文建設》2008年第四期)一文中指出:
前年秋天,我到重慶參加一個作文教學研讨會,恰好與《散步》作者莫懷戚先生同在一組。《散步》寫的是一家人在春天到來之際去田野上散步的故事。莫懷戚先生十分爽朗地告訴我:“其實我寫這篇散文。并非贊頌一家人濃濃的親情,而是針砭時弊,想強調一個男人的肩膀、男人的性格。”
可見,本文作者所着力表現的,是“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散文閱讀一定要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作者“是何心胸”。
接下來,我們需要勾畫文中那些含義深刻的詞句,聯系上下文理解這些詞句在文中的意思,或者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理解作者的思路。《散步》中的很多詞句意味深長,如文章結尾: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段話中畫線的句子,既表明“我”和妻子對老人和孩子的呵護,生怕走不穩給他們帶來驚恐甚至傷害,又象征着中年人孝敬老人愛護子女的雙重責任,這種責任已經超越了家庭,體現出社會的責任和擔當。
看來,對具體詞句的深入理解,可以驗證我們對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以上所講的這些批注,是第一類批注,我們不妨稱之為“闡釋型批注”,體現了“批注”這個詞中的“注”字,也就是理解文章所寫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着重解決讀懂“寫什麼”和“為什麼寫”的問題。
第二類批注,叫做“賞析型批注”,體現了“批注”這個詞中的“批”字,這種批注,用來欣賞分析文章的表達技巧,着重解決讀懂“怎麼寫”的問題。其中包括:詞語和句子運用的巧妙之處,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結構中的作用,整篇文章在構思和表達上的精妙之處,等等。
我們還是以《散步》為例。文章開頭寫道: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這一句看似平淡無奇,其實頗耐尋味。如果把這句話改成“我帶着母親和妻兒在田野散步”,表達的意思沒有改變,但是卻失去了原文那種莊重的語言風格,不利于表達“責任”這個沉甸甸的主題。不信,你仔細讀讀,品味一下?
當然,批注的類型還有很多,如:
質疑型批注,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文章,對文章所寫的内容和寫作手法加以質疑和探究,思考它的内容有沒有漏洞,遣詞造句是否無懈可擊,還有沒有更好的表達,在“信任——懷疑——探究——明晰”的思維經曆中完成讀者和作者的深度對話。
補充型批注,根據原文的主題、思路,人物的言行心理,補充故事發生的場景,補充情節的發展變化等。
感悟型批注,寫出由原文内容引發的感悟。
聯想型批注,寫出由原文内容引起的聯想。
批注式閱讀的優越性在于摒棄那些僵化的套路,真正體現“讀”這一行為的實效性。隻有認認真真地一路批注着讀來,閱讀的經驗才能逐漸豐富,閱讀的思維才能逐漸活躍,閱讀的視野才能逐漸開闊,假以時日,才能迎來語文學習的春天。
(更多精彩請詳見《海燕·兒童文學》)
#頭條語文#
#快速提升語文能力、提高語文成績!(學生與家長必讀、語文學習、學語文、大語文)#
#初中教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