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爆個料:古典圈子裡盡人皆知的名曲——貝多芬的“克羅采”奏鳴曲,最初其實是題獻給一位混血黑人小提琴家的!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喬治·布裡奇塔沃爾(George Bridgetower)是與貝多芬同時代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他本人出生在波蘭,父親是來自西印度群島巴巴多斯的黑人,在埃斯特哈奇親王(就是贊助海頓那位壕)府上當仆人,母親是德國人。
黑白混血的小提琴家喬治·布裡奇塔沃爾
喬治年幼時随父親移居到了英國。也不知是不是年幼時在埃斯特哈奇親王府上受到過音樂熏陶,小喬治從小拉得一手好提琴,年僅11歲就已經在倫敦、布裡斯托爾等地成功舉行了音樂會(在巴黎演出時在座的觀衆中有美國國父之一托馬斯·傑斐遜),其技藝甚至獲得了英國攝政王、後來的國王喬治四世關注,囑托皇家歌劇院總監等音樂界名流指導他的音樂教育。
1803年,喬治來到維也納并一度與貝多芬成了老鐵。貝多芬對喬治的音樂天賦極其贊賞,把自己的A大調第9号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喬治,并在奧加滕音樂節上由兩人共同首演,貝多芬彈鋼琴,喬治拉小提琴。當時該曲剛剛完成,喬治甚至沒有機會排練,于是就進行了視奏,其中第二樂章的小提琴分譜還沒抄清,于是喬治隻好從貝多芬背後讀他鋼琴譜中的小提琴聲部進行演奏,并即興進行了小的修改。因為喬治天賦異禀,這處小修改讓曲子更為通順,貝多芬不僅欣然接受,甚至興奮地站起來喊道:“再來一次,我親愛的夥伴!”演奏結束後,貝多芬把自己的定音音叉送給了喬治,後來收藏在大英圖書館,成為這段友誼的見證:
可惜的是,這段交情并未持續多久——兩人在一起喝酒時,可能因為酒後失言,喬治貶損了貝多芬敬重的一位女士,貝多芬頓時暴跳如雷,跟喬治從此絕交,收回了對喬治的題獻,并把這首曲子改獻給當時另一位知名小提琴家克羅采(但克羅采本人不喜歡此曲,沒公開演奏過),才讓此曲獲得了“克羅采奏鳴曲”的稱呼。
題主說的現象隻能說是采樣誤差,因為題主所在的法蘭西斯坦大部分黑人落腳歐羅巴也就是一兩代人時間,沒來得及充分接受西方文化熏陶。但把眼光放到美國去,黑人紮根北美十幾代人,産生了靈歌和爵士樂傳統并發展了上百年時間,為黑人涉足嚴肅音樂提供了兩條重要途徑,培養出了不少黑人演奏家和作曲家。
當今古典樂壇的知名黑人演奏家裡,有現年50歲的小号演奏家溫頓·馬薩利斯(Wynton Marsalis),他的父親就是主修鋼琴的音樂教師,家裡姊妹6個他排行老二,大哥是薩克斯管演奏家,有兩個弟弟分别是爵士鼓和長号演奏家,他家聚會組個爵士樂團絕對綽綽有餘。而且溫頓叔從小可是學霸(忘掉黑人盡是學渣的刻闆印象吧),上的是全美排名前20的富蘭克林高中,畢業時GPA高達3.98(幾乎全A),音樂學院上的朱利亞德,所以不管是家學淵源,學術背景和音樂教育經曆來說,溫頓·馬薩利斯全都是最頂級的。
這還不算完,溫頓叔步入樂壇以後,連續5年拿了格萊美獎,其獲獎作品橫跨爵士和古典兩條賽道,其中古典音樂獲獎之作是演奏海頓、利奧波德·莫紮特、胡梅爾、亨德爾、普賽爾、托雷裡、法什等人小号作品的唱片。2005年,小布什總統給溫頓叔頒發了國家藝術獎章。
現今的古典聲樂界也有黑人大腕,現年73歲的花腔女高音凱瑟琳·巴特爾(Kathleen Battle)就是響當當的一位。她的家境不如溫頓叔,父親是鋼鐵工人,音樂細胞來自經常參加教會合唱的母親。因為她從小就展露出聲樂天賦,拿到獎學金上了辛辛那提音樂學院學習音樂教育,畢業後也沒有直接進入音樂界,而是去公立小學當了音樂老師。
1972年,她的貴人出現了——一位唱詩班的朋友告訴她,在意大利名團聖切契利亞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執棒的美國指揮家托馬斯·希珀斯要來辛辛那提面試挑人(希珀斯當時與辛辛那提管弦樂團經常有合作)。希珀斯聽了巴特爾的演唱後當即拍闆帶她去意大利的兩個世界音樂節,讓她獨唱了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段落,後來又把她介紹給另一位指揮界大腕詹姆斯·萊文,巴特爾進一步得到了萊文的大力提攜。從此以後巴特爾成了職業女高音歌唱家,各歌劇名作中的花腔女高音角色幾乎被她唱遍,卡拉揚、穆蒂、小澤征爾、祖賓梅塔、阿巴多、索爾蒂這些指揮大家都與她合作過,當然除了古典曲目外,黑人音樂的爵士樂和靈歌作品她也經常演唱。
1984年巴特爾在大都會歌劇院飾演《玫瑰騎士》中的索菲
前面的溫頓叔和巴特爾也合作過一張名CD《巴洛克二人轉》,收錄的是亨德爾、巴赫、斯卡拉蒂等人的巴洛克聲樂作品:
這張碟的妙處在于,巴洛克時代能在音量、音高和華麗程度上與女高音匹敵的樂器非小号莫屬,在很多歌劇中與女高音配戲的樂器正是小号,兩人的搭檔相得益彰。
另一位器樂大師小提琴家帕爾曼也與她搭檔出過名碟《巴赫詠歎調集》:
一般而言,小提琴屬于器樂中歌唱性最強的,給聲樂伴奏就容易搶戲,但這張碟裡兩位大師級的藝術家就沒有這問題,琴聲和歌聲一樣曼妙而且互相捧場。不過巴特爾在演唱巴赫宗教康塔塔的時候有時會被诟病過于歌劇化而宗教情感不夠深厚,在這方面另一位黑人歌唱家芭芭拉·亨德裡克斯(Barbara Hendricks)獲得的評價會高一些。
亨德裡克斯生于阿肯色州一個牧師家庭,同樣是從黑人靈歌入手獲得了音樂啟蒙教育。但與前面兩位不同的是,她在大學中先獲得了數學與化學學士學位,後來在教堂中唱詩時被人發現,介紹給了朱利亞德的著名女中音圖雷爾,走上了職業歌唱家的道路,其中大部分時間在歐洲而不是在美國遊曆,在米蘭她還參加過卡拉斯指導的大師班。
牧師家庭出身的芭芭拉·亨德裡克斯的演唱以宗教音樂見長,但歌劇同樣功力不俗。在國内古典圈子裡混得久的盆友們可能會記得,1998年紫禁城版《圖蘭朵》(祖賓梅塔指揮、老謀子舞美編導)中正是她扮演了柳兒。
至于身兼演奏家與作曲家的黑人斯科特·喬普林和詹姆斯·斯科特名列拉格泰姆二巨頭之三,哦不,是三巨頭之二,都已在音樂史裡挂上号了(第三位巨頭約瑟夫·拉姆是愛爾蘭裔白人,說明拉格泰姆音樂已經突破黑人藝術的範疇了)。
因此莫道古典音樂界沒有黑人的身影,隻是今天歐洲黑人在古典樂壇闖出名氣來的略少一些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