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亦稱端午,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午”也就稱“初五”。
端午節的起源,影響最大的傳說是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民衆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正直、愛國,卻遭到小人的诟病,被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和《九歌》等不朽詩篇,這些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以詩句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吧。
01—— 悲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鬓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南宋)文天祥《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也在萬裡之外。
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裡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後,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02 ——歡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内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顔色宛如新雪。
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遺,這首詩應該是那時候寫的。
03 ——離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莺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宋)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端午佳節的黃昏被綿綿小雨浸潤,我寂落的獨自輕掩門扉。梁間的燕子帶着它的雛鳥全都離開了,面對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讓人黯然銷魂,隻能徒勞的向梁間尋覓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懷念一下往日熱鬧歡欣的時光。
旅居的客舍就好像鄉野山村一樣,有了喜悅的事情也沒有人共飲一杯。這種沒有知音好友分享陪伴的遺憾,隻有黃莺的啼鳴了解,所以才殷勤的鳴叫安慰着我,就好像往日美好時光中在夢中、枕上聽到的一樣。
04——合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蘇轼《浣溪沙·端午》
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發髻上。與朝雲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05——酸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唐)殷堯藩 《同州端午》
白發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長,我離家已經整整三十五個年頭(端午節)了。
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卻問哪個方向是故鄉?
06——甜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宋)陸遊《乙卯重五詩》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詩人吃了兩隻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07——苦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讵能還。
國亡身殒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
——(宋)張耒 (lěi)《和端午》
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裡還能回還啊?
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麼呢?唉!隻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08——辣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端午節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麼而設立的?隻是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煙潑浩淼,空空蕩蕩,我輕蔑地笑了,為什麼如此寬闊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顆愛國的心,不能為敢于說真話的人洗刷冤屈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