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好朋友在閨蜜群裡說:
“哎,假期沒過好,剛才抱着孩子大哭了一場。”
原來,老公又去公司加班了,她一個人在家帶娃。
吃完飯她在廚房洗碗,結果2歲半的兒子卻突然不見了,明明剛才還在玩積木。
她急壞了,房間裡到處找,都沒找到。
一回頭發現房門被打開了,朋友趕緊坐電梯下樓,小家夥正踮着腳試圖開樓棟下的大門。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跟你說了多少遍不能自己打開門出去,不能一個人跑進電梯玩!”
朋友對着兒子一陣怒吼,還打了兒子幾下屁股。
小家夥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委屈地大哭,伸出手說:
“媽媽,抱抱。”
朋友見狀,抱着孩子哭成一團。
朋友說自己本來不想吼孩子,但是當時真的又氣又急。
作為媽媽,非常能理解朋友這種情緒,特别是獨自照看半大不小的孩子,一下沒看住就作妖,怎麼說都不聽,怒火瞬間就蹭上來。
但是吼叫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李玫瑾教授曾說:
“父母發火時,孩子的那種害怕,就像被幾隻老虎逼到了牆角。”
你吼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但他會活在不被愛和大聲吼叫的恐懼之中,心理和大腦都會嚴重受損。
一張圖告訴你吼孩子危害有多大
有一項研究建議父母都看看。
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專家Martin A. Teicher和他的團隊,曾對“父母語言攻擊的長期傷害”進行了大量的、且長達十幾年的研究。
結果發現,那些從小被父母吼叫的孩子,大腦的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會減少。
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接越少,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越差。
更可怕的是,Teicher教授的研究還發現,長期被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大腦的海馬體(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和胼胝體(連接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束)的體積會縮減。
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明顯下降。
換言之,父母總是罵孩子,孩子真的會變笨!
學會說這5句話,比吼一千句都有用
其實長期被父母吼叫的孩子,不僅大腦會受損,性格、心理、情緒管理方面都會受影響。
心理學研究就發現,經常被吼罵的孩子,很可能出現這幾種性格問題:
自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習慣性讨好别人,害怕受傷害;
缺乏安全感,親密關系淡薄;
脾氣暴躁,冷漠。
可是孩子總是不聽話,該怎麼辦?有沒有不吼不叫,孩子就能合作的方法?
家庭教育十大暢銷書之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5個鼓勵孩子和父母合作的技巧,全球300萬父母都在用這些技巧。
1.描述: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當父母不斷指出孩子做錯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有抵觸情緒,而不太願意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如果父母隻是向孩子描述問題,孩子就能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
比如:
當你看見孩子又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正想要吼孩子:“你怎麼回事,玩具又扔得滿地都是,你想把家裡變成狗窩嗎!”
可以改成:“雯雯,(我看見)玩具沒放進玩具箱裡。”
當你看見孩子上完廁所又忘了關燈,正想要吼孩子:“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上完廁所要記得關燈!”
可以改成:“可樂,廁所的燈還開着呢。”
有沒有發現,其實當父母在描述問題的時候,也是在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孩子會比較容易在父母的引導下,去做他該做的事,而不是要等到父母大吼大叫才去做。
2.提示。
提示就是父母發現了孩子的問題,但是不吼孩子,而是提示孩子該怎麼做。
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容易得多。
比如:
當看到孩子在牆上畫畫,正想吼孩子:“你這個大壞蛋,看看你做的好事,牆上全部被你畫花了!”
可以改成:“樂樂,牆不是用來畫的,紙才是用來畫的。”
看到孩子把吃完的垃圾,随手放在床上,正想吼孩子:“你真惡心,蘋果核怎麼能放在床上,你的床是豬圈嗎?”
可以改成:“俊俊,蘋果核應該扔到垃圾桶裡。”
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有些情況,多說不如少說。
因為孩子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
比如:
你看見孩子暑假期間總是看電視超時,正想吼孩子:“你又在看電視,我不是跟你說了一次隻能看20分鐘嗎,超過了時間,眼睛會疲勞,然後就會容易近視,你是想像媽媽一樣總戴着衣服眼鏡嗎?”
可以改成:“浩浩,你的眼睛。”
你看見孩子上學前又忘了帶水杯,正想吼孩子:“你怎麼老喜歡丢三落四,不是忘了帶作業,就是忘了帶水杯,你要是養成了這種壞習慣,以後肯定要誤大事的。”
可以改成:“果果,你的水杯。”
4.說出你的感受。
孩子都是愛父母的,他們不是故意惹父母生氣。
當父母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孩子就更容易理解父母。
比如:
當你看見孩子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正想吼孩子:“房間怎麼又弄成這樣,昨天才幫你收拾好,你是要氣死我嗎?”
可以改成:“小宇,媽媽不喜歡亂糟糟的房間,看到這麼亂的房間媽媽心情會很糟糕。”
當你看見孩子整個假期都做一點家務,正想吼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放假了也不幫着做點家務,看到爸爸媽媽忙前慢後,你就在那坐着看電視!”
可以改成:“橙子,爸爸媽媽做家務有點累,你可以一起來做嗎?”
5.寫便條。
西漢文學家揚雄有一句名言:
“書、心畫也。”
見字如見人,觀文如觀心。
文字比語言更直觀更正式,相比對孩子口頭說教,文字有時候會更有效。
比如:
孩子總是看電視,不寫作業,你就可以學學這位媽媽在電視機上貼一張紙條。
孩子總是把頭發掉到水槽裡,你就可以學學這位爸爸在梳妝鏡上貼一張紙條。
人民日報:這樣說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如果《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一書中5個技巧,還不能解決日常親子溝通問題,《人民日報》總結了12種高效溝通的方法。
這樣說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寫在最後:
知乎上有個問題:父母如何做到從不打罵孩子?
網友說,自己快40歲了,父母從未打過他。
曾經,他以為是自己比較懂事的緣故,可後來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不是自己太懂事,而是父母用盡了洪荒之力去克制自己。
很佩服這樣的父母,但是當孩子不聽話時,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忍住不吼叫責罵孩子。
父母是人,不是神,偶爾對孩子吼叫一兩次沒必要自責,關鍵是要不斷學習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來代替對父母和孩子都傷害巨大的吼叫式教育。
當孩子不聽話時,下策是吼叫責罵,中策是講道理。學習溝通技巧,真正使孩子行為發生改變,才是上策。
今天分享的17種親子溝通技巧,希望對你有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