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長們先來一記靈魂拷問:請問你最愛孩子什麼時候的樣子?答案估計是五花八門。但小朋友埋首書卷墨香的臉,肯定是爹媽們都愛的模樣。
Andy看書時的樣子也是我最愛的模樣之一。從一歲開始被我們帶進圖書館玩耍到至今每兩三周以借閱30-50本書的速度讓他亂翻書,Andy沒有成為書迷、書蟲、書癡,書對他的魅力遠不及喜愛的玩具,但他知道書是他生活裡的必備品。
早起他第一件事會翻三五本書、晚飯後坐在燈下翻幾本書、沒事幹時會随手拿起一本書窩在沙發上看、以及睡前一定要閱讀的這些習慣保留了下來。
(當年兩歲的Andy在圖書館亂翻書,被管理員拍下了可愛的背影)
當年我上學時很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真理”;現在,科技為王的時代,這句話依舊适用,因此,編程課、科普讀物、STEM思維開發課程備受家長追捧。這無可厚非,但并不代表我們就要抛棄哲學和文學,雖然看上去這“兩兄弟”在孩子未來的安身立命上沒有數理化那麼“靠譜兒”,但哲學和文學是我們内心的養分。
埃隆·馬斯克是在14歲時讀了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而不是輔導書裡的數學公式,明白了提問比尋找答案更重要的道理,并由此改變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宮崎駿在10歲時讀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部小說,知曉了如何去“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并借由兒童文學為自己的動畫打下地基。
這次推薦的六套“生活小問題、人生大道理”的文學、哲學讀物均出自歐美、日本大師之手、榮獲國際大獎,經曆了時間的洗禮和孩子們的認可,家長們可以閉眼放心入手。
《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兒童對話》
(建議閱讀年齡:10-14歲)
你家的小朋友會有這些問題麼:我為什麼必須上學?世界上為什麼要有科學家?為什麼有的家庭貧窮、有的家庭富裕?為什麼我能記住一些事、但對另一些事會忘記?
十來歲年紀的小孩,他們對世界有了最淺顯的認識、也對這個世界産生了一些比幼兒時期更深刻的疑問。身為家長的我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再熟悉不過,無奈學識、經曆和見識有限,無法得體應答。所以這本書邀請了全球22位各領域的諾獎獲得者來與孩子對談、解惑。
小時候寫《我的理想》這類文章,班裡一半的同學都會寫想當科學家。但作為少年的我們真的明白科學家的工作和使命麼?這個世界為什麼要有科學家存在?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約翰・波拉尼是這麼回答的:
從好奇心和熱情上看,科學家隻是一群長大了的孩子。他們尋找着這個世界上萬物之間的内在聯系,比如太陽、風、原子、月亮、宇宙等等,并且在發現的過程中忍受一次次的失敗,同時也享受巨大的喜悅。他們充滿熱情,全力以赴的做研究,用自己非凡的才幹和獨特的個性、強烈的願望來做事情。科學家是一群隻要你擁有好奇心,就永遠不會認為一個答案是所有答案中的最終答案的人。
是不是一個充滿了人文精神的答案?
盡管書中所有問題都由相關領域的諾獎大師回答,但其專業性的、發散性的叙事往往都以最生活化的比喻和趣聞來表述,他們告訴孩子如何從生活的感悟中正确認識、思考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鼓勵孩子的夢想并激發他們去實踐。
《來點哲學》
适合年齡:10歲
看過不少兒童哲學讀本,但讀庫出品的這套《來點哲學》(9本)獨特之處在于,它把哲學這種高高在上的學科與日常中的吃喝拉睡結合在一起來聊,讓哲學摘掉了神秘的面紗。
十來歲的孩子離不開吃喝拉撒睡、熱愛玩耍享樂、四處周遊看世界、以及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這些日常的行為就是哲學。
孩子們每天都想滿足口腹之欲,但他們知否知道“吃是為了維持生存,所有生物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果腹。但吃并不僅僅是一種需求,不單塑造人們的身體,也構建精神。在影響身心的同時,它已不再是本能,不再是天生的技能,而成為後天形成的習慣和文化。”
當你因受挫大吃大喝時,要知道“通過奶油蛋糕來安撫自己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千萬記得,你應該借助食物的能量來改變現實,而不是逃避問題。”
還有孩子都喜歡買新的玩具、書籍和衣服,這個再正常不過的行為裡,包含着得到與丢棄的關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就先拼命占有,最終又不負責任地抛棄。正是這種草率的态度導緻抛棄,繼而帶來問題。但在抛棄這個行為發生之前,人們總是認為一切都發展得很好。”
其實作者是想通過“丢棄”這個行為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真的可以被丢棄。無論是丢掉一樣東西,還是擺脫一個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毫無後果地消失在虛空中。不管是對待物品還是對待身邊的人,都應該持續維系、負責到底,真正重視與之産生的長久關系。”
在本書的作者、也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索邦大學哲學系教授米歇爾·畢奇看來,吃、說、愛、丢棄、羞恥、活着、想要、行走、解釋不僅是動詞,也是哲學。因此他以這九個動詞命為書名給孩子們寫了這套哲學讀物。
思考“我是誰、我從何處來、要到哪裡去”這樣的哲學大問題,也許對十來歲的孩子來說尚且過早。他們能從日常言行中去考量這些行為、舉止、想法所代表的意義,本身就是在讓孩子們進行哲學思維訓練了。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建議閱讀年齡:10-14歲)
這本書的故事很好讀,但背後的道理很深刻。中學生本田潤一和舅舅在東京繁華街區的樓頂,看着人來人往,心中突然産生從沒有過的變化——有許多人在他看不見的地方生活着,人類就像茫茫大海中的水分子,他隻是其中之一。因為沒有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他開始被舅舅稱為“小哥白尼”。
當小哥白尼開始思考時,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變得不簡單了:為什麼大家都欺負家境不好的同學?為什麼不服從前輩制定的無理規則就要被排擠?為什麼約定好的事卻難以付諸行動?
這些問題——貧富、歧視、欺淩、勇氣……不僅是十來歲孩子現階段的困擾,在他們将來的人生中,也會在不同場合反複遇到這些重大的問題,孩子們要如何做好應對才能夠漂亮地反擊這些問題呢?
這本書裡的片段不僅入選了日本教科書,它還是宮崎駿從10歲讀到70歲的小說。宮崎駿說:“這本書傳達出這樣的信念——無論時代如何困難、殘酷,都要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我相信,無論你是四年級、六年級還是初中的孩子,讀這本書都能看到自己所處階段的困擾,也能于困惑中尋到一點答案的亮光。
《貓咪就是貓咪》
(建議閱讀年齡:7-14歲)
先上這本書的江湖地位——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美國圖書館協會優秀童書獎。有這兩項大獎背書,品質是沒得挑的。
那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一言以蔽之:初現叛逆的少年與家長作對的故事,一本有關親子關系、友誼、寵物與冒險的精彩小說。
緊張的父子關系、老朋友的反目、新朋友的捉摸不定、對女孩子的朦胧好感等等,十來歲孩子的煩惱在書中以一隻名叫“貓咪”的貓貫穿始終,作者用俏皮幽默的筆調把男孩的經曆和煩惱娓娓道來。
最後,父子倆是如何和解的?父親又是用什麼方法赢得了兒子的理解與尊重?叛逆的孩子、苦惱的家長,其實養育的一生也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一生;而這名美國男孩爸爸身上的某些品質、處理親子關系的方式也非常值得我們中國的爸爸們學習。
《天藍色的彼岸》
(建議閱讀年齡:7-10歲)
疫情這兩年,你也許和孩子們聽聞、甚至經曆了一些生離死别的故事。在十幾歲孩子的世界裡,他們可能對死亡的理解是這樣的:一個人本來應該活得很久,一直活到老态龍鐘的時候,一天比一天衰弱,然後無疾而終。但這隻是“應該活得很久”。實際上可滿不是這麼回事。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各個年齡段都有可能死掉。
我們一生中很有可能和死亡“不期而遇”,對十來歲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向他們解釋親人的離去?死亡突然的到來?讓他們理解死亡有着比死更深刻的含義?
享受季節輪回、食物、繁花似錦,各種氣息及味道、與人的感情、撲到面龐上的風、青翠綠葉上跳動的明亮陽光……這是我們的生。但當死亡發生後,它剝奪了我們的一切意識、讓一個人肉體徹底停頓。因為這停頓,我們所有的愛恨、需求與苦心經營都失去了意義,難道曾經的“活過”是空洞、無意義的?
《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就是通過小男孩哈利的故事,向我們傳達生與死的界限、以及死亡帶來的意義。誰都不明白自己死後應該做點什麼,就像人們不知道自己活着應該幹什麼一樣,但即使死亡是永久地停頓,我們還是可以向親人、朋友好好告别,向他們表示歉意和深深的愛;用心學習如何去愛、去珍惜生命。
死亡對任何人都是沉重的課題,對懵懂的十來歲的孩子更是如此。雖然這本書的主題看上去悲傷而又敏感,但其實它是哲學披上童話的外衣,指導孩子在生與死的岔路上徘徊時,如何以溫柔的方式去探索人生至秘。
《有書真好啊》
(建議閱讀年齡:7-14歲)
最後推薦的這本書,是一位大師寫給兒童的書單,裡面是對他一生影響至深的50本書。這位大師就是宮崎駿。他在70歲之際,花了3個月的時間,重讀對自己影響深遠的兒童文學作品,從400多本書中慎重挑選出50本并一一寫下推薦文,推薦給所有孩子。
宮崎駿從少年時代起就廣泛閱讀各種世界名著和兒童文學,在進入大學後參加的社團也是“兒童文學研究社團”,可以說他對于兒童文學造詣深厚,而他動畫真正的創作原點也正是世界兒童文學。
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宮崎駿選擇、推薦的50本書(;第二部分是宮崎駿圍繞這50本書,講述自己難忘的讀書經曆、獨特的閱讀體驗、從閱讀中汲取的動畫靈感等。這些真情實感不僅傳達了他對世界、對書籍和對孩子們的熾熱情感,也能引人去思考我們與文字、書籍、童年閱讀體驗的關系。
正如作者所言:“在這個複雜的世界活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東西,但我希望能有書。并不是隻要讀書就會變得優秀;讀書也并不是一件做了就會有什麼效果的事情;和這些相比,更重要的是小時候遇到對自已來說‘對,就是它’的這樣一本非常重要的書”,這種珍貴的經曆會對孩子的一生産生不可測的影響。
這也是我們作為家長希望孩子走進書本的世界後能夠獲得的美好體驗。
- END -
福利來襲
幫大家挖來了生活在加拿大的華裔學霸媽,分享的加拿大中學老師推薦給學生的必讀書單,趕緊存起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