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考生們,已陸續接到了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實事求是”“德行言語、敦睦天下”“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如果留心細看,你或許會在通知書上找到類似這樣的話語,這是你就讀學校的校訓。正如校訓在通知書上的位置一樣,他們似乎無時不在,卻又常常被人忽略。記者了解到,區内各高校、高中的校訓背後,其實藏着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調查:超九成學生記得校訓
日前,記者通過問卷,對32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他們對校訓的熟悉情況。參與調查的學生中,絕大部分在廣西各高校就讀,占調查學生的88.13%,另有少部分就讀于廣西區外高校。這些學生中,約79%是在讀大學生,約18%已畢業,還有約3%是今年剛被錄取的高考生。
從調查的情況看,約93%的學生知道學校的校訓,超過八成的學生知道校訓的含義。不過,近六成大學生不知道校訓的來源。即将入學的新生中,僅有25%的學生知道自己學校的校訓。記者随機采訪到的幾名大學新生,也都在提示下才發現錄取通知書上印有校訓。
“誠以修身,信以立業”,廣西财經學院的大三學生王同學能準确說出學校的校訓。在她印象中,身邊的同學大多都能說出來,“學校裡開各種會、各種典禮都會提到,字也不多,所以早早就記住了”。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的穆女士,對母校的校訓也印象深刻。穆女士說,中國傳媒大學的校訓是“立德、敬業、博學、競先”。該校1号教學樓命名為立德樓,48号教學樓命名為博學樓,當年這兩幢樓是他們最主要的教學樓,上課都在這裡,連帶着也把校訓記住了。
廣西醫科大學的校訓牆。
而廣西大學大三學生李同學,對校訓的印象已有些模糊,隻能說出校訓的前四個字“勤懇樸誠”。李同學說:“校訓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出現少,所以記不清了,但校歌我會唱。”李同學說,自己剛入學時參加過學校的一次大會,學過校歌。之後他參加學校社團合唱再次強化了他對校歌的印象。
記者了解到,實際上,廣西大學東門有一塊校訓石。但李同學經過東門的次數不多,平時路過也不太留心,所以都忽略了。
采訪中記者發現,近年來,區内高校和高中都越來越重視宣傳學校的文化。在寄錄取通知書或學生剛入校時,學校往往就會發一本學校簡介,裡面包括學校的校訓、校風、校徽的介紹等。甚至一些高校會舉行相關考試,增強大學生對學校的了解和認同感。
曆史:部分校訓大有來頭
正如學校的校名多出自名人之手,區内部分高校和高中的校訓背後,也有名人光環。
走進廣西藝術學院校門,右邊的校訓石頗為顯眼,“親愛精誠”的校訓下,落款為“悲鴻題”。人們似乎更熟悉徐悲鴻的畫,實際上他的書法造詣也很高。徐悲鴻的書法師學康有為,有魏碑的書風,其線條富有情趣且不失雄強之氣。1938年春,在國畫大師徐悲鴻和時任廣西省教育廳音樂督學的滿謙子積極倡導推動下,廣西藝術學院前身“廣西省會國民基礎學校藝術師資訓練班”在桂林誕生。訓練班結束時,徐悲鴻在刊印的同學錄中親筆題字:親愛精誠。這一校訓,表達了徐悲鴻對學子的殷切期望。
廣西大學的校訓石。
提起我國近代教育界大師,蔡元培和馬君武享有“北蔡南馬”的美譽。馬君武曾在多所大學任校長之職,尤以在廣西大學時間最長,建樹最多。廣西大學也被認為最能顯示馬君武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廣西大學目前校訓的前半句“勤懇樸誠”,就是1928年廣西大學建校時,該校首任校長馬君武親撰。
南甯三中的校門口,矗立了一塊校訓牌匾,上面“敦品力學”四個大字,由廣西臨桂人白崇禧題寫。
變革:校訓也會與時俱進
有意思的是,有一段時間,廣西大學和廣西醫科大學的校訓極其相似。
1958年恢複重建的廣西大學,并沒有确定自己的校訓。直到1988年,在60周年校慶時,廣西大學才決定将“團結、求實、勤奮、創新”作為校訓。而廣西醫科大學在2008年改校訓前,使用的校訓一直為“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在當年特定的曆史背景下,不僅廣西大學和廣西醫科大學的校訓極其相似,有一段時間我國很多大學的校訓都讓人傻傻分不清。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都曾用“團結、勤奮、求實、創新”這一校訓。不過近十多年來,這些高校都擯棄了舊校訓,改用了更體現學校特色的新校訓。
廣西财經學院主要培養财務人員,所以其校訓更強調誠信。
2008年,廣西大學在80周年校慶到來之際,除了在學校開展“西大精神”和校訓大讨論活動,還面向全國發起新校訓征集。
廣西大學時任宣傳部部長賀祖祯,全程負責該校新校訓修訂工作。賀祖祯介紹,該校當年決定恢複首任校長馬君武提出的“勤懇樸誠”作為校訓前半句,再征集一句體現西大精神,具有時代特點的校訓作為後半句。當時,共收到170多條建議稿,除了本校師生,還有衆多老校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了校訓征集。最終有16條備選校訓被拿出來,在校内投票。其中,“厚學緻新”和“立學笃志”兩條得票最高,學校也在兩條校訓中猶豫不決。考慮到時下高校都在提倡創新發展,學校最終将校訓确定為“勤懇樸誠,厚學緻新”。
同年,廣西醫科大學的校訓也改為“厚德勵志,博學弘醫”。
說法:牢記校訓更能傳遞精神
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卞成林認為,對學生來說,知道自己學校的校訓,應該是最起碼的要求。“校訓是大學辦學多年精神的一種凝聚,這種精神是曆代大學的學者們歸納總結出來的,希望後面的學生能夠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校訓是學校對于學生精神和品行、道德和操行上的一種要求,一個目标。”
廣西藝術學院的校訓石為徐悲鴻所題。
“學生對于校訓應該有辯證的看法”,廣西大學文學院院長李寅生則認為,“作為母校的學子,應該記住這個東西,就像每個人應該記住家族的曆史一樣。但記住之後,更要辯證地去看這個東西。”他舉例說,很多古代的書院也都有過各種校訓,如康熙題的“學達性天”,就被作為校訓留存。相對來說,古代的校訓往往側重政治功能,而現在很多校訓政治色彩、人文色彩都有,但是都不算濃。從學生角度來說,愛護母校應該繼承校訓,但他也認為,高校的校訓應該更有内涵,更注重體現學校的文化底蘊。
來源丨南國早報記者 蔣曉梅 實習生 陳敏學 莫翠菁
點贊(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