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8日
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30年
浦東從一片阡陌農田
變為一座璀璨的現代化新城
浦東的變遷曆曆在目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中的
“同濟智慧”之高層建築篇
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浦東開發開放30年裡矗立東方的标志性建築,幾乎都有同濟人的貢獻。同濟人承擔了這些超高層建築的科研攻關任務,屢創上海和中國的新高度。
在近日同濟大學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專題學習會上,應邀來校作改革開放史學習輔導報告的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說:“在浦東開發建設過程中,全國許多大學都給了我們幫助,但說來道去,幫助最大的,還是同濟大學。”
同濟技術助東方明珠天線升頂
從南京路步行街東段望過去,黃浦江對岸就是或直立、或斜插的粗大水泥管串起3個彩球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了。塔高468米的電視塔,是浦東開發開放後的第一個重點項目,這種多筒奇異結構的電視塔施工難度極大。頂上作為塔的功能的發射天線,其桅杆長度便達110米,總重量達到450噸,當時屬于世界上最長最重的天線桅杆,要從地面将其送到離地面350米的位置,然後讓它站起來,為半徑80公裡的區域内傳輸質量優良的電視廣播信号。
上得去嗎,怎麼上去?“國内外電視塔天線杆的安裝,常用的方法由卷揚機滑輪組提升、液壓千斤頂頂升。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天線桅杆采用直升飛機分級吊裝,每次吊裝一噸。這些方法對東方明珠塔都不适用,如用卷揚機滑輪組提升,,勢必會耗用大量的鋼絲繩, 且受卷揚機繩提拽能力的限制,還有多台卷揚機如何同步問題。液壓千斤頂頂升,天線杆需空中組裝,高空作業非常危險, 組裝質量也難以保證,且施工周期長。直升飛機吊裝由于存在着空中定位問題, 也難以采用。”機械學院教授徐鳴謙介紹,當年烏建中、卞永明和他一起,跟這個遠觀如針管、近處卻是一座山的龐然大物較上了勁。
徐鳴謙說,上海石洞口電廠240米鋼煙囪就是同濟人用液壓頂升技術扶直樹正的。針對東方明珠桅杆,團隊提出了柔性鋼絞線承重、提升器集群、計算機控制、液壓同步整體提升的技術方案, 并專門設計、研制了鋼天線桅杆液壓提升設備。“也許是老天爺要考驗我們,1994 年4 月20 日開始頂升,每天數十米的速度往上遊升,轉眼到了4月30日,距桅杆登頂隻剩下23米。眼看勝利在望,氣象預報即日起八級大風将到上海,持續一星期左右!”徐鳴謙回憶道,傍晚,大風不請自來,塔頂風速已超18米/秒,工作必須停下來!現場指揮部的氣氛凝固了:繼續提升,萬一碰了砸了斷了怎麼辦?不停工,懸在300餘米空中的450噸“泰山”的桅杆蕩起秋千怎麼辦?
“那時候,心跳仿佛都靜止了,空氣已經凝固了。”徐鳴謙說,黨員們、幹部們,站在高高的塔頂上,大風口上無人退縮,“小心小心!”“慢,慢!”“好的好的就這樣”“不着急、不着急!”……短暫的緊張之後,現場又開始緊張有序,有條不紊。東方既白,附近的高層建築隐約可見,風中的桅杆穩如泰山:桅杆穩穩矗立在塔頂。這一天是1994年五一勞動節。
參與頂升工作的還有王志蘭、範基等教師,李偉哲、鄧國萍等研究生。
東方明珠電視塔作為當時浦東最高的建築,如果台風、地震來臨,電視塔還能安然屹立嗎?面對這一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土木工程學院顧明團隊利用同濟先進的風洞平台,承擔了東方明珠電視塔的抗風研究;朱伯龍團隊利用同濟當時亞洲最先進的振動台,承擔了電視塔的抗震研究,為東方明珠電視塔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證。
同濟智慧支持浦東不斷刷出新高度
随着東方明珠電視塔的矗立,浦東這片土地就成了高聳建築的競技場,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地标建築都打上了鮮亮的同濟烙印。
土木工程學院承擔完成了420.5米高的金茂大廈模拟地震振動台試驗及數值分析,讓嚴謹的實驗、計算來為大樓建設保駕護航。492米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2008年8月竣工,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承擔了風速實測、中心結構驗算、結構彈塑性耐震性及制震裝置等多項任務。2009年3月,上海中心大廈軟土地基超大超深基礎工程設計、高效率的巨型結構體系和構造設計、氣動力造型的巨型懸挂式幕牆結構體系和構造設計等,無不凝聚着同濟人的智慧。同濟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同濟發揮多學科的集群效應,解決了上海中心大廈的抗震、抗風、振動控制等一系列難題,最終取得了超高層設計建造技術的系統性成果。
陸家嘴“三巨頭”建築中,最值得書寫的還是上海中心。不僅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是上海中心的聯合設計單位,而且建設過程中諸多技術難題的解決凝聚了數百位同濟專家的智慧和汗水,是同濟學科優勢的一次“超新星大爆發”。
上海中心的建築總高度達632米,主體結構高度580米,地上125層、地下5層,總建築面積約576000平方米(地上面積373000平方米),樓内安裝垂直電梯91部,設9個避難層。與之相比,外灘21棟曆史建築的總面積為37200餘平方米,因此上海中心大廈也被媒體戲稱為“豎着的外灘”。
600多米的高度,水如何送上去?遇上台風天氣,如何排水?整個大樓自重達85萬噸,地基能承受嗎?上海經常受台風侵襲,大風天氣裡如何保證上海中心大廈的“從容淡定”?大樓的“衣衫”是成千上萬塊玻璃拼起來的,樓體在大風中搖擺時如何避免玻璃被擠碎?
2009年3月,上海市科委批準了同濟大學教授丁潔民牽頭的“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設計關鍵技術研究”課題。按照室内空間環境、地下空間的規劃與整合、風荷載、複雜建築外形的優化設計等數十個課題,學校相關學科數十位著名學者組成強大的科研團隊,開展科研攻關,分課題數量達到58項。
支撐大樓的直徑121米、厚度6米的大底闆就凝聚了同濟大學巢斯、姜文輝、丁潔民、趙錫宏、朱合華等教授的心血,他們主持的多項研究為上海中心大廈底闆澆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上海中心整個建築就是站在這塊面積1.5個足球場大小的底闆上,在它的下方還有955根樁基,每根長度達87米。“這些樁基就好比在豆腐上插入許多筷子,有了它,大樓才能端端正正‘浮’在地平線上。”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中心項目經理陳繼良介紹,得益于學校的強大科研力量,我們成功了。
上海中心結構之難,主要難在尺度巨型化、幕牆問題和塔冠三方面,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強筋骨、穿衣裳、戴帽子。
先說強筋骨。常規建築,我國都有規範,按照規範就能把水泥、鋼筋、玻璃等一一用妥帖,所以建築設計方案出來之後,一句話“按相應規範操作”就好了。可是上海中心沒有現成規範可以套用。就說鋼筋吧,普通建築鋼筋直徑兩厘米就很粗壯了,但上海中心的鋼筋直徑是40厘米。還有鋼闆,普通的兩三厘米就夠厚的了,可是這裡的厚度是10厘米。還有巨柱, 8根,從地面直通545米的高空,每根柱子的截面積20多平方米,比一般的客廳還大。
再說穿衣裳。外面看,入夜,大樓核心筒與表層之間的燈光會把建築蟬翼般的輕盈诠釋得淋漓盡緻,塔冠則是巨型顯示屏,再加上數百米的“龍溝”——“V”型槽的奇幻燈光秀,上海中心大廈奪人眼球。可是,要用桁架和圈梁把剛勁的核心筒與相對柔性的“衣裳”連到一起,且保證安全地使用,裡面的難題太多。萬一衣服穿得不合适,掉下一塊玻璃來……經過反複斟酌,設計人員最後确定每層設置25個點,讓伸出的桁架挑起圈梁,猶如人伸直手臂提水,讓其步伐一緻地提起2500噸的幕牆。整個幕牆原造價逾10億元,同濟團隊将很多環節成功國産化,節約資金2億多元。
三是戴帽子。塔冠建設之難,難在核心筒先是混凝土結構,後變鋼結構;先是圓角的三角形,然後将八角鋼結構筒套上去并長高,從562米處開始一直長到632米。塔冠之難,不僅是自身結構的形狀、材質變化多端,塔冠上還要放下千餘噸的阻尼器、風力發電機組等等各種巨大尺度的設備。現在經過無數次修改,研究人員将很多難以落地的“症結”找到,初始方案中很多理想化的設計現在都優化變成了實施方案。
如今,朝陽裡的上海中心珠光寶氣炫人眼目,夜裡長龍遊曳打出“上海歡迎你!”,它正帶領着魔都上海勢不可擋地奔向未來。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
已由阡陌農田成長為現代化城區。
在這片軟地基上建成的座座高層建築,
是浦東欣欣向榮的一大标志。
正是有了同濟人智慧的保駕護航,
這些高層建築才能巍然聳立,
曆經風雨卻安然無恙。
同濟人将繼續發揮自身的智力優勢,
為浦東未來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同濟@浦東之系列報道
長虹飛架浦江,路網疏密有緻!同濟智慧助推浦東開發駛上快車道
文:黃艾嬌
編輯:聶陽陽
部分素材: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部分圖片:李振銘及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