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家思想經典《莊子》這本書,今天我們分享“大宗師”這一篇,這一篇是《莊子》内篇的第六篇,前面一期我們分享了“德充符”,是莊子對于“德”的闡釋;這一期“大宗師”就是對于“道”的闡釋。
什麼是“大宗師”?簡單來說,就是得道之人,莊子在這裡稱之為“真人”,莊子對 “真人”的境界進行了描述,還具體闡釋了“得道”過程的七個步驟,它們分别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莊子在一開篇就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道自然的作為,也知道人的作為,這種人就已經達到了極緻了。這其實就是莊子對于“得道之人”的簡單概括描述。前面我們講過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莊子的哲學的一大精髓,用大白話說,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正确認識自我,這個很重要。古希臘哲學家一生都緻力于“認為自我”,他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不是一種謙虛,而是對自我認識的謹慎懷疑,保持自我覺察這是一種智慧。
那什麼叫“真人”呢,莊子也具體進行了很多細緻入微的描述。比如莊子說“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莊子說,古代的真人,不拒絕寡少,不炫耀成就,不從圖謀不軌。即便錯失了機會也不會懊悔,趕上了機會也不會得意;他們在高處不會恐懼,在水中不會浸濕,在火中不會燙傷。他們的智力能夠提升到“道”的層次,才有這樣的表現。
比如莊子還說,古代的真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後沒煩惱;他飲食不求甘美,呼吸特别深沉,真人的呼吸可以達到腳跟,而普通人隻能到喉嚨。并且,他們不懂得去珍愛生命,也不懂得去厭惡死亡;他施展才能的時候不會過度張揚,獨居自處的時候不會過度隐藏;他們從不過問自己的起源和歸宿,對任何遭遇都能欣然接受,無所牽挂地,擁有本來的狀态。他們不用心思去損害道,不用故意有為地去順應自然,這就是所謂的真人。
總之,在莊子這篇“大宗師”裡面,莊子用了很多篇幅,細緻入微地給我們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現了在道家思想中“得道之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
最後,莊子用了道家常見的辯證思維來論述了什麼是真人,他說“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意思是說,真正得道之人,就是能正确認識到事物對立統一的兩方面,并且把它們看成一個統一體的人,就是得道之人。這和前面我們介紹過的“齊物論”其實表達了類似的意思。從上面的描述裡面,莊子都試圖用這種辯證思維來描述得道之人的“真人”的境界,比如他們不會患得患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甚至可以看淡生死,都是這種辯證思想的體現,而真正懂得了這種辯證統一的思想,才是“真人”的境界。
那怎麼達到這種“真人”的境界呢?莊子提出了七個步驟,即: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莊子通過一段南伯子和女偊的對話來進行了說明。南伯子葵問女偊說:“你年歲這樣大,而容顔卻像童子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女偊回答道:“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說:“道可以學習嗎?”
女偊說:“道是不可以學的,得用聖人之道,去傳授給聖人之才,才可以。我把大道傳授給他,三日之後,他就能遺忘天下;七日之後,就能遺忘萬物;九日之後,就能忘掉自身;然後他就能夠大徹大悟;他能夠大徹大悟之後,就能夠體悟大道;他能體悟大道,然後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時空界限,達到無生無死的最高境界了。所以,莊子說的“真人”修煉的七個步驟,分别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其實這是一個由外而内的,自我覺知的過程。
其實,在道家思想裡面,關于“真人”或者說“聖人”,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有非常多的闡述,“聖人”在短短5000多字的《道德經》中一共出現了32次之多。比如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等等。都是老子對于道家思想中“聖人”的闡釋。雖然老子和莊子表達的方式不太一樣,但是他們的總體意境是類似的,聖人是一種洞悉了萬物運行之道的人,并且能夠接受和順應這種規律的人,這就是莊子說的“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另外,在這一篇裡面,莊子首次提出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根本差異:入世和出世。這裡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莊子說: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好朋友,他們都已經是得道之人,一天,子桑戶去世了,還沒有埋葬。孔子聽說了,就派子貢去幫忙辦理喪事。子貢去了之後,看到孟子反和子琴張一個人在唱歌,一個人在彈琴,子貢就走上前質問他們說:“請問對着朋友的屍體唱歌,這合乎禮儀嗎?”而他們兩個人卻相視而笑,說:“你哪裡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禮呀?”
子貢回來後,把聽到看到的告訴孔子,說:“他們這是什麼樣的人啊,不修德行,把屍體放到外面,還對着屍體唱歌,面不改色”。孔子說:“他們都是些擺脫禮儀約束,而逍遙于人世之外的人,而我們卻是生活在具體的世俗社會裡面。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互不幹涉,而我卻讓你去吊唁,我實在是太淺薄呀!他們和造物者結為伴侶,而逍遙于天地之間,早已經看淡了生死,又怎麼能接受世俗的禮樂呢。
在這一篇中,莊子借用孔子的話,首次提出了,道家是出世的哲學,而儒家是入世的哲學,什麼是出世?什麼是入世?在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老師的《中國哲學簡史》裡面說。這裡的“方”是指社會,儒家學說是社會組織的哲學,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人的内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我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這是中國哲學的兩種趨勢,就相當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是也互相補充。這兩種思想好像有一種力的平衡,使得中國人對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在公元3 世紀、4世紀有些道家的人試圖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 11 世紀、12世紀也有些儒家的人試圖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們把這些道家的人稱為新道家,把這些儒家的人稱為新儒家。正是這些運動使中國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
好了,今天關于《莊子·大宗師》這一篇就分享到這裡,後面我将繼續分享《莊子》的其他内容,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