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懷揣一腔報國熱忱南渡歸宋。
可是,他的豪情壯志并未得到宋高宗的呼應,不僅《美芹十論》等上萬字的平戎之策得不到采納,就連他本人也長期被閑置不用。
驅除外患,恢複中原,殺敵建功,為國效力,這是他的人生目标和家國理想,可歸宋後,他滿腹的文韬武略卻無從施展。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馳騁疆場的希望破滅後,辛棄疾被迫退隐帶湖莊園,流連山水,醉心詩酒。
宏圖難展,憂思難忘,他又是曠達的,且能從自我中超脫出來,沉醉鄉村風情,就如這首《鵲橋仙 己酉山行書所見》所傳遞出來的情感一般。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宋 辛棄疾《鵲橋仙 己酉山行書所見》
簡譯:
避暑就在松崗,躲雨則去茅檐,這樣來來往往的日子,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停下趔趄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看着眼前飛珠濺玉的瀑布,醉眼朦胧中,辨認出這是以前多次酒醒的地方。
村東有人家娶妻,村西有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省親,兩戶人家的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笑語歡騰。
村外的田野裡,清風白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制造着稻香千頃,豐收在望,感謝夜裡的風露給予稻谷的滋潤。
賞析:
這是一首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抒情小詞,上下片情景交融,互為襯托,使得整首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和曠逸,從而抒發了作者積極豁達的人生情懷。
詞的上片通過閑散生活的描寫,透露出自己的身世之痛,“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前三句話概括出了閑居時間之久。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時年41歲的辛棄疾,遭到權臣彈劾被罷官回到帶湖莊園,寫這首詞時他50歲,閑居已近十年光景了。
“老去渾身無着處,天教隻住山林。”,對于馳騁疆場的愛國志士來講,這樣的被迫閑居是多麼的痛苦和無奈,就如陸遊的歎息那般:“志士凄涼閑處老。”
時光飛逝,年華老大,理想未竟,壯志難酬,這一腔憤懑難平,隻好寄情山水,隻是,這樣的“閑适”,對辛棄疾來說,就是不盡的折磨。
“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後三句寫因為難以施展抱負,心情抑郁,所以借酒消愁。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隻是,醉後總會醒來,愁極無人可語,滿懷愁緒依舊難以排解,唯有臨風怅然而已。
前三句寫“閑”,後三句寫“醉”,前三句是“因”,後三句是“果”,因為有那樣的境遇,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他的惆怅和憂愁,他的無奈和失望,都在這樣的閑和醉裡了。
下片描寫農村風情和農民淳樸的生活,是其超脫豁達美好情懷的寫照,盡管處境維艱,心緒難平,可是他對民生社稷的關懷之情依舊一如既往。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下片的前三句寫村民嫁娶的熱鬧和歡樂,“歸女”就是出家的女兒回娘家,《詩經 周南 桃夭》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句,“于歸”是指女子出嫁。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此刻,所有的歡歡似乎都與那扶石而立的詞人無關,因為,他隻是一個旁觀者,熱鬧是他人的,孤獨是自己的,此情此景,隻會令他倍感寂寞。
但是,他對農民和農村的感情又是真摯的,所以,他把“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三句作為此詞之結。
稻花香裡說豐年,詞人終究是豁達的,能從自己的悲傷中超脫出來,替百姓感謝風露滋潤,祈禱稻谷豐收。
喜民之所喜,樂民之所樂,并和村民一起沉浸于豐收在望的喜悅中,這樣曠達的人生情懷怎不讓人敬重呢。
寫在後面: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别号稼軒,南宋文學家,愛國将領,豪放派詞人,有着“詞中之龍”之美譽,一生著述頗豐,有《稼軒長短句》等著作傳世。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以北伐為己任的辛棄疾,縱然是極有才幹,也難敵安于一隅不思進取的南宋小朝廷。
而且,性格豪邁倔強的他,因為屢屢确犯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屢遭排擠和彈劾,以至于在官場上難以立足。
這首《鵲橋仙 己酉山行書所見》就是作于其第一次遭貶期間,在這裡,他度過了他中年以後近二十年的閑居生活。
“駿馬寶刀俱一夢,夕陽閑和飯牛歌。”,相比于陸遊的人生失意,辛棄疾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昔日沙場征戰的壯懷激烈,終成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但是,盡管憤懑不平,盡管身處低谷,依舊能夠從悲凄之中努力掙脫出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這就是曠達和超脫,此種情懷和境界,值得世人敬重。
辛棄疾畫像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 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