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江南春的譯文和注釋

江南春的譯文和注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7:01:46

江南春的譯文和注釋?作者:周岩壁(單位:鄭州師範學院國中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江南春的譯文和注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江南春的譯文和注釋(杜牧的房産)1

江南春的譯文和注釋

作者:周岩壁(單位:鄭州師範學院國中院)

杜牧是杜佑的孫子。杜佑在812年去世時,杜牧已經十來歲了。《舊唐書》卷147記載:杜佑曾作鎮揚州,“家财巨萬,甲第在安仁裡,杜城有别墅。亭館林池,為城南之最。”所以,杜牧對昔日的繁華是經曆過,也記得的。但杜牧的父親是杜佑的幼子從郁,去世較早。杜牧的伯父式方,但未必是杜佑的長子,在822年去世。史言:“季弟從郁,少多疾病,式方每躬自煎調,藥膳水飲,非經式方之手,不入于口。及從郁夭喪,終年号泣,殆不勝情。”又言杜佑有三子,杜佑身後,“子師損嗣,位終司農少卿”;師損可能是杜佑的長子或嫡子。史中對師損别無稱述;杜牧在自己的詩文中也沒有提到。想來是比較平庸,乏善可陳。

從郁先去世,伯父式方去世後,不久這杜家的三房可能就分家了。杜牧後來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啟》中說:“幼孤貧,安仁舊宅,置于開元末。某有屋三十間,去元和末,酬償息錢,為他人所有,因此移去。”又,《上宰相求杭州啟》雲:“某于京中,唯安仁舊第三十間支屋而已。”可見,杜家安仁裡的宅子,在杜佑之前已經置下了——京兆杜氏,自魏晉以來就是高門氏族——隻是杜佑發達後,加以改進,擴大規模而已。這個甲第,自然是分成若幹單元。其中在杜牧名下(杜牧上有兄,下有弟)的有三十間,自成院落,有相對的獨立性。所以才會也才可能轉手給别人。

杜牧的堂兄弟,伯父式方之子杜悰,在814年娶岐陽公主,是驸馬都尉。而式方共有四個兒子,他們都應分有安仁裡的甲第。杜牧因為父逝身孤,伯父式方逝後,少人照應;分門立戶後,經濟上各自獨立,坐吃山空。用繼承的安仁裡房産償債,此後“八年中,凡十徙其居。有一豎,挈書百卷,随而養之。奔走困苦,無所容庇。歸死延福私廟;支柱欹壞而處之。”(《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啟》)延福裡和安仁裡不在一處。但它是杜家私廟,也還是杜家産業。所以窮極無聊時,杜牧的家人在那裡還可暫時栖身。

上引杜佑本傳說:“杜城有别墅;亭館林池,為城南之最。”這個别墅在城外,就是所謂樊川一帶。杜牧《上知己文章啟》雲:“終南山下有舊廬,頗有水樹,當以耒耜筆硯,歸其間。”杜牧還有到那裡居住,亦耕亦讀的想頭哩。主要是喜歡那裡優美的山水風景。在《長興裡夏日寄南鄰避暑》雲:“永日一欹枕,故山雲水鄉。”午睡時還夢到樊川别墅。

此外,杜家在洛陽東都也有房産。杜牧在《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韻》:“賜第成官舍,傭居起客亭。”句下自注雲:“某六代祖,國初賜宅在仁和裡;尋已屬官舍。今于履道坊居止。”不知杜家在洛陽城裡的宅子在何時脫手的。總之是杜牧來洛陽為官時,已不得不賃房住了。言下不免怃然。

關于安仁裡的宅子,杜牧是這樣向侄兒描摹的:“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多是撫州寫,今來五紀強。尚可與爾讀,助爾為賢良。”(《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杜牧注重的不是這個宅第,而是從先人手裡繼承下來的藏書。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杜牧也說:“上都有舊第,唯書萬卷。”

所有這些,都是杜牧祖上遺下的産業;杜牧雖說不很看重,實際也逐漸被消耗掉了。但這并非杜牧之本意。他在江南為官時,曾在太湖西邊的陽羨置有産業。《許七侍禦棄官東歸,潇灑江南,頗聞自适,高秋企望,題詩寄贈十韻》雲:

“塵意迷今古,雲情識卷舒。他年雪中棹,陽羨訪吾廬。”自注:“于宜興縣近有水榭。”《李侍郎于陽羨裡富有泉石,牧亦于陽羨粗有薄産,叙舊述懷,因獻長句四韻》:“終南山下抛泉洞,陽羨溪中買釣船。”自注中說的宜興,詩題中說的陽羨都是同一個地方。清人馮集梧在《樊川詩集注》中引倪瓒《荊溪圖序》:“蘇子瞻曰:唐杜牧之構水榭于溪旁,至今曆曆可考。”杜牧詩中所說陽羨溪,就是荊溪;荊溪自西向東注入太湖,宜興在荊溪北邊。馮氏又引《一統志》雲:“杜橋在宜興城東門外,一名上橋,俗呼蛤蟆橋,相傳為杜牧水榭故址。”可見杜牧此處房産離荊溪甚近,而且就在城邊。(關于荊溪、宜興和陽羨,參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五)

後一首詩中把陽羨薄産和終南舊廬捏合在一起。所以,杜牧在南方所置這處産業,也是以山水占勝。《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明時刀尺君須用,幽處田園我有涯。一壑風煙陽羨裡,解龜休去路非賒。”杜牧明确表示自家休官後是要享用那“一壑風煙陽羨裡”的。可惜,我們的詩人無此清福,沒有最終消受吳侬軟山溫水。據杜牧《自撰墓志銘》,詩人是五十歲壽終于安仁裡老宅裡的。這裡邊有個疑問,就是安仁裡的杜牧的房産,為償債,早已為他人所有——如何又能回去住?

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杜牧為官後,又把故宅贖回來了。因為,出賣祖上房地産,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是典型的不肖之子敗家行為。所以,不肖子三變之第一變就是,“蝗蟲,貨其田莊廬舍而食之”。杜牧自然也不甘心被看成蝗蟲,何況他對置産也是有興趣的——既然能在江南置産,當然也可以在京城置産。二是,杜牧住在胞兄家,胞兄時已退休在京居住;或者在堂兄家,比如驸馬杜悰家。堂兄也罷,胞兄也罷,他們都分有安仁裡宅第,這一點我們前面也分析過。從杜牧給小侄阿宜的詩看,杜牧和堂兄弟或兄弟關系好得像沒分家一樣。

總之,杜牧是在杜家故宅裡去世的,這是853年。而他的堂兄杜悰此前拜相,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杜牧能在舊宅壽終正寝,表明杜牧兄弟對于祖父杜佑而言,并非不肖,能克紹箕裘。所可惜者,詩人年甫知命,襟抱未展,赍才而沒,千載之下,猶令我輩傷嗟也。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06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