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父親手上接過接力棒後,就一直在成渝兩地之間值乘列車,從“綠皮車”到動車,經曆了速度等級的提升,見證了兩地時空距離越來越近。
一天就能結束重慶的工作回到成都家中,就像穿梭在城市的兩頭,而不像往返于兩座城市。在“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推動下,兩座城市統籌發展的動力充足,相信未來會成為中國第四大經濟極。
在很多人眼裡,成渝是一個“圈”。
在很多公司布局中,通常會在成都或重慶選址成立西部業務的區域總部。比如國際房地産顧問“五大行”之一的第一太平戴維斯,将華西區總部設立在位于成都最繁華商業區的成都IFS,但團隊每周都會來往于成渝,負責兩地的各項業務。
通達的交通,讓成渝之間的距離從260多公裡變成了“1小時”;而這樣的距離,也讓重慶成了在蓉企業觸手可及的市場。
2020年1月,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事關國家戰略全局和區域協作發展大局的系統工程,為成渝地區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賦予了重大曆史使命。
今天,我們從個人的故事裡,一起讀懂成渝這個“圈”。
交通:“成渝”提速 從13小時到1小時
盡管已過去近兩年,但李治剛依然記得“高光時刻”的種種細節——
2020年12月24日早上,首趟G8608次複興号動車組從重慶沙坪壩站出發,駛往成都東站。全程62分鐘,再次刷新了成渝兩地的時空距離。李治剛正是這班列車組的首發司機。這條路對他并不陌生,作為“鐵三代”,成渝高速提速帶來的不僅是便利,還是祖輩的心願和夢想。
爺爺李鴻升是成渝鐵路第一代火車司機,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開通,李鴻升拉響了成渝鐵路列車第一聲汽笛。那時,來往兩地,要曆經13個小時的颠簸。
父親李國方從小就向往成為一名火車司機,從蒸汽機車到内燃機車、電力機車,見證成渝鐵路的變遷。
“我從父親手上接過接力棒後,就一直在成渝兩地之間值乘列車,從‘綠皮車’到動車,經曆了速度等級的提升,見證了兩地時空距離越來越近。”作為成都局集團公司重慶機務段的一名火車司機,李治剛值乘成渝區段已有23年。
從時速30公裡的蒸汽機車到時速350公裡的複興号動車組,從13個小時到“1小時”通達,從一天一趟車到每小時好幾趟的高鐵和動車,飛速發展的鐵路将兩地緊緊地連成了一個圈。
企業:成渝兩地間的業務體量明顯提升
成渝相向發展,也讓企業看到更多的機遇。
10餘年來,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董事長胡裕華持續每月往返成渝兩地,見證了兩座城市的發展與融合。
第一太平戴維斯于2006年設立成都公司,2008年在重慶設立華西區第一家分公司。
胡裕華常駐成都,由于團隊的主要工作是為城市區域、地産項目等進行産業功能規劃和開發顧問、品牌招商和物業管理等,他往來成渝非常頻繁。
2019年,胡裕華所在的華西區業績與利潤創下曆史新高。他透露,得益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群的帶動,這幾年公司在成渝兩地間的業務闆塊和體量明顯提升,并且還在不斷擴大。
胡裕華也是“1小時”的親曆者。
來自中國香港的胡裕華舉家在成都工作、生活了16年。他親曆了這座城市的巨大變化,明顯感受到城市建設和配套越來越國際化,生活更加便利,同時又保留着特有的曆史文化。
現在,他經常一天就能結束重慶的工作回到成都家中,“就像穿梭在城市的兩頭,而不像往返于兩座城市。”
在胡裕華看來,成渝正面臨着難得的曆史機遇,“在‘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推動下,兩座城市統籌發展的動力充足,相信未來會成為中國第四大經濟極。”
文化:兩地建館 希望建立成渝文旅走廊
2017年8月,一張樊建川光着腳坐在火車站地闆上的照片在網上引發關注。當時,樊建川正在重慶建設建川博物館的第一個分館。
一年後,位于重慶九龍坡區鵝公岩公園内的重慶建川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比首次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還要早上幾年。
在樊建川看來,成渝地區本來就是一家人,至少在文化上,川菜、川劇、風俗和生活方式是交融的。
樊建川曾在重慶教了8年書,有很多老同學、老戰友。他熟悉重慶的文化和消費觀念,也因此,他更加堅信成渝之間需要一條文化旅遊走廊。在他看來,建川博物館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建設,以及民衆素質提升都相當重要。
今年,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其中提到,要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旅遊消費目的地。
前不久,重慶建川博物館入選了川渝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在重慶的成功,也讓樊建川更加體會到,無論是成都企業到重慶,或者重慶企業到成都,都能如魚得水。
創業:找投資、談合作…時間成本縮短了
“1小時”縮短的不止是時空距離。兩地要素流動也在加速,諸多創業者也因此受益。
比如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康生物”)創始人唐勇。
唐勇是成都人,其聯合創始人林代華來自重慶——這對“成渝CP”在多個城市考察後,最終于2017年選擇在成都進行二次創業。
他明顯感受到,近兩年來,成渝兩地要素流動在不斷加快。就在今年,業内頻頻組織成渝地區行業交流會,唐勇可以很方便地和上下遊夥伴交流合作。
另一個值得高興的事是,交通方便了,兩地創投機構的來往也更頻繁。
前不久,一家重慶投資機構來微康生物進行項目盡調,因為有産品實測需求,唐勇和同事早上出發,帶着儀器、試劑芯片到投資機構指定的醫院做對比實驗,晚上就能回到成都。
“正是因為交通的便捷,大大縮減了投資機構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唐勇說,這也讓盡調更完善,對充分呈現企業價值很有幫助。
創業五年半,在唐勇眼中,成渝間的城市界限已越來越淡。“不論是去重慶,還是來成都,都沒有’出差’的感覺了。”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彭祥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