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餘秋雨講二十四史

餘秋雨講二十四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00:52:50

餘秋雨三十歲時候,蟄伏在浙江省奉化縣大橋鎮半山一座封閉的老藏書樓潛心研讀中華古典文獻,整整讀了十個月方才下山。山中無甲子,他每天廢寝忘食的閱讀和思考,宛若饑餓的人一口撲在面包上。渴了,喝清泉泡的山茶;餓了,吃青菜豆腐米飯;累了,在山間信步遊走,聽鳥鳴聲聲,聞山風陣陣;困了,站在窗前舉目遠眺。他看到棕黃色的孔子向他走來,銀褐色的莊子向他走來,古銅色的韓非子向他走來,純黑色的墨子向他走來,灰白色的老子,也向他走來。

四十五歲,他孤身一人系統考察了中國文化的重要遺址,寫下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文化大散文”,風靡全球,洛陽紙貴。五十三歲,他貼地穿行數萬公裡,冒着生命危險考察了全球各大人類文明遺址。在希臘雅典,接待他的哲學家告訴他,老子是最符合國際标準的頂級哲學家。世界上幾千年來被翻譯成外文而廣泛傳播的著作,一是《聖經》,一是《老子》。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被公認哲學素養最高的德國,《老子》幾乎人手一冊。

餘秋雨聲名鵲起,謗亦随身,流言蜚語漫天而來,他牢記老子教誨:反者,道之動。任何挫折和坎坷都是促使有志之士向上奮鬥的動力。他沒有辯駁,沒有理會,朝着自己制定的方向不斷前行。随着時間流逝,他的成就越來越高,那些流言蜚語早已随風消逝了。

他說,馬行千裡,不洗泥沙。

年過古稀,餘秋雨洗盡鉛華,通釋了《道德經》。他要用一生經驗告訴世人,《道德經》中有很多智慧,值得我們用心體會,體會到了獲益無窮。

餘秋雨講二十四史(道德經煌煌五千言到底說了啥)1

​​餘秋雨說:道,說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名,說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無,是天地的起點;有,是萬物的依憑。

餘秋雨說,天下人都知道啥叫美,那就醜了。天下人都知道啥叫善,那就惡了。

餘秋雨說,不推崇有能力的人,免得人們互相争鬥;不珍惜貴重的東西,免得人們偷竊盜搶。隻要人們心中沒有欲望,便會心如止水。因此,聖人治理的理想社會便是讓大家吃飽穿暖,想得簡單點,不要有太多私心雜念。

餘秋雨說,道是空虛的,但是用之不盡。他在上帝之前就已存在。中華上古神話盤古開天的故事,其實完美诠釋了這句話。盤古是衆神之神,但卻生活在“混沌”中,混沌便是無,便是道。

餘秋雨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刍狗就是百姓祈雨時用茅草紮成的狗,祭禮完畢,抛于塵埃,任人肆意踐踏。這句話意思是,天地并不仁慈,隻讓萬物自生自滅。人是萬物之靈,但在天地看來,與草木禽獸并無不同,都是向上蒼祈雨求生的刍狗而已。

餘秋雨說,天長,地久。天地為啥能夠長久,因為天地從來不計較自己能不能長久。這是告訴世人,不能功利心太強。

餘秋雨說,上善若水。水無常形,順勢而已。這并非讓人改變做人的操守,而是改變做事的方法,水還是那個水,裝入木桶中是一個樣,裝入瓦罐另一個樣,在井裡一個樣,在海裡另一個樣。就如一個人,今天在這個環境,就要順應這個環境,做與這個環境相匹配的事,讓自己融入這個環境。明天換了不同的環境,就要做與另一個環境相匹配的事,讓自己融入另一個環境。如此才能有成,方可有為。

餘秋雨說,瓦罐因為是空的才能裝東西,房子因為是空的才能住人,因此,一個人“空空如也”,才會有用。如果一個人心中被各種私心雜念和情愛怨恨填滿,那便啥都幹不成,是個“無用之人”。所以我們要時不時“放空自己”,要“斷舍離”。隻有處于空杯狀态,才能注入活水。

餘秋雨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傷。這就是《菜根譚》說的,大廈千間,隻眠七尺;千肴百味,隻吃一碗。什麼東西再好,都不能貪多,多了,就會産生副作用,後果很嚴重。這是要戒止人們的貪念。因為你的眼睛,耳朵,口腹同時享受不了這麼多好東西,要悠着點。今天看一樣,明天聽一樣,後天吃一樣。

餘秋雨說,寵辱若驚。我們每個人生于世間,都難免受寵或者受辱,受寵或者受辱了,就要内心驚懼,反省自身,我為啥受寵,我為啥受辱,如此才能不至于失寵或者失辱之後方寸大亂,性情大變。一個人失寵會彷徨無措一蹶不振,失辱了同樣如此。譬如冬天放在外面的白菜,不能一下拿回家,否則就會很快壞掉。

餘秋雨說,别人熱熱鬧鬧,我卻淡泊混沌,别人聰明智慧,我卻渾渾噩噩。不從衆,不合流,守純真,守笨拙。這不是讓大家摒絕世俗,關起門做宅男宅女,而是告誡大家,不要做無謂社交。整天混在一起胡吃海塞吹牛擡杠,看上去好的要穿一條褲子,真要遇到事,一個個作鳥獸散。一個人一輩子能有一個真心實意雪中送炭的朋友,便是不枉此生。如果沒有,不如退居書齋,看書茗茶,吟風弄月,陪陪老婆,教教孩子,不失人間樂事。

餘秋雨說,重是輕的根本,靜是燥的主人。四兩可撥千斤,不是說一共隻有四兩之力,就能撥動千鈞之重,而是說本來就有千鈞之力,但是隻用了四兩而已。一個人動不動易燥易怒,就是心中缺乏靜氣。這種靜氣,需要長年累月的沉澱和積累,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個人要想做點事,蓄力和養氣是必須要下的功夫。不蓄力,不養氣,便會輕浮狂躁,一事無成。

餘秋雨說,反者,道之動。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會遇到反對的人,遇到反對的事,這些人和事統稱為困難,隻有克服這些困難,才能把事辦成,辦的更好。或者此事被反對而辦不成,可以換個方向辦别的事,可能比辦成此事好處更大。所以做事不要怕人反對,這些反對恰恰是成事的動力。

餘秋雨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器免成。意即:不依賴自己的棱角,不依賴青春的年華,不依賴密集的話語,不依賴頻繁的造型,這樣才能真正成就其“大”。通行的《道德經》都寫着“大器晚成”,後來馬王堆出土了帛書,應為“大器免成”,晚成終究要成,免成并非不成,而是成其意而不成其形。這就跟無形,希聲,無隅對上了。孔子說,君子不器,這裡的器,便是老子說的大器。

雲雲,等等。

餘秋雨講二十四史(道德經煌煌五千言到底說了啥)2

​​​餘秋雨說,老子是全世界最老的,有名有姓有著作的圖書館館長。他為了寫這本《老子通釋》,足足準備了三十年,讀遍古往今來諸多注解,本來還不敢動筆,但是終于發生了一件事,躲不過去了。

他給全國聽衆講《中國文化必修課》時,老子的詞句離開文字呈現就很難講明白。為了數千萬聽衆,他鼓起勇氣,寫了這本書。餘秋雨說,跟别人相比,我唯一引以自豪的,是我的文字感應。我能讓當代讀者更有質感,更為簡捷的傾聽老子,感悟老子。

《老子通釋》是一項體量龐大的系統文化工程。這個“通”,包括以下六項指标:一,通述八十一章全部内容。二,通析每章每節内在邏輯。三,通觀兩千多年之間的思維異同。四,通感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文學韻味。五,通論曆代研究者共識和分歧。六,通考各種版本阙誤和修正。稍稍一想就能知道,其間會有多少危崖深壑、漫漫苦路,好在餘秋雨終于走下來了。

《老子通釋》是一部學術著作,其中包括大量艱深的論述,但整體上餘秋雨都用散文寫成。他希望能在枯燥的學理和考訂之間保持暢達的靈性。他相信,隻有促成當代生命的趨近,才能滋潤千年文本。

《老子通釋》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盡力逼近原文旨意,保持學術上高度嚴謹。二,呼應老子的文學魅力,發揮現代散文在語言節奏上的美學功能。三,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

餘秋雨講二十四史(道德經煌煌五千言到底說了啥)3

​​​這兩本《老子通釋》和《中國文化必修課》是餘秋雨晚年集大成之作,譬若生姜,老而彌辣,書中還有餘秋雨親筆行書手迹(手抄道德經全文,行雲流水,暢酣淋漓),想要領略中國傳統文化和餘秋雨博深學問的朋友趕緊入手一套吧,點擊下方鍊接即可直接購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