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大臘味美食?在飲食方面,很多人對于湖南的印象,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辣味湘菜常常與辣有關,可以說,在湖南無辣不成席,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湖南十大臘味美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在飲食方面,很多人對于湖南的印象,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辣味。湘菜常常與辣有關,可以說,在湖南無辣不成席。
湖南人愛吃辣椒,在全國是出了名的。但是,在湖南還有一種必不可少的味道,那就是臘味!隻是這樣的味道不同于辣椒的辣味,而是一種保存食物的方式。
臘味,是中國民間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也是人們相互饋贈的禮品。簡單的說,就是把肉類以鹽或醬腌漬後,再放于通風處,或曬、或烤、或熏,風幹後而成的一種味道。
臘味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相傳,在上古夏朝時,人們于農曆十二月合祭衆神叫做臘,因而十二月又叫“臘月”。
早在兩漢時期的《周禮》《周易》中已有關于“肉甫”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
另有史料記載:“越人風幹(肉)而後熏”。除上面所提到的畜牧和采集品等副食外,楚越人也喜歡捕獲獵物,如野兔、野豬、野雞,這些捕獵所得的野味,往往一次性吃不完,需要儲存,為防止其他動物偷吃,就把肉挂在高處風幹。
自宋代以後,臘肉已經成為宮庭貢品和老百姓春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所以,民間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臘肉”一說。
說到底,臘肉的誕生,其實是基于人的生存法則之上,是為了更好的保持食物。
因為古時候沒有冰箱,肉類無法長時間保存,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把肉挂在房梁上通風保存,而臘月天寒地凍之時,每家每戶都會在堂屋的火盆前燒火取暖,燃起的煙火熏染了房梁上的肉。
柴火煙熏農家臘肉。(劉太平攝)
人們發現這樣熏肉,不僅能長時間保存肉類,而且風味獨特,并且熏制時間越長,臘肉越香。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熏制臘肉的習俗。這種臘月裡獨有的味道,自然就稱為“臘味”了!
《舌尖上的中國》曾這樣描述過臘肉: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而這種習慣、這種味道,在中國持續了千年之久。
從古至今,在中國廣大鄉村尤其是南方的農村,每當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的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幾天後挂出來,慢慢的就變成了臘肉。
臘肉主要流行于四川、湖南和廣東一帶。特别在湖南,臘味簡直就是舌尖上的年味。
在村莊農院,家家戶戶的竈台上挂滿了各種各樣的臘味,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
在湖南,臘味就是舌尖上的年味。(@老松攝)
每次看到臘味,就分外親切,也知道就要過年了!出門在外不能回家過年的人,更是經常以此等美食來慰藉内心深處濃烈的鄉愁。
湖南人對臘味情有獨鐘,到底喜歡到怎樣一個程度?用一位網友的一篇文章可以作答——《在湖南,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熏成臘肉的》!
臘味不僅是一種大飽口福的美食,更是一種傳遞傳統和情感的文化,是過年必備的年貨。
在湖南,常見的臘味有臘肉、臘腸、臘雞、臘鴨、臘鵝、臘魚、臘乳鴿、臘香幹、豬血丸子,等等。在真正的湖南人家餐桌上,他們甚至連内髒都是要用煙熏着吃的。
經過煙熏的肉,才是正宗的“湖南味”;隻有吃到了臘味,才有過年的味道!
冬天,看到柴火爐上挂着的必定是臘肉,一排排臘肉挂着,氣勢龐大。(滕樹明攝)
湖南臘肉,曆史悠久,中外馳名,經切條、配料、腌漬、洗鹽、晾幹和熏制六道工序加工而成,其特點是皮色紅黃、脂肪似臘、肌肉棕紅、鹹淡适口、熏香濃郁、食之不膩。
重口味的湖南人,喜歡“辣味”更愛“臘味”,這種喜好已經根深蒂固的紮入了每一個湖南人的骨子裡。
一家人圍坐着聊天。(滕樹明攝)
在湖南,凡家禽野畜及水産等均可腌制。臘味品種多樣,其做法通常和制作臘肉大同小異,選料認真,制作精細,具有色彩紅亮、煙熏鹹香、肥而不膩、鮮美異常的獨特風味。
煙熏的臘味,能殺蟲防腐,隻要保管得當,幾個月都不會變質變味。所以,不僅是過年,在湖南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臘味。
臘味,湖南人最愛的口味,過年有了臘味便有了真正的年味!(文/千年飛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