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18 21:03:07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1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品牌。 新華社發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2

陳立準,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專業帶頭人,世界技能大賽網站設計項目中國隊專家、教練,陳立準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3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4

劉鐵兒,廣州市技師學院“鐵兒大師工作室”的負責人,1995年獲“全國勞動模範”,1998年獲“全國十大傑出工人”。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5

楊偉明,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教師,楊偉明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工作室在行業内,已對區域機械制造行業産生較大技術輻射作用,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110餘名數控技師和預備技師人才。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6

梁登,廣州市交通技師學院汽車維修與改裝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汽車專業帶頭人。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7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8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9

廣州市技工院校排名(廣州技工院校擁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10

劉鐵兒退而不休,着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從去年開始,每年5月的第二周為我國職業教育活動周,今年職業教育活動周主題是“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技工教育在廣州已有64年發展曆史。目前,全市有28所技工院校,每年的畢業生近3萬人,就業率96%以上,發揮了“就業教育”、“平民教育”、“兜底教育”的作用。

在廣州市的7所技師學院中,擁有3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30個省市級大師工作室。“将細節做到極緻”、“不單是謀生,更是獲得快樂”、“把工作當做一種修行”……在大師們的眼中,工匠精神離不開細緻和堅持。有大師指出,技工教育不是教育的“補丁”,先進的技術可以引進,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鑒,但大批量的技術工人是不可能引進的,隻能靠技工教育來培養。

撰文/何穎思

圖/廣州市人社局提供(除署名外)

大師金句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和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們對于技工或者技能人才的重新理解和定位,讓他們相信技能可以改變命運,技能可以改變生活質量,技能可以更尊嚴而體面地生活。”——劉鐵兒

“工匠精神是一種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工匠的工作不單是為了謀生,更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這也是很少有工匠改變自己職業的原因。這些工匠都能夠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職業技能的極緻化。”

——周承傑

陳立準:

向“制造強國”轉變

必須加強技工教育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對工作的一種認真負責的态度,一種堅守崗位的毅力與恒心,更是一種将細節做到極緻的追求。”2006年,陳立準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第4屆穗港澳青年職業技能競賽并獲得季軍,在之後的10年職業生涯中,競賽、帶競賽就伴随着他。他從一名技校生逐漸成長為一名青年骨幹教師、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更成功地把3名工貿學子培養成3屆世界技能大賽網站設計項目中國國手并在世賽上獲得優勝獎。

“在這其中,我憑借的就是認真、執着和韌勁,而我也把這種精神很好地傳遞給了工作室的團隊成員,以及我所帶過的每一個學生、選手,我相信這對于他們成長成才是很有幫助的。”陳立準說。

陳立準認為,技工教育在定位方面就側重于崗位教育,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旨在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國家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必須加強技工教育,以培養更多更強的技能人才。“從‘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提出,到全國上下熱議工匠精神,我認為技工教育将迎來突飛猛進的發展。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輸出将支撐起技能強國的打造,也一定會帶動社會更好的發展。”

在談到如何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時,陳立準認為,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确的價值觀,“一個人的價值體現應該是他能在一個特定的群體中發揮多大作用,而不僅僅是他能獲取到多少利益。”其次是用自己的行動、用其他業界前輩的案例來激勵他們,“網站設計領域,蘊含着無窮的知識,技術的疊代發展之快,需要堅持創新、極緻的精神去探索,值得用一生去追求。”最後是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們通過努力、在職業技能方面幫助到其他人,從而讓學生感受由此所帶來的喜悅和動力。

“希望看到學生時刻懷有遠大的職業目标和職業理想。成為大國工匠,始終是一小部分人所能實現的目标。但我相信,隻要始終堅持工匠精神,學生們在人生道路上必然會發光發亮。”陳立準說。

周承傑:

工匠不單為了謀生

更是為了獲得快樂

從2001年畢業到工作、再到回校教書,周承傑從事廣彩行業已15年。“選擇廣彩行業,首先是興趣使然。”周承傑說,做一個普通廣彩盤子就需要一個月,做一個80cm高的瓶子則要半年甚至一年,如果不是憑着興趣和熱情很難堅持下來。他發現,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雖然沒有深厚的基礎,但是憑着興趣和熱情,有的學生可以從早上一直練習到深夜,“進步也是蠻快的。”

不追求“短、平、快”,而要追求“高、尖、精”,周承傑在教學中反複向學生傳達這個理念。“完成一件廣彩作品,需要經過打墨稿、描線條、填色、反複洗染、燒制,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用心,稍不留心,就會前功盡棄。教學也是如此,備課、授課的每個環節,我都會細細琢磨,盡可能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講解。”

“工匠精神是一種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工匠的工作不單是為了謀生,更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這也是很少有工匠改變自己職業的原因。這些工匠都能夠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職業技能的極緻化。”周承傑認為,除了職業精神外,工匠精神還需要深厚的文化和技藝來支撐,“如果工人掌握了熟練的技法,但作品多是模仿、重複前人和今人的技法,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去支撐,很難看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上不了高度,也就成不了‘師’。”

“有人說我們就是身處在一個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時代,我并不認同。”在談到如何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時,周承傑認為,工藝這一行當裡,十年磨一劍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因此必須教導學生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緻,反複改良制作工藝。

說到對學生的期望,周承傑說,希望學生們不斷堅持自己的工作方向,專注于一個方向的深入探索。

劉鐵兒:

相信技工院校學生

前途是無可限量的

“我僅有小學文憑,16歲進入廣州南洋電器廠就職,當過司機,做過運輸班長,典型的國企工人。‘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樸素觀念。”劉鐵兒在工人生涯期間先後發明、設計、制造了80多台(套)裝卸機械,獲得國家13項實用新型專利,為工廠節省、創造的價值超過360萬元。2002年,他退而不休,創辦了廣州鐵兒實業公司。六七年前,鑒于愛人患病腿腳不便,劉鐵兒便為她制造了一輛“爬樓輪椅”,現在輪椅已更新至第十代。

“我認為工匠精神可以大緻概括為:摒棄浮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善于鑽研、追求卓越。在工作中的體現,就應該是愛崗敬業,心懷夢想,不懈追求,同時,要堅定、踏實、耐住寂寞,不輕易被困難困境打倒。”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和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們對于技工或者技能人才的重新理解和定位,讓他們相信技能可以改變命運,技能可以改變生活質量,技能可以讓人過上尊嚴而體面的生活。”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劉鐵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可以通過職業講壇邀請更多的工匠大家現身說法,在實操中多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們通過觀察,有自己的思考;在校企合作中多多融入企業文化、職業态度的熏陶。

“工匠精神說到底,一方面靠社會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靠個人修為,它與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沒有了愛,沒有付出的責任擔當,沒有面對困難的堅韌與執着,就沒有工匠精神。”劉鐵兒說。

“我相信技工院校學生的前途是無可限量的。我期待他們首先相信未來、千萬不可妄自菲薄;其次是發現并發揚自己的優點、亮點,保持熱情;三是腳踏實地,紮實地學好技能;四是少空想多行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煉真本領,并在磨煉中學會快樂而積極地面對困難。”劉鐵兒認為,技工教育不是教育的“補丁”,而是增強國家核心競争力、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因為先進的技術可以引進,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鑒,高精尖人才也可以引進,但大批量的技術工人是不可能引進的,隻能靠技工教育來培養。

楊偉明:

技工學生是技術骨幹

是保證品質的直接人

“作為機電人,我一直秉承的‘愛崗敬業、專注堅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信念,也可以說是自己的‘工匠精神’。這種工匠精神把工作當做一種修行,并在行動中體悟修行的樂趣。”楊偉明說,他于2001年在企業實習半年後回到技校,從事鉗工專業的教學工作。

後來,他受命負責進口五軸設備(MIKORN UCP710)的生産與教學工作,這台設備的廠商技術人員都在香港,每次的技術溝通隻能通過電話,說明書又全是英文,每天下班後他都學習到深夜,“有時甚至到天亮,所以我知道5點多鐘校園樹上的鳥叫的聲音最哄亮。”最終,楊偉明用了2個月就能使用五軸機床協助校辦工廠進行對外産品加工,“這是我工作後首個最有成就感的任務。”

楊偉明認為,目前我國制造業存在大而不強、産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等現象,難以适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職業教育與技工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企業的技術骨幹,是保證品質的直接人。要提高品質與産品的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在技工教育中就開始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

“在平時上課講教學案例時,我會注重對同學們的責任心的培養,哪怕是一個零件上的倒角,我都要求他們必須滿足圖紙的要求,不得偷懶。”在談到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時,楊偉明表示,除了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還要培養技術創新的能力。

“如今有些技術工人存在急功近利問題,缺乏對工作的專注和堅持,也有點心态浮躁,缺乏對工作的珍惜和敬畏。”楊偉明指出,有很多技工學生因為工資待遇問題,經驗與技能還沒有積累就頻繁換崗,導緻技術沒有積累,更談不上技術創新。因此學生在專業技能成長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要樹立一種對工作熱情執着、對産品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在枯燥的重複工作中,擁有不知疲倦的技術性快樂。“堅守工匠精神,就必須摒棄浮躁。”楊偉明最後說。

梁登:

不斷提升自身技術

從而做到精益求精

梁登教過的學生,有全國冠軍、有電視大賽超人,而最讓他引以為傲的是,在去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他和他的學生陳志文,共同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

“我的工作無處不需要工匠精神,以前在企業從事車輛維修,不仔細就可能發現不了故障點;現在在職業院校工作,沒有耐心更談不上教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把班上每一個學生都關心到位,把團隊帶領好、建設好,這些都是我努力的方向。”梁登說,從小到大他一直都記着老爸說過的一句話:“盡最大的力,做最好的你”,“我認為這就是工匠精神,不論做什麼事情、不論在什麼崗位,一定要盡全力把最基本、最本質的事情做好。”他認為,要做到這一點最基本的就是要熱愛工作,對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專心緻志,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才可以保持對工作的熱情,才會不斷以更高的标準要求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

談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梁登說,在教學當中要把其所學到的車輛維修技能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針對技工院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讓他們覺得學習不僅是學會謀生的本領,更重要的是可以發現鑽研技術的樂趣。其次是培養學生勇于鑽研的信心,引導學生像工匠一樣追求完美,“比如問題雖然已經解決了,但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解決辦法呢?在車輛維修的過程中,怎麼做才能有效降低返修率呢?通過這些引導,使學生不斷追求自身技術的提升,從而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做到精益求精。” 陸志偉:

盆景是濃縮藝術

容不下“差不多”

作為廣州花地人,陸志偉一家四代人都與盆景結下不解之緣,自幼便接受父親嚴格的專業訓練,近40年來制作的盆景有數萬盆。

陸志偉介紹,盆景制作是一門需要長期積累、反複錘煉的技藝,一個好的盆景作品是制作者細緻心境和精湛手法的完美結合,要經過幾番設想、探索,幾番失敗、調整,方能取得成功,而這個過程可能要幾年甚至幾十年。他說,父親當年大膽突破以往四平八穩的藝術格局,抵制人工斧鑿痕迹過重的弊病, 以創新精神尋覓盆景藝術的廣闊新天地對他影響很大。耳濡目染中他也養成了凡事喜歡琢磨的“毛病”,後來和父親一起琢磨出“打皮”、“挑皮”、“打木砧”、“T字枝嫁接”等陸家盆景獨門技藝。

“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的職業上心,有了這份心才能耐得住枯燥、經得起磨煉、受得了勞苦,有了這份心才會不滿足于現狀,不斷追求更高的高度,最後成就匠心獨具的作品。”陸志偉認為,技能強國的基礎,應該是首先要有一大批信仰工匠精神、掌握精湛技藝、保持創新意識的技能人才,而技工教育是打好根基的教育。

“我在學校收了不少徒弟,我認為,培養工匠精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言傳身教。”陸志偉說,徒弟們經常說他做事太刻闆,對他們限制太多,對養護要求精确到厘米,但他從來不放松對他們的要求,因為盆景就是方寸之間高度濃縮的藝術,容不下“差不多”。這種追求精準的要求,這種約束下的個性作品,會讓徒弟們慢慢地接受“限制”,在技藝磨砺中走向嚴謹、細心、踏實。

林壤明:

普通食材用心加工

也能品出美妙味道

2014年,林壤明開創國内先河,在廣州市白雲工商技師學院旅遊與酒店管理系挑選了8名學生作為自己的徒弟。8人中,蔡汶峰和黃儒浩在2014年廣東省餐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上取得團體金獎,另有兩人還被分别授予“廣東省金牌廚師”和“銀牌廚師”稱号。

對于已經退休在家的林壤明來說,自己本來可以不再在竈台邊煙熏火燎,但《壽司之神》的紀錄片改變了他。紀錄片中的主人公小野二郎已經80多歲,依然在東京銀座的高級壽司店親手制作壽司。讓林壤明印象深刻的是,這家壽司店隻有10個座位,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人均最低消費約合人民币1567元。如此高的價格,顧客還不能點菜,吃什麼由當天店裡的食材決定,盡管如此人們仍趨之若鹜,這讓林壤明決定 “重出江湖”。

林壤明對“工匠精神”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工匠精神”意味着把自己的抱負和技藝施用在一點上,并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内做到完美。而在将自身的價值定格到那一點上的時候,也代表着自己的行為可以為别人或是周圍帶來一些影響,并樂此不疲地堅持下去。具體到廚師行業,他覺得既然選擇了做一名廚師,就必須要有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廚德,時刻懷着創造的理念,更要勤學苦練、吃苦耐勞。

林壤明說,如果内心把烹饪隻是當作簡單的做菜,那麼永遠都不會提升,但假如把每一次烹饪都當成一幅藝術品專注打造,那麼再普通的食材,經過用心加工,所有人都會感受到菜品中所蘊含的美妙味道。一個好的廚師,要細心地感知生活、品味生活、創造生活,這樣所創造出的菜肴才能飽含感情,讓更多的人欣賞。否則,刀工再精細、造型再漂亮,也不是一個真正具備了“匠人精神”的優秀廚師。 (專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