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蘇轍最後一次分别

蘇轼蘇轍最後一次分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2:42:27

蘇門三學士的文學成就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璀璨的光芒,而蘇轼蘇轍兄弟更是一個特别的存在。

這兄弟二人同為當世的大文學家,同在政壇上達到巅峰,即有相同的政治立場,還有相似的人生經曆。

而最令世人稱道的則是他們的兄弟情分,在他們的心中,對方即是手足兄弟又是親密的知己,而且都視彼此為生命裡最重要的人。

蘇轼蘇轍最後一次分别(亦師亦友亦知己)1

蘇轼蘇轍

01

這麼深厚的兄弟情分是怎麼培養起來的呢?我們從蘇轍寫給哥哥蘇轼的祭文裡可見一斑。

手足之愛,平生一人。

幼學無師,授業先君。

兄敏我鈍,賴以有聞。

寒暑相從,逮壯而分。——宋.蘇轍《祭亡兄端明文》(節選)

蘇轼比弟弟年長3歲,二人從小一起接受母親程夫人的啟蒙教育,一起玩耍長大,兄弟倆出則同行,入則同息,弟弟就像哥哥的影子一樣時刻跟在哥哥身邊,這種狀态一直持續到他們成年後各自成家才分開。

兄弟倆走上仕途後,依舊互相惦念彼此牽挂,詩書信往來不斷,據記載,蘇轼與弟弟的往來詩中,詩題裡有“子由"的就有100多首。

在蘇轼為弟弟寫下的大量詩詞裡,最著名的當屬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它被人們謄為中秋詞的千古絕唱。

蘇轼蘇轍最後一次分别(亦師亦友亦知己)2

蘇門三學士

0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宋.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上阕)

感悟:這是1706年的中秋夜,本是萬家團圓的日子,可是,從小手足情深的蘇家兄弟,自從分别後已經七年未曾相見了。

碧宇蒼穹,孤高曠遠,皓月當空,朗照大千。

如此良辰美景,親人卻不能相聚,兄弟隻能隔空對飲,哥哥子瞻豈能不倍加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一問,把作者的豪放灑脫可謂渲染得淋漓盡緻。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種逃離俗世的念想常常會在蘇轼的作品中體現出來。

但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作者終是懂得,尋常日子,骨肉至親,才是最接地氣的溫暖的人間煙火。

蘇轼蘇轍最後一次分别(亦師亦友亦知己)3

蘇轍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宋.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下阕)

感悟:在朝中,因與王安石司馬光等政見不同,為了避開京城的政治鬥争,蘇轼自願要求外放。

熙甯七年,也就是1704年,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的蘇轼自請調往密州任職,隻因為此時弟弟蘇轍在濟南為官。

蘇家兄弟因為彼此相隔太遠備受思念的煎熬,蘇轼自願外調隻是為了離弟弟蘇轍更近一點,也好能夠有機會相聚。

可是,這個看似極其平常的願望終究還是沒有實現,兄弟二人雖近在咫尺,卻猶似天涯。

蘇轼的這下半阕賞月詞自問自答,即有對月兒盈虧的開脫,也是對自己内心糾結的勸慰,及至最後一刻,這種情感被他升華到了極緻。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問得好,答得好,由小家到大家,由小愛上升到大愛,這是何等寬闊磊落的胸襟!

天上月兒圓,地上人不寐,酒助詩興,一首思念弟弟的中秋詞終成千古絕唱。

蘇轼蘇轍最後一次分别(亦師亦友亦知己)4

蘇轼舉杯邀月

03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宋.蘇轼《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一》(節選)

這是蘇轼在烏台獄中給弟弟蘇轍詩中的兩句話。

烏台詩案,蘇轼被朝中小人陷害入獄,久久不能獲釋。其子求告無門,便去南京找叔叔蘇轍想辦法解救父親。

蘇轼曾與兒子有過約定,情況緊急時送飯帶肉,無狀況則帶魚,以備早做打算。

兒子臨行時托人為父送飯,不料那人把事情弄混了,送飯時竟然把肉帶了進去。

蘇轼見到肉,以為大限将至,悲憤交加,萬念俱灰,于是提筆為弟弟寫下兩首詩,情深意切,字字血淚,是托付更是不舍,催人淚下。

不料這兩首詩又被陷害他的小人得到,以為抓到了蘇轼的把柄,看也沒看就拿給皇上去邀功。

其實,皇上也沒想殺蘇轼,是那些小人千方百計置蘇轼于死地。皇上看到蘇轼寫給弟弟的詩後,終于明正言順地為蘇轼平了反,蘇轼大難不死,終于無罪獲釋。

本以為是留給弟弟的遺書,沒料到最後卻救了自己一命。

看來,這兄弟二人的深厚情誼冥冥之中已經打動了天地,一首詩都會救人于水火,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蘇轼蘇轍最後一次分别(亦師亦友亦知己)5

蘇轼

昔餘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骞裳先之。——宋.蘇轍《武昌九曲亭記》(節選)

亦師亦友亦兄弟,這就是弟弟蘇轍對哥哥蘇轼的感情,對于他們的深情厚誼始終銘記于心,念念不忘。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宋.蘇轼《和子由渑池懷古》(節選)

蘇轼對于兄弟二人的情分也是非珍惜的,他常常感到惆怅不已,總怕二人的手足之情迷失在人生無常中,他依舊想象少時那樣,愛護弟弟護他周全。

因為親情,蘇轼寫出了千古名篇,因為親情,兄弟二人彼此成就,為這份名垂史冊的兄弟深情點贊。

蘇轼蘇轍最後一次分别(亦師亦友亦知己)6

蘇轼

本文劉玲子candy原創,圖片來網絡,謝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