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濤設想過這樣一個場景:在動物園或是野外,拿起手機對着活蹦亂跳的動物一掃,屏幕上就會跳出它們的姓名、性别、興趣愛好等,遊人會對這些動物了解得更多。
郭松濤是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近日,他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猴臉識别技術”。雖然叫做猴臉識别,但它實際可以識别包括川金絲猴在内的41種靈長類動物,其中,秦嶺川金絲猴的識别成功率達到95.6%。此外,這項技術還可識别熊、老虎等4種肉食性動物。
郭松濤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的猴臉識别技術主要利用神經網絡算法,通過對猴臉的器官布局、毛發、紋理等整體進行特征提取,對比模型庫信息進行識别,并自動錄入新個體數據。這項技術不僅可以用于野生動物的行為生态、科普、保護,還可為精細化管理家養動物等應用開辟廣闊前景。
“我們的技術是2020年8月公開發表的,軟件是今年2月做好的。現在正在局部試點。”郭松濤說。
走上六七個小時,隻有一兩個小時能看到猴子
新京報:猴臉識别技術最早應用于秦嶺川金絲猴。作為一名動物學領域學者,你是如何與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結緣的?
郭松濤:2001年我考上了西北大學動物學研究生,那之後就跟着導師李保國教授跑野外,觀察野生金絲猴。你能看到100多隻猴子在你頭頂跳躍,在那裡玩耍,我要坐在那兒,屏着氣,希望它們在我身邊多待一會兒。即便幾分鐘也會讓我心跳加速。
那段時間我們跟野生金絲猴跟了一年,發現它們的活動範圍大概是20平方公裡。
其實在野外跟猴子還是很辛苦的,我們穿一種軍用陸戰靴,靴子很重,底子厚,結實耐磨。一般人一雙陸戰靴能穿一輩子,但我上碩士一年穿壞了三雙陸戰靴——猴子到哪我就到哪,山上都是石頭。
為了跟猴子,在野外極端環境下生存是工作常态。秦嶺冬天夜裡下雪,零下十幾攝氏度,冷得睡不着,起來在山上現找木材烤火。要像烤土豆那樣,烤了身前,還得烤烤身後。給猴子采樣時,照相機在低溫狀态都不工作了,我們就要把電池拿出來,放在懷裡暖一暖。
至于夥食,早年我們會帶一個大搪瓷杯,跟現在碗的口徑一樣大。米倒在裡面,放點水,蓋上蓋子,把搪瓷杯放在燒紅的木炭上,很快米就焖熟了,而且很好吃。
郭松濤近距離觀察野生金絲猴。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是什麼契機讓你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學者聯合,做“猴臉識别技術”研究呢?
郭松濤:西北大學是綜合性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老師住在一起。2016年前後,一些年輕老師在一塊吃飯聊天,說起各自的研究領域,我說我在研究猴子,一個信息科學的老師說他在研究圖像識别。我知道人臉識别,所以一下有了這個想法,問他圖像識别能不能用到猴臉上。
新京報:其實除了人臉識别,現在還有豬臉識别,在一些養豬場得到應用。與人臉、豬臉識别相比,“猴臉識别技術”的研發存在哪些難點?
郭松濤:豬是家畜,主要是采樣相對容易,野生動物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好找。我上研究生時在秦嶺做研究,夏天一天走六七個小時找金絲猴,隻有一兩個小時能看到。有時甚至一走一天,卻隻能遠遠地拿單筒望遠鏡看一下。
還有就是野生動物不配合人的采樣。所有野生動物見到陌生人的第一反應是逃跑,能跑多遠跑多遠,所以剛開始肯定是拍不到的。要想保證精準拍到野生動物,就要讓它習慣拍攝者的出現。
新京報:那要怎麼讓野生動物習慣人的出現呢?
郭松濤:我專門去非洲看過黑猩猩,那裡的當地人可以和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動物不太怕人,你甚至可以離黑猩猩幾米遠去觀察它。
但中國的靈長類動物裡,除了猕猴,其它都是瀕危的一級保護動物,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我們既要在野外盡可能近地接觸它們,又要盡可能少地影響它們的行為。接觸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進行招引性投食,最常見的是投食玉米。這不是為了讓它吃飽,而是為了便于我們近距離觀察。
所以投喂是一個非常謹慎的操作過程,比如一天投喂玉米隻能有半小時。很多猴子同時來吃,每隻分到的數量很少。為避免影響它們的覓食行為,我們還經常變換投食地點。
在郭松濤團隊的努力下,精準地拍下了大量野生猴子照片。受訪者供圖
識别成功率或将接近100%
新京報:金絲猴的臉部畢竟與人臉不同,技術研發時要抓住哪些面部特征?
郭松濤:對人來說,動物間的個體差異較難分辨,你會覺得它們長得很像。但我們的識别技術利用神經網絡算法深度學習,可以找出其中的區别。
具體來說,哺乳動物雖然長得不一樣,但頭部器官分布比較相似,面部特征是有共性的,所以我們選擇抓住物種的面部特征。但這又與人臉識别存在差異。比如對金絲猴要進行整個面部識别,包括它的器官布局、毛發、紋理等,是整體圖像的特征抓取。另外,從自然環境中自動找到、識别出猴子并跟蹤它們,也是很複雜的物體識别過程。
郭松濤拍攝的野生金絲猴。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這項技術對秦嶺川金絲猴的識别率是多少?
郭松濤:識别成功率大于95%,這是我們之前公布的測試數據。
其實猴臉識别系統有一大優點,它有自我學習功能。随着數據量的增加,越訓練,它的識别能力就越強、精度就越高。理論上講,識别成功率可以接近100%。
新京報:這項技術被大衆稱為“猴臉識别”,但是否可以應用于其他物種呢?
郭松濤:以前就有人做過斑馬識别,因為斑馬有條紋,每隻斑馬的條紋都不一樣。我們的這項技術,一開始我們隻打算做金絲猴,但随着技術不斷成熟、研究者的更廣闊的需求等,我們就想把它應用在識别其它物種上。
從分類學上看,一個科或一個亞科的動物長得比較像,既然能識别金絲猴,我們就慢慢從亞科延伸開去。現在我們的系統可以識别41種靈長類動物,覆蓋了靈長類的所有亞科,如猕猴、狐猴等。此外,這項技術對熊、老虎、獅子、小熊貓等靈長類以外的物種也有很強的通用性。
未來應用場景廣闊
新京報:“猴臉識别技術”可以怎樣應用?
郭松濤:除了最基礎、最簡單的識别外,從科普的角度出發,未來可能在識别系統中錄入金絲猴的興趣愛好等。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隻有讓人接觸野生動物,才有可能激起保護它們的意願。
比如在野生動物園裡,有遊客想深入了解動物個體的生活曆史,它的父親是誰,它的孩子是誰;有的像貓一樣高冷,有的像狗一樣黏人……這樣的科普體驗,會比走馬燈式的觀看有趣得多。
此外,這項技術還可用于家養動物管理。此前用耳标管理牛、羊、豬等家畜,一個帶芯片的耳标要幾十塊錢,無形中增加了養殖成本。而如果通過猴臉識别技術,隻需要一台監控相機,就可以對個體進行采樣,錄入電子身份進行管理。
新京報:人臉識别技術存在倫理上的争議,比如對這些生物特征數據的使用,臉的主人是有知情權、同意權等權利的。那麼猴臉識别有什麼倫理争議的問題嗎?
郭松濤:倫理問題與如何使用新技術的方式有很大關系。目前從研究角度看,我們還沒發現動物身上有倫理上的障礙,因為這項技術本身就是為了減少接觸和幹擾。
但如果要想可能的風險,我會首先想到,這項技術可能用在家養寵物的管理上。如果相關數據管理不嚴格,就可能涉及隐私問題。因為寵物身份與主人身份有時是綁定的,如果識别了一隻寵物,寵物信息遭到洩露,就可能波及它主人的信息。
新京報記者 杜寒三
編輯 滑璇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