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龍就是吉祥的化身,在我國神話傳說中龍是神獸,寓意非常好。
龍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合一,即彙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并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
在民間,很久就流傳着龍生九子的說法,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老話總說龍生九子,九子不成龍,但它們各有所好,各自的本領也不同!那麼龍生九子是哪九子呢? 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囚牛: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的瑞獸龍之長子。傳說囚牛是衆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
《治世餘聞》有雲:"囚牛,龍種,性好音樂。"傳說囚牛是衆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2、睚眦(yá zì):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二子,豺身龍首,為龍和豺所生。
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鬥,刻镂于刀環、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镂于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成語:睚眦必報
3、嘲風:嘲風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第三子,平生好險又好望,常以其形狀作為殿角的裝飾。 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
民俗象征:在中國民俗中,龍三子嘲風象征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
在宮殿安置嘲風,也會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能起到祛邪、避災的作用。
4、蒲牢:蒲牢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鲸魚。當鲸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吓得大聲吼叫。
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狀。敲鐘時,讓鲸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神話傳說:傳說龍生九子老四是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文選》中漢班孟堅(固)的《東都賦》曰:"于是發鲸魚,铿華鐘"。《注》:"(三國)薛淙《西京賦·注》曰:海中有大魚曰鲸,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魚擊蒲牢,辄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為鲸魚。"後因以蒲牢為鐘的别名。《全唐詩》六一六皮日休《寺鐘暝》:"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栖禽。"古時鐘上多作獸頭。
5、狻猊(suān n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第五子,另說是第八子)。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随之吞煙吐霧。
古書記載是外貌與獅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香爐上。
外貌形态:狻猊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坐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曆史起源:要說狻猊,就不能不先說說"獅子"。
狻猊獅子是外來之物,在動物分類學上屬于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為大型猛獸。曆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亞洲則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區是沒有的。"狻猊"一詞,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裡,狻猊、野馬走五百裡。"晉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但都沒有對"狻猊"形象的詳細描述。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名"師子"。今所知較早地記載于《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獅子、犀牛。"顔師古注雲:"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于《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共計四次。自隋唐及以後又逐漸變成加上反犬旁的"師子"。
由此可見,狻猊是獅子的古稱,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于龍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
6、霸下:又名赑屃、龜趺、填下、龍龜等,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六子,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着頭,四隻腳頑強地撐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總是不停步。
霸下的原型可能為斑鼈。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堅瓠集》雲:"一曰赑屃【bìxì】。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傳說: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傳說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起源:
一、龍與龜圖騰的直接結合。
二、是玄武的變體。
7、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圖像。
《龍經》有雲:"狴犴好訟,亦曰憲章。"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此外,上虞區上浦鎮馮浦村還有"狴犴龍舞"的文化習俗,頗具地方特色,深受當地群衆歡迎。
後世影響:在牢獄門頭上、公堂兩側、法官審訊犯人或出巡時分立兩邊的肅靜回避牌上,是狴犴所在的地方。傳說狴犴像獬豸一樣,愛好訴訟,主持正義,明辨是非,又生得相貌堂堂,能夠增加威嚴的氛圍,高高在上鎮懾犯人,所以人們把它雕刻、繪飾在了這一正義較量非正義的地方。
8、負屃(fùxì):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龍生的第八個兒子。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
負屃是中國神話中龍的第八個兒子。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中國碑碣的曆史久遠,内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着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及赑屃)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負屃,似龍形,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曆史久遠,内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着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9、螭吻(chī wěn):螭吻由鸱尾、鸱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鸱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
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殿脊的獸頭之形是其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隻有官家才能擁有。部分民居會有小巧的螭吻。螭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
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别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
曆史起源:
螭吻從何處來?這要從中華民族龍的文化說起。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征;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驅逐來犯的厲鬼,守護家宅的平安所需要,并可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為此,不論是建築等級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飾有"龍"來避邪,并以此來顯示宅主的職權和地位。
螭吻又叫魚龍,魚和龍的結合體,是古代傳說龍生九子之一。九子中,螭吻被認為是來源于印度佛教。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羯魚随佛教傳入後變化而來。
外貌形态: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龍頭魚身。
神獸寓意: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兇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并以一劍以固定之。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着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魚龍的形象種類很多,有的龍特征多一些,有的魚特征多一些。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于此。後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多以此為題材。
傳說典故: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因此脊獸鸱吻起初并不是龍形的。
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鸱吻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着一柄寶劍,立于建築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留言,喜歡的給小編一個關注,您的關注就是小編持續更新最大的動力,謝謝,我們下期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