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伐纣成功建立以來,開始實行分封制,并且一直都是天下的共主,受到各諸侯國的尊重。但這種局面在公元前771年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這一年少數民族犬戎貢獻首都鎬京,犬戎士兵誅殺周幽王,西周至此滅亡,史稱“犬戎之禍”,此後大臣們擁立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随即遷都雒邑,建立了東周,史稱“平王東遷”。
齊桓公
随着周天子被犬戎擊敗,第一個表現出不服從的便是楚國。我們都知道,周朝在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諸侯,這些諸侯國都是中原文化的正統繼承人,而楚國則不一樣。楚國本是南方的一支很大的蠻族部落,并不屬于中原的體系,因此其離心力較強。因此在看到周朝實力弱小的真面目之後,楚國在很多事務上都表現出了不服從。
齊國國力強盛
首先“尊王”的意思便是尊崇周天子,進而繼續維護周朝苦心經營的宗法制度
通過“尊王攘夷”,齊國的形象妥妥的成為了周朝宗法制度的忠實維護者。因此在道義上占據了絕對的制高點,對于今後齊桓公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齊桓公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借着齊桓公的名義公然的擴張着自己的實力,一來周朝已經衰落,對于齊國的壯大隻能是采取默認的态度;而因為齊國有了周天子這一張王牌,其他的諸侯國也就隻能默不作聲了。就這樣齊國在衆目睽睽之下公然擴張着自己的實力,而其他國家卻又都無可奈何。
齊桓公與管仲
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下,齊桓公的威望達到了頂峰。齊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舉行會盟,這是齊國曆史上第一次以盟主身份主持諸侯會盟,在齊國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到了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再次召集魯、宋、曹等諸侯國的國君進行會盟,此後齊桓公已經在實際上成為了天下的共主,齊國稱霸。
縱觀齊國稱霸的道路,我們發現,尊王攘夷的策略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靠着尊王攘夷,齊桓公将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周朝宗法制度的堅定維護者,是一個神一樣的人物,因此使自己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并最終得以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先秦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