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農曆的七月初一,在民間習俗中,七月也被稱為“鬼月”。七月初一“開地門”,七月晦日“關地門”,期間就是祖先活躍之時,有家的回家,無家可歸的就會四處亂竄。所以七月也是祭祖的月份。為什麼七月被稱為“鬼月”,有什麼說法?
七月祭祖與清明祭祖有什麼區别?
冬至之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開始逐漸加長,陽氣開始萌動,冬水之氣逐漸隐藏而減弱。到了立春時,冬水隐藏,春木顯現并開始不斷增強,随着木氣的增強,隐藏中的冬水也在不斷消耗,這個過程就是冬水生春木。
冬季之水就為老陰,其數為六。春季之木就為少陽,其數為七。而立春節氣就是老陰隐藏,少陽之氣顯現的開始。一直到辰月,冬水徹底耗盡,木氣開始隐藏,火氣逐漸顯現。所以辰為水庫,也就是冬水的終點,老陰之氣的結束之地,火氣出現的開始。
清明節就是辰月的開始,代表着冬水徹底結束了,此時陽氣完全壓制陰氣,老陰耗盡也就是祖先的東西都用完了,但此時陽氣完全壓制陰氣,祖先無法出來。于是人們就在清明節去看望祖先,就像走親戚一樣,也被稱為“送錢糧”,也就是給祖先送一些日常用品。
到了農曆的七月,也就是初秋時節,其實真正的七月是以立秋節氣開始的,而“開地門”也是在立秋當天。立秋節氣代表着火氣完全隐藏入土,金氣取代了火氣。夏季之火就為老陽,秋季之金就為少陰,所以七月就是老陽隐藏,少陰完全出現之時。
少陰之氣出現,也就是祖先出來了,俗話說:“七月半,鬼亂竄”,但是清明節卻不亂竄。由此而衍生出了很多習俗和講究,其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清明節要去墳頭祭拜,而七月則是在家裡等待,無家可歸的就隻能四處亂竄了。所以清明祭祖是主動,七月祭祖是被動。
今日“開地門”,有什麼寓意?
在四季之中,夏季屬火為老陽,冬季屬水為老陰,老陽結束之地就是天門,老陰結束之地就是地門。火為老陽,戌為火庫,是火的消失之地,所以戌為天門。水為老陰,辰為水庫,是水的消失之地,所以辰為地門。
辰月是春季的最後一個月,戌月是秋季的最後一個月。辰月代表着水盡木藏火顯,戌月代表着火盡金藏水顯,所以辰戌相對,戌為天門,辰為地門。天門火盡水顯,地門水盡火顯,火為老陽,水為老陰。
因此“開地門”也就是打開了東南辰門,“開天門”也就是打開了西北戌門。辰門打開,裡面的老陰之氣就出來了,老陰也就是水,也就是辰土中藏着的“癸水”和“乙木”,癸水就是雨露之水,木氣出則生風,也就是金風出現,雨露出現,金風就是秋季的涼風。
那麼辰在東南巽位,巽就是風,所以“地門”打開,代表着涼風,涼氣和連綿的雨露出現了。然而七月正是夏秋交替之時,此時的風向并不是那麼守規矩,當風向與季節不相符時,就為逆風,也被稱為“虛風”,最容易導緻人們生病。
所以《黃帝内經》說:“風從其虛之鄉來,與其所主時令不相一緻,所謂非其時其風,亦名虛風,故能病人”。“虛風”大多出現在季節的交替之時,比如夏秋交替和冬春交替之時,就是人們最容易生病的時候。
七月正是夏盡秋來之時,太陽直射點已經向南運行了四十五度,随着太陽的南移,副熱帶高壓也會跟着南撤,雨帶也會逐漸往南方推移。而雨帶的南撤就會導緻北方的強降雨逐漸減少,從而出現了連綿不斷的“陰雨天”。
所以七月的“連陰雨”加上涼風的出現,就會導緻人們受涼而生病。如果七月沒有“連陰雨”,就容易出現旱情和蝗災,自古就有“旱極必有蝗”的說法,因為旱情與蝗災大多是同時出現的。
《永甯縣志》中記載:“1943年七月,飛蝗東來,遮天蔽日,秋禾全部吃光”。電影《一九四二》,講述的就是那次旱災和蝗災。所以農曆的七月自古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月份,人們在無計可施之下,隻能以祭拜的方式來祈求平安。
七月的祭祖也叫“普渡”,也就是請客吃飯以求平安,隻不過請客的對象是祖先而已。由于以前沒有空調,也沒有電扇,在天氣炎熱之時,人們就會下河遊泳來抵抗炎暑。但是到了農曆的七月,其實是立秋之後,太陽直射點距離北半球越來越遠,光照的時間也會變短。
這時候水面上的溫度依然較高,但是水下卻很涼,當人們跳進水潭中遊泳時,由于水下較涼,很容易導緻腿部抽筋,就像是被水下的涼氣拽住了,甚至會上不來。于是人們就認為,七月的水下有“鬼”,不能去不熟悉的水域遊泳。而癸水走到申月就是死地。
所以七月被稱為“鬼月”,其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天體的運行和季節的交替所産生的氣候特點,讓人不适應,從而導緻了受涼或者感冒等。古人将一切看不見而讓人害怕的東西統稱為“鬼”,因此七月被稱為“癸”更貼切一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