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司馬光七歲,凜然①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②,愛之,退③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④。自是⑤手不釋書,至⑥不知饑渴寒暑。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⑦,足跌沒⑧水中,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⑨,兒得活。
注釋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像成人一樣穩重,聽到别人講述《左氏春秋》,他非常喜歡。回家以後講給家人聽,就大緻理解了書中的主要意思。從此,司馬光就非常喜歡讀書,甚至忘記了饑渴和冷熱。
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庭院裡玩耍,一個小孩爬到水甕上,失足落入甕中被水淹沒,别的孩子都丢下落水的小孩逃走了。司馬光卻拿起一塊石頭把水甕打破,水甕裡的水湧出來,小孩得救了。
人物介紹
司馬光:(1019年一1086年),字君實,号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曆時十九年完成。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去世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谥号文正。
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刻苦勤奮,生平著作甚多。
出處元·阿魯圖《宋史》
啟發與借鑒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司馬光小小年紀就能夠如此沉着冷靜、機智過人,讓人不禁由衷地贊歎。
有人落水,通常想到的解救方法是“人離開水”,但是當時司馬光年幼、人矮、力小,且缸又高又大,無法讓“人離開水”。這時,司馬光能夠随機應變,反常規而行,砸破水缸,使水流出來,讓“水離開人”,同樣達到了救人的目的。
所以,當一個問題無法解決時,不妨先冷靜下來,從其他角度甚至反方向來思考一下,有時就會豁然開朗。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