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如此,村落亦如此。當藝術家與村落相遇相守,當藝術作品成為鄉親們習慣的日常景觀,人與村落會發生什麼變化?北京大興區龐各莊鎮鮑家鋪村,提供了一個平和美好的答案。
鮑家鋪村不大,沒有城區的忙碌,村子裡安靜得可以聽到蟲鳴鳥叫,棗樹已挂滿了果子,散養的雞群在樹陰下悠閑覓食。很平常的京郊鄉村景象,不同的是,這裡還有随處可見的牆畫,以及或大或小的雕塑作品。
鮑海濤是村支書,也是土生土長的鮑家鋪村本地人。天變藍水還清,路拓寬煤改電,這幾年,他眼瞅着從區裡到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高興的同時,也很想進一步打造家鄉的“軟環境”,讓村子更有“魅力”。家門口的永定河,讓鮑海濤有了靈感,北京提出打造“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其中“三帶”之一就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村裡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能不能利用閑置農房引入藝術家開設工作室?
這個想法很快落地,兩年之後,已有20多位藝術家進村和村民成為街坊鄰居,這個安靜的小村落,變得文藝了起來。
2022年9月8日,北京市大興區鮑家鋪村黨支部書記鮑海濤在展示村裡改造前的照片。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比鄰而居,村民和藝術家做街坊
鄉村振興的路徑很多,鮑家鋪村選擇了最慢悠悠的一條:讓藝術進村、用文化興村。兩年前,鮑家鋪村收拾出8處閑置農房,引入7位藝術家入駐設立工作室,其中1處閑置農房打造成了壹号公共空間,用于藝術家作品展示。
挺好的大白牆被“塗鴉”,整齊的草地上出現了“莫名”雕塑,這是與藝術家做鄰居的“代價”,可看久了,村民們真覺得挺有意思。
北京這麼大、漂亮的小鎮小村那麼多,人家都藝術家了,幹嗎要來鮑家鋪村?鮑海濤的辦法是,先把自家院子收拾出來,免費提供給進村的藝術家做工作室。他對自己的村子也很自信,“村子環境特别好,有水有樹,空氣清新,還特别安靜,藝術家進駐之後,生活成本也很低。”
趙立和俞蔓夫妻二人是第一批進駐的畫家,原來普通的幾間農房,用陽光闆把長長的院子封起來,就變成了一個天光畫室。
2022年9月8日,北京市大興區鮑家鋪村,藝術家趙立在他的工作室中。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如今,趙立和俞蔓幾乎一半的創作時間都在村裡。趙立說,“我喜歡這裡,村子很安靜。這個工作室特别的地方在于,有天光畫室,這對繪畫的人來說非常重要,自然光對色彩校準非常好。”一到晚上,趙立和俞蔓坐在天光畫室創作,鄉間此起彼伏的蟲鳴和郊野泥土的氣息,給他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創作靈感,有時候拿起筆來就畫到了深夜。
普通的農家院,有了畫筆和顔料,就變成了藝術家的工作室。院子裡,一幅長達15米的巨型作品,二人已經創作了一年多,這是一幅村民看不太懂的抽象藝術作品。今年40歲的趙立,十年前走到了創作的分水嶺,從早先的具象創作,進入到抽象創作階段。不過,為了更好地與村民交流,目前趙立和俞蔓在壹号空間展出的古典油畫比較多,“具象作品與大衆的交流效果更好,因為有明确的元素,會引發村民的讨論。”
入駐鮑家鋪村後,趙立和俞蔓的作品有了更多面向大衆的機會,不少村民在藝術館開放的時候過來看看,遇到感興趣的作品也會認真與創作者交流,評論得或許不夠專業,但絕對真誠。
“真正的繪畫教育其實源于影響。”趙立說,村裡有了這處公共空間,藝術永遠都在這裡,村民可以自己感受。壹号空間是一個專業的展館,裡邊展出的也是很專業的作品,這對村裡及周邊的村民,特别是孩子們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潛移默化、無聲無息。
記者采訪時,鮑海濤正在找趙立商量進村遊客的用餐問題。作為最早入駐鮑家鋪村的藝術家,趙立夫妻二人和鮑海濤已經成為了好朋友。都是房前屋後的鄰居,鮑海濤會時不時過去遛個彎兒,向趙立講講村裡近期的變化,聊聊創作的情況。
鮑家鋪村黨支部書記鮑海濤與入駐藝術家趙立。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小小鄉村,因河而起因河而興
鮑家鋪村緊鄰永定河,村子不大,從北頭走到南頭,不足五分鐘。村裡人口也不多,共有98戶、276人,算上外來人口有300多人。明末清初時期,永定河水患頻繁,為防止河道決口,官府派人沿着河邊“搭鋪巡河”,每隔二裡地一“鋪”,誰家搭的鋪就以誰家的姓氏命名,鮑家鋪村是鮑姓巡河人發展形成的自然村。如今,在永定河畔,還分散着曾經的巡河人演變而來的韓家鋪村、李家鋪村、孔家鋪村等村落。
2022年9月8日,翻拍鮑家鋪村航拍畫面。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2012年起,鮑家鋪村開始土地流轉,到2014年,村裡782畝土地全部平原造林。鮑海濤介紹,當時土地種植的大多是高耗水作物,果樹老化,也正好到了更新的時候。
在鮑家鋪村民劉清榮家的相冊裡,有一張孩子們在梨樹上玩耍時拍攝的照片,這也是為數不多保留下來的老照片之一。在村裡人的記憶中,村子的變化先是從平原造林開始的。“土地流轉後,村民有了固定收入,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收入就增加了。”劉清榮說。
近年來,随着北京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鮑家鋪村的村容村貌大變樣:曾經村裡的土路,現在變成了柏油路;原來村民吃的是機井水,每家有個壓水機,現在吃上了水廠的統一供水;以前污水流入旱井,現在進入統一的污水處理廠循環利用;早先村民取暖靠土炕,現在變成了煤改電清潔能源……變化發生在村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鮑家鋪村以前的土路進行路面硬化改造。受訪者供圖
2020年,鮑家鋪村的閑置農房在進行施工改造。受訪者供圖
如今,這個因河而起的小村莊,再次因河而興,依托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引進藝術家,打造鮑家鋪藝術村。自打藝術家進村,劉清榮家裡閑置的農房也出租了出去。現在孩子們大了,都在外上班,她也在村委會上班,每個學期協助村裡的向陽工作室,組織學生們免費學畫畫、書法等課程。
在向陽工作室,可以看到村裡孩子們的繪畫作品。其中一位藝術家向記者介紹,工作室會定期舉行活動,他會教孩子們一些基本功,也會做一些實踐活動,主要是想給孩子們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
截至目前,鮑家鋪村已吸引20餘位藝術家入駐,越來越多的閑置農房被盤活。随着村子越來越有吸引力,那些閑置農房成了資産,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了藝術帶來的效益。
鮑家鋪村中的一處藝術空間。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在鮑家鋪村,随處可見或大或小的藝術作品。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農房盤活,“新鄰居”接踵而至
閑置農房被盤活,用藝術振興鮑家鋪村的路就徹底走通、走順了。
鮑家鋪村最南頭有一座白色建築,最讓村裡的孩子們好奇,他們愛在門口圍觀,好奇地打量着村裡的新“地标”。這是一家書社,也是一處獨特的民宿。
2022年8月27日,鮑家鋪村“耕嘢書社”正式開社。塗畫藝術耕嘢書社主理人夏維介紹,院子裡有兩間書室,中間是藝術空間,後院還有四間民宿,這裡會定期舉辦藝術展覽、詩歌朗誦會、兒童繪畫等活動。通過開辦展覽,書社與藝術家之間會有更多交集。
2021年,耕嘢書社租下了這處農家院,開始了改造計劃,地基都是原來的,改造中采用了一些新的設計。經過兩個多月的建設,農家院變書社的改造完成。書社入駐鮑家鋪村,離不開村裡這兩年的文藝調性。夏維說,“村裡的氛圍很舒服,早上有各種鳥叫聲,交通還方便。”
區别于其他書社,耕嘢書社相對小衆,但更具特色,兩間書室存書量不多,大約500本圖書會定期更新書目。在這裡,可以讀書,可以逛展,也可以住宿,那些精神富足的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理想狀态。書社還鼓勵人們将讀書心得寫在書上進行分享,讓圖書越讀越“厚”。“将來會組織讀者交流會。”夏維說,“讀書不是孤獨的事,而是相互觸動的過程。”
耕嘢書社的入駐,也給鮑家鋪村的孩子們提供了好去處,現在一到周末,他們會到書社來看書、看展覽,當然,也包括寫作業。
夏維來自江蘇無錫,7月底來到鮑家鋪村,作為這裡的“新村民”,她說,與一個地方的相處需要時間,這才剛剛開始,相信書社将與村裡的藝術家形成合力。
“藝術家集聚效應逐漸顯現,村裡文化藝術空間越來越多。比如目前在建的文史館,就是一位愛好收藏的企業家,在親身感受到村裡的藝術氛圍後,決定租房子入駐的,一共租了四個院子打造文史館,用于展出自己收藏的藝術品。”鮑海濤說。
鮑家鋪村中的一處民宿。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鮑家鋪村中的一處民宿。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今年,鮑家鋪村西口種了幾十畝牡丹,前期開花可供觀賞,後期結籽可以榨油,村裡計劃買一套榨油設備,等牡丹籽成熟後,可以榨牡丹籽油增加村民收入;藝術村逐漸有了名氣,來村裡參觀遊覽的客人,還需要有個落腳吃飯的地方;未來五年,希望在鮑家鋪村實現“一步一雕塑、三步一小景”的藝術氛圍;美術教育也要加強,既然是藝術村了,希望今後從村裡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夠寫兩筆畫兩筆……對未來的“我家門前”,鮑海濤和鄉親們還有很多設想。
風生水起在大興,鮑海濤覺着,自從這些年生态環境變好後,他們的村子也搭上了首都發展的順風車,變得越來越宜居宜業,“未來永定河沿岸的文化明珠裡,一定也有咱鮑家鋪村的名字。”
■ 對話一把手
大興區委書記王有國:辦好家門口的事,讓發展成果惠及群衆
從基礎設施老舊落後的平凡村落,變身為充滿個性的“藝術村”,鮑家鋪村“家門口”的變化,隻是大興區整體變化的一個縮影。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賦予了大興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科技創新引領區、城鄉發展深化改革先行區、首都國際交往新門戶的“三區一門戶”功能定位。
五年來,大興區将“落規、落地、落實、提升”的工作理念作為基本要求,在各項工作的落地過程中,讓千家萬戶門前有了令人欣喜的時代風景。這些年大興區發生了哪些變化?未來又将如何譜寫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大興篇章?近日,新京報記者專訪了大興區委書記王有國。
新京報:風生水起在大興,你認為這幾年大興老百姓家門前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王有國:生态環境改善了,身邊難事變少了。前些年,大興空氣質量在全市墊底,霧霾天氣頻發。經過多年治理,大氣改善幅度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首次實現了PM2.5重污染天數清零,優良天數138天。黑臭水體也消失不見了,斷流26年的永定河現如今碧波蕩漾,昔日工業大院搖身一變成了南五環公園帶,沿河步道、口袋公園成為群衆休憩散步的好去處,震旦鴉雀、黃胸鹀等珍稀鳥類先後在大興安家。
再一個,就是老百姓辦事越來越方便。通過撥打12345,接訴即辦、主動治理,解決了房産證辦理難等一大批群衆急難愁盼的事,接訴即辦考核保持全市前列,萬人訴求量保持全市最低。
新京報:大興蝶變的背後,最關鍵的經驗是什麼?
王有國:最根本的是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内涵豐富、博大精深,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了“橋”和“船”的問題,為我們推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比如,黨中央部署打赢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領會關于鬥争精神的重要論述要求,既敢于鬥争,又講究方法,一微克一微克地摳,取得了重大實踐成果。
新京報:新征程即将開始,可否用一兩句話介紹一下大興的新願景、新目标?
王有國:總的就是全面建設宜居宜業新大興、繁榮開放新國門,譜寫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大興篇章。我們将以即将召開的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在上學有名校、看病有良醫、就業有保障、居住有質量、出行有便利、生态有品質上下工夫,辦好家門口的事,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大興群衆。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趙亞楠 王方傑 李欣侗 王巍 通訊員 劉飛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張彥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