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1年,秦國的第一位秦王秦惠文王病逝。在繼承了其父秦孝公的遺志之後便一直緻力東出,任用張儀以連橫方法破壞了列國的合縱攻秦之戰,丹陽藍田大戰更是打垮了盤踞在南方的超級強國楚國。
秦惠文王死後,由秦武王繼位。我們印象中的秦武王以為都是電視劇裡那樣的不堪,但是事實上他還是很有雄心壯志的,他在位之時最大的一件功績就是拿下了韓國重兵防守的宜陽。
宜陽是連接韓國上黨、新鄭、南陽三地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守衛二周的重要門戶,因此對韓國來說不容有失,韓國在這兒重兵駐守。但是對秦國來說,此地也是秦國東出的最關鍵的一環,占據宜陽則占據了崤、函之險,總之此地對兩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秦武王在位之時不顧朝野上下的反對傾舉國之力拿下了這個地方,從此秦國東出可以說是暢通無阻,進可攻,退可守,而山東列國盡皆為魚肉了。
但是秦武王這貨腦子有點“軸”,大王當的好好的非要去舉鼎,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秦武王舉鼎失敗,最終傷重不治身亡。
可是這家夥撒手人寰了,身後事從此不管,但是他給當時秦國朝野倒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其中最大的問題則是:誰來繼承王位?
秦武王本身沒有兒子,因此按照古時候的規矩就是由自己的兄弟繼承。可是秦武王這家夥的兄弟也多,自身又沒有立下遺囑,當然他自身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死的如此窩囊,總之就在秦武王死後的這段時間裡,秦國出現了一個“真空期”。
但是這個“真空期”對秦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其原因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國君遲遲沒有人選,國事無人理政,長此以往國家必然生變,秦國可能會出現内亂,這樣肯定會導緻秦國國力的下滑。
2.在當時秦國舉世皆敵的狀态下,一旦六國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那麼秦國就将又會回到幾十年前那個在滅亡邊緣即将崩潰的秦國。
因此,當時的秦國朝野意識到,必須盡快的迎立一個國君來穩定朝局。但是事實真如秦國朝臣所想的那麼輕松嗎?
這個還真不容易。因為就在這段“真空期”的時間裡,秦國陷入了内鬥之中,一幕同室操戈的悲劇在秦國上演。雖然以秦昭襄王赢稷最終勝出出任秦王,但是他的這個秦王之位可以說來的分外的不容易。
王位之争,誰來做大王?我們都知道,赢稷最終能夠坐穩這張王位主要是靠他的母親宣太後背後的勢力,但是其實一開始他不是王位的候選人,甚至連候選人資格都沒有。
秦武王死後,秦國政局一下陷入了動蕩,秦國群龍無首。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針對此情況下朝中的大臣們還是紛紛的尋找有實力的公子們。
秦王之位可不是一般的軟腳蝦想坐就能坐的,一個好的君主可以說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其一.那就是秦國之後的戰略規劃今後是怎麼樣,是東出還是南下攻楚或者北上攻趙,或者繼續執行秦武王時期的戰略方針繼續的打壓臨近的韓國。
其二.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秦王即位之後用何人為相,何人為将,有哪些大臣因為擁立之功可以從此平步青雲。
可以說新君決定的不是整個秦國的命運,而是朝中各位大臣的命運,所以當時秦國朝中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
雖然争王位的公子可謂衆多,但是最終還是要靠硬實力說話。當時秦國朝中有兩股強大的力量可以說能夠左右秦國未來的國君之位:第一股就是以秦惠文王的王後惠文後支持的季君公子壯為首;另一股就是以秦宣太後支持的泾陽君公子芾為首,并且宣太後也得到了在武王時期被打壓的秦國宗室重臣樗裡子的支持。
但是惠文後的實力也可以說相當強大,一時間可以說兩方難分高下。
看到了吧,這就是當時秦國國内的形勢。也就是說當時的秦昭襄王赢稷并不具備那個資格:
首先.就是他本人在燕國為質,根本無暇他顧。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有互換質子的習慣,也是為了保證弱國不被強國所吞并的一個有效手段,另一個也是為了締結盟約。但是當質子的公子要麼是身份尊貴,要麼則就是不被父親所待見的。
其二.因為常年在國外為質,所以在國内沒有屬于自己的勢力,可以說當時的赢稷處于一個被人遺忘的小角落裡?
總之到這也能看出秦昭襄王赢稷當時是并不具備繼任國君的資格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他得以在這場君位争奪之戰中能夠勝出呢?
外部力量的支持,趙武靈王的強勢介入,赢稷意外勝出
就在宣太後和惠文後鬥的難分高下之時,有一股外來力量的出現打破了這個相持不下的均勢,最終勝利的天平則是朝着宣太後傾斜了。
那就是趙國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趙武靈王的支持,他明确表示可以支持宣太後,但是必須立在燕國做人質的赢稷為王,而當時燕國方面也因為當年趙武靈王幫助燕昭王的舉動所以答應送還公子稷回國繼承王位。
當然趙武靈王肯定不是傻子,他沒事要介入别國的國事幹嘛,這不是自己閑的麼?他這麼做肯定有他的目的。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的觀點說他是為了迎立赢稷以達到來控制秦國的目的。
但是在我看來這種說法真的很扯,因為在戰國曆史上這種事情還真不少,比如有魏武侯幫助秦獻公,魏武侯幫助田午等等,春秋時期還有秦穆公幫助晉文公等等。
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呢,有哪個國君最終能夠成功的控制對方的朝政呢?最後一個個都玩脫了,尤其是魏國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讓自己跳了下去。
那麼趙武靈王強勢介入秦國的這次動亂究竟有什麼目的呢?依筆者看來,兩點:
1.加劇秦國的動亂,因為赢稷本身在國内沒有話語權,此時立他為君無疑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服,而赢稷畢竟也是宣太後之子,宣太後不可能坐視不管,此舉可能讓秦國實力暫時下滑無法威脅到趙國。
2.此時的趙國在進行“胡服騎射”之後開始着手滅中山國,當然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後方不穩,因此自然要照顧好和周邊鄰國的關系了。
但是趙武靈王的這個提議一開始宣太後是不同意的,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她更喜歡的還是公子芾吧。但是宣太後背後的另一強有力的支持人,宣太後的弟弟,秦國朝堂之中實權派的代表魏冉則是接受了趙武靈王的這個建議,同意了趙武靈王的這個決定,并決定立赢稷為王。
既然自己的弟弟都這麼表态了,那麼宣太後還能有什麼辦法呢?總之就在此時赢稷背後的力量有三股:宣太後以及魏冉的支持,秦國宗室重臣樗裡子等人的支持,秦國之外的勢力趙武靈王的支持。
此時赢稷以三比一的優勢壓倒性的蓋過了所有争奪王位的諸公子,可謂是最大的黑馬。此時就算是傻子也能看出來形勢了,赢稷是這場王位之争最大的勝利者,而一開始的那些諸公子們可謂輸的是一敗塗地。
但是此次王位之争的勝利者除了赢稷之外還有魏冉和宣太後,因為當時赢稷在政治和治理國事方面還不是很成熟,因此就由宣太後輔政,而魏冉從此開始在秦國朝堂開始平步青雲。
諸公子不服輸,赢稷狠下心來不得不同室操戈此時赢稷雖然勝利的即位了,但是他所面臨的形勢還是很險峻的,因為王位并不是正常交接過來的,而是靠着硬實力奪過來的,而且當時秦國朝堂之中雖然有魏冉等人輔佐,但是對其心懷不滿的人難道沒有嗎?
總之,過了不久之後,那些不服嬴政的諸公子又開始犯上作亂了,如何處理這些犯上作亂的諸公子成了他此時最大的考驗?
在母親宣太後的幫助下,赢稷接受了曆史交給他的第一個考驗,此時他将平叛的任務全權交給了對他有擁立之功的魏冉。這場動亂很快就平息了,作亂的諸公子們很快就都失敗了。
雖然諸公子利益熏心,可是成王敗寇。失敗的代價也是相當的殘酷的,商君之法中對犯上作亂的人們該處什麼樣的刑法此時我就不多說了,總之這次勝利平叛的背後是一場同室操戈的戰争。
“本是同根,相煎何急”,這在古時候的皇權争奪戰之中曆來是常見的,因此才有人感慨“來世不到帝王家”。
最終,除了武王後僥幸逃過一劫之外,惠文後,季君公子壯以及那些一同參與作亂的諸公子還有大臣們一同被處死,到此時秦昭襄王赢稷的王位總算穩了。
但是,赢稷雖然平息了季君之亂,但是他往後的生涯也還真的不好過。宣太後開始逐漸把持秦國的朝政,之後更是扶持“四貴”把秦昭襄王放在了一個很尴尬的位置上,總之這樣的形勢也維持了四十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