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梅村鎮是江南第一古鎮,因為史記裡的“第一世家”的泰伯,就是在梅裡建立了勾吳之國,梅村因此而得名。
江南第一古鎮,梅村
3200多年前,泰伯和仲雍帶着家人自周原岐山向着東南,遠奔荊蠻梅裡,曆經千辛萬苦。
為避免被追殺、更好地生存下去,泰伯和仲雍在太湖之濱決定入鄉随俗,他們向當地土著人學習了斷發文身的方法,改裝易服,從而融入了梅裡當地的“荊蠻”人之中。
泰伯塑像
泰伯,《史記》三十世家第一
說到了這裡需要交待一下,泰伯來到吳地的時候,無錫還是非常落後的化外之地,被中原的殷商和周岐稱之為“南蠻”。
奔吳
江南吳地當時有多落後呢?
1.他們還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生産力水平極為低下,基本上還是“刀耕火種”的狀态。
2.在飲食方式上,他們基本是以生食魚蝦為主。
3.衣着上,上身完全赤裸,下身隻在關鍵部位用蘆葦等編制物了了草草地掩蓋一下。
4.在居住方面,他們是用茅草搭一個小三角形的草棚,“以棚為窩”。
5.耕作上,利用打雷自然引發的火,先把地上的草什麼的燒了,然後在地上撒上幾把種子,能收多少糧食就收多少,一年一熟。
如果沒有泰伯的到來,吳人的這種綠色原生的生活狀态估計還将長時間地持續下去。
泰伯改變了這一切。
吳地的“荊蠻人”與泰伯結合後,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荊村”,以及江南第一巷蠻巷。
一個領袖與一個普通人,區别是巨大的。
泰伯覺得自己有責任帶領吳民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他有強烈的願望,要帶領吳地人民一起努力緻富奔小康,先進帶動落後。
泰伯于是多次拜訪了吳地土著人的領袖梅公。
這是一個高明的起手式。
大家在大香樟樹下席地而坐,泰伯一開始的時候,并不說任何大道理,隻是請梅公等衆人吃自己和仲雍帶來的美味熟食,飲茶聊天。
第一次吃到豐富、美味的熟食,喝着香茗,梅公和衆多土著都是贊不絕口,要知道,他們以前可是從來沒有吃過這些好喝好吃的東西。
吳人們就誠懇地請教泰伯,大家如何才能制作這麼好吃的熟食?
炊煙袅袅
泰伯于是因勢利導,就此慢慢地改變了荊蠻土著人吃生食的生活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泰伯也得到了梅公和無錫土著們的充分信任和尊重。
付出和給予,才是最偉大的最純粹的光芒。
有了好的開頭後,泰伯就開始了下一步的行動。
他把荊蠻部落的人都發動起來,自己帶頭,大家一起築圩作堤、排澇灌溉抗旱,擔泥作田,整理出連片的大面積的農田。
泰伯的才能也創造性地發揮出來,他把中原地區先進的耕作技術,結合吳地優良的水土光熱資源,讓農作物由原來的一年一熟,改變為一年中一麥一稻二熟。
農耕,中華民族文明之根本
除了種植糧食外,泰伯還教大家學會了種麻,績麻為紗。
這讓吳人們第一次有了衣服可以禦寒,也讓人們有了羞恥、導向了道德文明之精神領域的開拓。
種麻
紡麻
這是一次曆史性的跨越和飛躍,吳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有了餘糧和其它富餘的物資,精神文明之光開啟。
于是養豬養羊,就又成了可能。
泰伯于是進一步提議,讓原來分散居住的土著們,聚族而居,改“搭棚為窩”為“壘土造屋”築村為邑。
這極大地改善了大家的居住條件和對外部的防衛水平,發展了吳地早期的城邑思想概念。
無錫土著們非常興奮地仿照泰伯所建的“梅村”房屋樣式,建成了江南的第一個村落,大家共同為它取名為“荊村”。
“荊村”
“荊村”裡的一條最漂亮的小巷,被取名叫“蠻巷”,這是江南的第一條小巷。
“蠻巷”
直到今天,無錫地方志上仍有“荊村”、“蠻巷”的記錄。
曆經數千年風風雨雨,“荊村”、“蠻巷”,名揚海内外。
不過現在無錫新吳區梅村的現代化步伐非常大,城市建設來得太快了。
原來的“荊村”和“蠻巷”,我按地圖索骥,去了幾次卻都沒有找到。
希望了解荊村和蠻巷的無錫網友們,能向大家接着來講好它們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