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标志着孟秋(秋季第一個月)的正式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一葉知秋”的成語。在立秋的古詩詞中,有關“梧桐樹”的名句不少,今天立秋,一起來賞析“立秋”的詩詞吧!
一、方嶽《立秋》
立 秋
宋·方嶽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譯 文:
秋天來了,“我”為了尋找詩意,獨自一人外出散步,隻見水池之中,風情無限,嬌豔的藕花,開得正盛,香氣撲鼻而來,略帶一絲絲涼意。
天氣一涼,轉而覺得,詩歌難以寫得絕妙了,一切美好的詩句,仿佛都被“梧桐夜雨聲”寫盡了。
賞 析:
這是宋代詩人方嶽的一首立秋詩。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這兩句是說,秋天來了,“我”為了尋找詩意,獨自一人外出散步,隻見水池之中,風情無限,嬌豔的藕花,開得正盛,香氣撲鼻而來,略帶一絲絲涼意。這是寫“立秋之詩景”。
“尋詩”,是一種詩意的說法,說明秋天是特别适合寫詩的,同時也彰顯出秋天的獨特與美好。秋天,本身就是一首詩。一個“獨”字,寫出了詩人尋詩時的專注與癡情。
“藕花”,說明詩人尋詩的方向是荷塘。荷塘上,送來了縷縷清涼的芳香。一時間,水面風情無限。這就是秋天送給詩人的一句詩,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感。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這兩句是說,天氣一涼,轉而覺得,詩歌難以寫得絕妙了,一切美好的詩句,仿佛都被“梧桐夜雨聲”寫盡了。這是寫“立秋之詩境”。
秋天作詩自然容易,可是要作好卻不易。詩人都喜歡秋天寫詩,所以好的句子都被寫盡了,比如“梧桐夜雨”,佳句可謂不計其數。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是秋天送給孟浩然的佳句;“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是唐代劉氏媛的秋夜獨白;“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是晏殊難以忘記的一段秋情;“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别離”,是秋天送給周邦彥的佳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是秋夜賦予李清照的心靈慰藉……
秋天的夜,是一首詩;秋天的雨,是一首詩;秋天的梧桐,是一首詩;秋天的荷,是一首詩……秋天,似乎無處不是勝境,無處不是詩境。
詩意的秋天來了,就讓我們彼此的心間盛滿詩意,将每一天都過成詩歌的樣子!
二、陳與義《秋 雨》
《秋 雨》
[宋]陳與義
蕭蕭十日雨,穩送祝融歸。
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
一涼恩到骨,四壁事多違。
衮衮繁華地,西風吹客衣。
簡析:
“蕭蕭十日雨,穩送祝融歸”,首聯破秋雨之題。雨連下十日,将炎夏穩妥地送走了。“穩送”,謂十分有把握,比較穩當,到底是“十日”的雨嘛,這點威信還是有的。“祝融”,神話傳說中的火神,這裡指炎夏。夏歸則秋來,所以颔聯二句即寫秋雨迷蒙中的景物。
“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燕子,春天自南北歸,秋則南歸,一年(經年,概數)恍若一夢;梧桐,春天抽芽展葉,秋則葉黃凋零,特别是經雨後的梧桐,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燕子、梧桐,一是春夏意象,一是秋意象,二者同時出現,再加上“夢”、“非”這樣的字眼,很難讓人相信此為眼前實景:作者所要刻畫的,無非是一種時序交替下的恍然如夢的感覺。你可以理解成“燕子夢經年,梧桐非昨暮”,或燕子梧桐夢經年,燕子梧桐非昨暮。隻是在“雨”的作用下,燕子更偏向“夢”,梧桐更偏向“非”。
頸聯“一涼恩到骨,四壁事多違”二句寫自己的心理感受。對這二句的理解,向來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說,這是陳與義在感謝大自然的恩賜:秋雨真好啊,送來的涼意,直接涼到我骨子裡,真是天大的恩情。有人說,這是在間接感念君恩浩蕩。政和八年(1118),陳與義正閑居京城等候授職,所以借秋雨送涼,來寫渴望得到皇帝的眷顧。下句“四壁事多違”,寫自己艱難的處境:家徒四壁,一事無成。而這正好反襯出他期盼聖恩的迫切心情。
最後二句“衮衮繁華地,西風吹客衣”通過對比,表達出一種落拓無依,孤獨而清高的騷客形象。這兩句頗似杜甫為李白打抱不平所寫的句子——“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偌大的京城,為何所有人都志得意滿,獨他一人困頓不堪,無路可走,隻得獨立西風,凄斷百年身呢?是啊,為什麼呢?
三、劉翰《立 秋》
立 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譯 文
小烏鴉的鳴叫鸹耳,待乳鴉聲散去時,隻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着。突然間起風了,秋風習習,頓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一樣。
睡眠中朦朦胧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麼也找不到,隻見落滿台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緻入微的感受。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換下了一副容顔,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時令感極強,全詩的境況,緊扣題意,構思很巧妙。
此詩精神全在一個“尋”字。寫一種朦朦胧胧,惆怅無奈的情态。
首句寫傍晚時景色的變化。起初小烏鴉還待在樹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烏鴉歸巢了,就再也聽不到烏鴉的叫聲了。烏鴉有結群營巢的特點,所以傍晚時,烏鴉的叫聲還是比較多的。老烏鴉不太喜歡叫,叫起來聲音也粗砺,比較難聽。而乳鴉比較喜歡叫,聲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難聽。傍晚時玉屏上的字畫還能看得比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畫就看不見了,顯得空空的了。當然,聽不到烏鴉叫,看不見玉屏上的字畫,于是屋内也就顯得安靜空曠了。
次句寫詩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風時的感受,夏天扇風,覺得不是很涼快,因為空氣的溫度比較高。立秋扇風,覺得分外涼爽,因為秋天到來了,空氣的溫度也低了些。“新涼”中的“新”字寫出了這種變化。當然這種感覺上的質變,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三句寫夜裡秋風由勁吹到停止的過程。起初還聽到秋風吹動草木發出嗚嗚的聲音,起床後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起床尋覓秋聲,說明詩人對秋天的到來十分關注。
末句寫在明亮的月色中,見到台階上落滿了梧桐葉,詩人終于清楚地見到了秋天到來的足迹。因為秋高氣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為梧桐是落葉喬木,葉子比較闊,所以讓人覺得梧桐落葉比較早,比較顯著。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有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滿階梧葉”,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有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如首句通過聲音能判斷出是來自“乳鴉”,次句寫立秋夜扇的風特别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别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别細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