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夏面積大嗎?作為省級行政區,甯夏真的非常小甯夏面積隻有6.64萬平方公裡,比直轄市重慶還小甯夏也是相鄰省級行政區較少的,隻接壤内蒙古、甘肅、陝西陝西隻與甯夏東部有短距離的接壤,甯夏西北、正北、東北皆鄰内蒙古西南、正南、東南皆鄰甘肅,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甯夏面積大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為省級行政區,甯夏真的非常小。甯夏面積隻有6.64萬平方公裡,比直轄市重慶還小。甯夏也是相鄰省級行政區較少的,隻接壤内蒙古、甘肅、陝西。陝西隻與甯夏東部有短距離的接壤,甯夏西北、正北、東北皆鄰内蒙古。西南、正南、東南皆鄰甘肅。
咱們都知道甘肅東南部有一個面積巨大的“尾巴”,就是平涼和慶陽,與甘肅主體隻有狹長的接壤, 就是“拜”甯夏所賜。甘肅這個大尾巴就像一隻大手,把甯夏捧在手裡。
甯夏面積不大,除了不沿海,各種地形在甯夏多有分布。甯夏有平原,有高原,有丘陵、有沙漠,有大河。甯夏西北部與内蒙古接壤處有賀蘭山,賀蘭山以東是著名的銀川平原,是甯夏最重要的農業區,南部則是黃土高原。而作為我國母親河之一的黃河,則如下山猛虎一樣進入甯夏,在銀川平原上奔流,為甯夏的生活和生産用水提供能量。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位于大西北的甯夏應該是常年黃土漫天,氣候幹旱。實際上呢?兩千多年前的漢朝,銀川平原上就密布着很多湖泊。随着曆代對甯夏的開發,湖泊越來越少,但平原面積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雖然甯夏的氣候相對幹旱,年降水量隻有200毫米,但滔滔黃河可以每年送給甯夏約300多億立方米的水,足夠面積不大的銀川平原用的。如果你來到甯夏,不必為銀川平原遍地種水稻而驚訝,這裡是西北重要的大糧倉,甯夏大米名馳四海。
公元578年,剛剛消滅北齊的北周在呂梁與南朝陳進行決定國運的大戰,北周大勝,被俘虜的陳軍多被流放到了現在的甯夏。陳軍都是南方的農民,擅長種植水稻,他們在甯夏紮根,甯夏的大糧倉逐漸成型。銀川平原還有一個響當當的稱呼“塞上江南”,在甯夏有一個歌謠:“甯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
幾百年後,一代枭雄李元昊繼承祖、父的基業,建立了西夏王朝,把北宋耍得灰頭土臉。西夏疆域包括甘肅大部、内蒙古西部、陝北的最北部,以及甯夏北部。其中,甯夏北部堪稱是西夏王朝的核心區,因為國都興慶就在這裡,也就是現在的銀川。西夏之所以把國都定在銀川,因為富饒的銀川平原能給王朝提供他們需要的糧食。不算李繼遷和李德明時期,西夏能立國190年,沒有銀川平原的供給,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西夏滅亡之後,甯夏變得不那麼熱鬧了,明朝時有九邊重鎮,其中有個甯夏鎮。從清朝到近代,由于各種原因,甯夏似乎總是“被遺忘”。直到現在,甯夏人口也不多,隻有725萬,不要說和京津滬廣深相比,就是東部一些較大的地級市,人口動辄八九百萬。
因為面積小,甯夏隻有5個地級市,從北往南分别是:石嘴山、首府銀川、吳忠、中衛、固原。其中石嘴山、銀川和中衛、吳忠的主城區在銀川平原上,所以人口相對較多。固原處在黃土高原,人口不多。
銀川之于甯夏,其實也是“強省會”模式,隻不過沒這個稱呼而已。在甯夏725萬人口,面積隻有0.9萬平方公裡的銀川市,人口就有約285萬,占了近四成。在西部省級行政區的省會(首府)中,銀川規模不算大,但在甯夏内部卻是絕對意義上的老大。
從2010-2020年人口增長率也可以看出端倪,銀川的人口增長率是43.45%,這說明甯夏人口除了流向外省之外,基本上都流向了銀川。
人口增長率居第二位的是吳忠,8.55%。吳忠主城區處在銀川平原的腹地,地理條件相對較好,離銀川也近。吳忠總人口約138萬,這在甯夏也僅于銀川。
人口增長率排第三的是甯夏最北部的石嘴山。石嘴山的地理條件和銀川差不多,但相對不利的是,石嘴山主城區距離黃河有些遠,而且離火車站也不近。石嘴山人口不多,和這兩個相對劣勢多少有些關系,人口隻有約75萬。
中衛相對銀川和吳忠,多少有些偏西南。不過因為包蘭鐵路、寶中(寶雞至中衛)鐵路直接經過中衛主城區,中衛的交通反而較為便捷。中衛的人口多要于石嘴山,約有106萬。但是,中衛的人口增長率卻是負數,-1.25%
最南邊的固原,在甯夏五市中,地理條件應該是較差的,全境都在黃土高原上,西南有著名的六盤山。雖然寶中鐵路經過固原主城區,但固原的交通還是不太便捷。甯夏五市的人口增長率,固原是最低的,為-7%。1.05萬平方公裡的面積,人口約有114萬。
在國家重視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下,再加上經濟強省福建的對口扶持,甯夏的未來會更好。去年的電視劇《山海情》,講的就是福建支援甯夏(固原)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