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答案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答案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2 08:34:58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答案(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複習)1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試題。 (2022全國甲卷)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币,臣請試之。”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裡。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裡。”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轸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須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裡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轸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後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将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裡。”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轸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轸,過聽于張儀。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1.下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裡/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B.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裡/寡人自以為智矣/諾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C.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裡/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D.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裡/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将約”的“約”字含義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後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

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

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合,“陰”與《嶽陽樓記》“朝晖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幫過楚國,齊楚關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對,張儀答應嘗試出使楚國。

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裡,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C.楚國群臣祝賀将得商于之地六百裡,陳轸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後援,若先絕齊後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将攻打楚國。

D.張儀返回,秦王随即派人與齊聯合,拒不給楚國六百裡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轸而誤信張儀。

(六)1. 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不煩一兵”和“不傷一人”字數相同,結構相似,都是後文“得商于之地六百裡”的前提,“而”是連詞,所以“而”之前應斷開,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稱,指“你”,是“不賀”的主語,因此“子”前應斷開,由此排除C。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裡土地,我自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隻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麼?故選B。

2. 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約車”的“約”是“拴套、準備”之意,“與諸将約”的“約”是“約定”之意,二者含義不同。說法錯誤。B.“宣言”是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國家、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态以進行的宣傳号召,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确。C.“孤國”中的“孤”是孤單、孤立的意思;《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是孤單之意,二者含義相同。說法正确。D. “陰合”的“陰”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嶽陽樓記》“朝晖夕陰”的“陰”字指陰晦的氣象,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确。故選A。

3. 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說法錯誤。原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對秦國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國的恩惠”。故選B。

【參考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秦地)曲沃。後來秦想要進攻齊國,由于齊、楚友好,秦惠王為此憂慮,對張儀說:“我想要發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系正密切,請你為我考慮一下,怎麼辦呢?”張儀說:“請大王為我準備車馬和金錢,讓我試試看。”于是張儀去南方楚國見到楚懷王,說:“現在對秦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最嚴重的,秦國準備征讨齊國,然而楚國跟齊國交好。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我勸說秦王獻上商于的土地,方圓六百裡。如果這樣,楚國就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在西面對秦國施有恩惠,且獲得了商于六百裡土地,這就是一舉三得的上策。”楚懷王非常高興,在朝堂上宣布說:“我已經得到商于六百裡土地。”聽見這話的群臣都向懷王道賀,陳轸最後晉見,唯獨不向懷王道賀。懷王說:“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裡土地,我自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隻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麼?”陳轸回答說:“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裡土地,反而一定會招來禍患。”懷王問:“為什麼?”陳轸回答說:“秦王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還沒有得到秦國的割地卻先和齊國斷絕邦交,是讓楚國陷于孤立狀态啊,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楚國如果先跟齊國斷交,然後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麼必然遭到張儀欺騙。結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後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一定會進攻楚國。”楚王不聽從,說:“我的計劃已經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懷王派使者跟齊國斷絕邦交。張儀回到秦國之後,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秦齊的盟約暗中締結成功。楚國派遣一名将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在證實楚齊确實斷交以後,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是這裡到那裡,縱橫總共是六裡土地。”楚國使節回國報告楚懷王,懷王大怒,準備發兵去攻打秦國。陳轸說:“攻打秦國,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不如趁此機會将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跟秦連兵伐齊,這樣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裡的再從齊國補償回來。”楚懷王沒有采納,于是發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合兵,楚軍在杜陵慘敗。可見,楚國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軟弱,之所以會幾乎亡國,是懷王沒有采納陳轸的忠告,而過于聽信張儀的緣故。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試題。 (2022全國乙卷)

聖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将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将奈其士衆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鹹劉厥敵,靡使有餘,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遊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歎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聖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鳏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鳏寡有室。

晉平公春築台,叔向曰:“不可。古者聖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築台,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後世哉?”平公曰:“善。”乃罷台役。

(節選自《說苑·貴德》)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下列對文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

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

C.“靡使有餘”與“望其旗靡”(《曹刿論戰》)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

D.“公悲之”與“心中常苦悲”(《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寶。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山之固卻因不修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

B.太公建議将殷商的士衆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他們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

C.景公在壽宮遊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老人。晏子則指出,喜愛有才德的人,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

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築台,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時,如果隻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後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築台的勞役。

(七)1.D【解析】句意:周公說:“讓他們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隻親近仁義的人。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說:“看得遠大啊,(這樣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為他們仁愛而有德行啊。”“使各居其宅”的意思是“讓他們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裡”,語義完整,所以其後應斷開,據此可以排除A、B兩項。“士君子”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有學問而品德高尚的人”,中間不能斷開,據此可以排除 C項。

2.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饑者則食之”意思是“饑餓的人就給他糧食吃”,“食”是名詞作動詞,拿食物給人吃;“食野之蘋”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兩者含義不同。

3.D 【解析】D.“如果隻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後世稱為人君”錯誤,曲解文意,文中“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後世哉”意思是“怎麼能靠這些來安身存命,而被後代尊稱為國君呢”,這是說不能靠建造遊觀之台這些方式來安身存命。

【參考譯文】

聖人對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饑餓就給他食物吃,寒冷就給他衣服穿,撫養他們,培育他們,唯恐他們不能發展壯大。

魏武侯乘船順黃河而下,在中遊的時候回頭對吳起說:“多麼美麗而險要的山河啊,這是魏國的無價之寶呀!”吳起回答:“(一國之寶)在于國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險要。當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講仁義道德,被夏禹消滅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阙山在南邊,羊腸阪在北邊;由于他治國不施仁政,被商湯放逐了。由此可見,(國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這些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啊。”魏武侯說:“你說得對。”武王打敗了商,召見姜太公,問他:“該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麼辦?”太公回答:“我聽說喜歡那個人,同時會喜愛他房上的烏鴉;憎恨那個人,會連他所住地方的牆壁都厭惡。把他們全部殺掉,不留活的,怎麼樣?”武王說:“不行。”太公出去後,邵公進見,武王問:“你看怎麼辦?”邵公回答說:“把有罪的殺掉,無罪的讓他活着,怎麼樣?”武王說:“不行。”邵公出去後,周公進見。武王問;“你看該怎麼辦?”周公說:“讓他們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裡,耕種自己的田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隻)親近仁愛的人。百姓有了過錯,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武王說:“平定天下的胸懷多麼寬廣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為他們仁愛而有德行啊!” 齊景公在壽宮遊玩,看見一個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饑色。齊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說:“讓當地的官員養活他。”晏子說:“我聽人說,喜好賢良的人,憐憫不幸的人,這是守住國家的根本啊。現在君主憐惜老者,那麼您的恩澤沒有達不到的了,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齊景公笑了,臉上也有了喜悅的神色。晏子說:“聖賢的君王遇到賢良就喜好賢良,遇到不幸就憐憫不幸。現在我請求找來老弱而沒有人養活、喪妻喪夫卻沒有房屋的人,評定之後安置他們。”齊景公說:“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養活,喪妻喪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晉平公想在春天建造遊觀之台,叔向進言說:“不可以。古代聖明的君王崇尚道德,樂善好施,寬緩刑律,抓緊農時;在春天建造遊觀之台,這是耽誤百姓的農時啊。怎麼能靠這些來安身存命,而被後代尊稱為國君呢!”晉平公說:“好!”于是放棄了建造遊觀之台的工程。

(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

圬①之為技,賤且勞者也。有業之,其色若自得者。聽其言,約而盡。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京兆長安農夫。天寶之亂,發人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勳,棄之來歸。喪其土田,手镘衣食,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有馀,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與帛,必蠶績而後成者也;其他所以養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後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為,宜乎各緻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誠有功,取其直雖勞無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為無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貴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往過之,則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往過之,則為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孫不能有也。”或曰:“死而歸之官也。”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而不足者邪?非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邪?抑富貴難守,薄寶而厚飨之者邪?抑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與子,皆養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謂勞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則心又勞也。一身而二任焉,雖聖者石可為也。”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賢者也,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譏焉,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其學楊朱之道者邪?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為勞心,不肯一動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勞其心以為人乎哉?雖然,其賢于世之患得而患失者,濟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者,其亦遠矣!又其言有可以警餘者,故餘為之傳而自鑒焉。

(節選自韓愈《昌黎先生集》)

【注】①垮,泥瓦工人用的抹子;也可用作動詞,指抹牆。下文的“镘”與此相同。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為無愧者取焉

B.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為無愧者取焉

C.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為/無愧者取焉

D.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為/無愧者取焉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棄之來歸”與“吾妻來歸”(《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歸”字含義不同。

B.“取其直雖勞無愧”與“昂其直”(《促織》)兩句中的“直”字含義相同。

C.“有再至、三至者焉”與“一鼓作氣,再而衰”(《曹刿論戰》)兩句中的“再”字含義相同。

D.“吾能薄而功小”與“但以劉日薄西山”(《陳情表》)兩句中的“薄”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王承福在天寶之亂期間,被征兵打仗十三年,建立了功勳,本可以為官,卻放棄了功勞,回來為人刷牆來養活自己,自食其力。

B.王承福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理論:君王、大臣和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職事,任何人都不能隻想着吃飯而不做事,否則就受上天懲罰。

C.王承福認為自己能力低下隻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養活自己尚且吃力,所以不便娶妻生子,而聖人也是既不可勞力,也不可勞心。

D.王承福的經曆和言論讓韓愈起初感到疑惑,繼而思考之後又覺得他是一個通達事理的賢者,因此為他作傳,也為了讓自己引以為鑒。

(八)1.B【解析】句意:力氣容易用勁使出來并且取得成效,腦子卻難以勉強使它獲得聰明。這樣,幹體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腦力的人役使人,也是應該的。我隻是選擇那種容易做而又問心無愧的活來取得報酬哩!“易強而有功”“強而有智”中的“而”均為連詞,前後連接緊密,不能斷開,排除AC;“易為無愧”均修飾“者”,中間不斷開,排除D。

2. B【解析】A項,前者是“返回”的意思,後者是“女子出嫁”的意思;B項,前者是“報酬”的意思,後者是“價值”的意思;C項,都是“第二次”的意思;D項,前者是“與厚相對”的意思,後者是名詞“迫近”的意思。

3. 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而聖人也是既不可勞力,也不可勞心”錯。原文是說即使是聖人,也不能同時一身二任。

【參考譯文】

粉刷牆壁作為一種手藝,是卑賤而且辛苦的。有個人以這作為職業,樣子卻好像自在滿意。聽他講的話,言詞簡明,意思卻很透徹。問他,他說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輩輩是長安的農民。天寶年間發生安史之亂,抽調百姓當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戰鬥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給他的勳級,但他卻放棄官勳回到家鄉來。由于喪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持生活過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裡,并付給屋主相當的房租、夥食費。根據當時房租、夥食費的高低,來增減他粉刷牆壁的工價,歸還給主人。有錢剩,就拿去給流落在道路上的殘廢、貧病、饑餓的人。

他又說:“糧食,是人們種植才長出來的。至于布匹絲綢,一定要靠養蠶、紡織才能制成;其他用來維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們勞動之後才完備的:我都離不開它們。但是人們不可能樣樣都親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盡他的能力,相互協作來求得生存。所以,國君的責任是治理我們,使我們能夠生存;而各種官吏的責任則是秉承國君的旨意來教化百姓。責任有大有小,隻有各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雖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飯不做事,一定會有天降的災禍。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镘子去遊戲嬉戲。粉刷牆壁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實有成效,還能取得應有的報酬,雖然辛苦,卻問心無愧,因此我心裡十分坦然。力氣容易用勁使出來,并且取得成效,腦子卻難以勉強使它獲得聰明。這樣,幹體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腦力的人役使人,也是應該的。我隻是選擇那種容易做而又問心無愧的活來取得報酬哩!

“唉!我拿着傻仔到富貴人家幹活有許多年了。有的人家我隻去過一次,再從那裡經過,當年的房屋已經成為廢墟了。有的我曾去過兩次,三次,後來經過那裡,也成為廢墟了。向他們鄰居打聽,有的說:‘唉!他們家主人被判刑殺掉了。’有的說:‘原主人已經死了,他們的子孫不能守住遺産。’也有的說:‘人死了,财産都充公了。”我從這些情況來看,不正是光吃飯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災禍嗎?不正是勉強自己去幹才智達不到的事,不選擇與他的才能相稱的事卻要去充數據高位的結果嗎?不正是多做了虧心事,明知不行,卻勉強去做的結果嗎?也可能是富貴難以保住,少貢獻卻多享受造成的結果吧!也許是富貴貧賤都有一定的時運,一來一去,不能經常保有吧?我的心憐憫這些人,所以選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幹。喜愛富貴,悲傷貧賤,我難道與一般人不同嗎?”

他還說:“貢獻大的人,他用來供養自己的東西多,妻室兒女都能由自己養活。我能力小,貢獻少,沒有妻室兒女是可以的。再則我是個幹體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養活妻室兒女,那麼也夠操心的了。一個人既要勞力,又要勞心,即使是聖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聽了他的話,起初還很疑惑不解,再進一步思考,覺得他這個人大概是個賢人,是那種所謂獨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對他還是有些批評,覺得他為自己打算得太多,為别人打算太少,這難道是學了楊朱的學說嗎?楊朱之學,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于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當作勞心費力的事,不肯操點心來養活妻子兒女,難道會肯操勞心智為其他的人嗎!但盡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貴,得到後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為了滿足生活上的欲望,以緻貪婪奸邪無道以緻喪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話對我多有警醒之處,所以我替他立傳,用來作為自己的借鑒。

(九)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

張昭,字潛夫。明宗踐祚,優诏褒美,遷都官員外郎。時皇子競尚奢侈,昭疏谏曰:“帝王之子,長于深宮,安于逸樂,紛華之玩,絲竹之音,日接于耳目,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傥非天資英敏,識本清明,以此蕩心,焉能無惑。苟不豫為教道,何以置之盤牙?臣請諸皇子各置師傅,陛下令皇子屈身師事之,講論道德。使一日之中,止記一事,一歲之内,所記漸多。每月終,令師傅具錄聞奏,或皇子上谒之時,陛下更令侍臣面問,十中得五,為益良多,博識安危之理,深知成敗之由。臣又聞古之人君,即位而封太子、拜諸王,究其所由,蓋有深旨。使庶不亂嫡,疏不間親,禮秩有常,邪慝不作。臣請諸皇子于恩澤賜與之間,婚姻省侍之際,依嫡庶而為禮秩,據親疏而定節文,示以等威,絕其繳幸,保宗之道,莫大于斯。”明宗覽疏而不用。

長興二年,奏請勸農耕及置常平倉等數事。明宗方務聽納,昭複上疏曰:“臣聞‘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者,先儒之丕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者,前經之至戒。究觀列辟,莫不以驕矜怠惰,有虧盛德。恭惟太宗貞觀之初,玄宗開元之際,焦勞庶政,以緻太平。及國富兵消,年高志逸,乃忽守約之道,或贻執簡之譏,陛下以慈儉化天下以禮法檢臣鄰绌奸邪之黨延正直之論務遵純儉以節浮費信賞必罰至公無私。其創業垂統之基,如貞觀、開元之始,然陛下有始有終,無荒無怠。”明宗覽之稱善。

(選自《宋史·列傳第二十二》)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陛下以慈儉化天下/以禮法檢臣鄰/绌奸邪之黨/延正直之論/務遵純儉/以節浮費/信賞必罰/至公無私

B.陛下以慈儉化天下以禮/法檢臣鄰/绌奸邪之黨/延正直之論務/遵純儉/以節浮費/信賞必罰/至公無私

C.陛下以慈儉化天下/以禮法檢臣鄰/绌奸邪之黨/延正直之論務/遵純儉以節/浮費信賞必罰/至公無私

D.陛下以慈儉化天下以禮/法檢臣鄰/绌奸邪之黨/延正直之論/務遵純儉/以節浮費信賞必罰/至公無私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苟不豫為教道”與“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兩句中的“豫”字含義相同。

B.“陛下更令侍臣面問”與“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谏》)兩句中的“面”字含義不相同。

C.“婚姻省侍之際”與“約為婚姻”(《鴻門宴》)兩句中的“婚姻”字含義相同。

D.“莫不以驕矜怠惰”與“不矜名節”(《陳情表》)兩句中的“矜”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張昭認為皇子們沉溺于聲色器物會變得驕縱,如果不預先教導,将無法應對未來的混亂局面。

B.張昭請皇上為皇子們安排老師,并令皇子們降低身份并以禮侍師,向老師學習倫理道德。

C.張昭提出教育皇子、勸勉農耕和設置常平倉等建議,明宗表示認可并一一采納了。

D.張昭借儒家經典、曆代君王的教訓和太宗與玄宗的示範,勸谏明宗居安思危,憂勞興邦。

(九)1. A【解析】句意:陛下以慈愛節儉教化天下,用禮法約束親近之臣,罷免奸邪之人,引入正直的言論,務必遵守純樸節儉,來節約不必要的開支,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大公無私。“以慈儉化天下”和“以禮法檢臣鄰”兩個句子句式結構相似,都是動賓式結構,中間要斷開,據此排除B、D。“浮費”指不必要的開支,“節”作其謂語構成動賓式結構,所以“節”放後一句,據此排除C。

2.B【解析】A項,前者是“預先”的意思,後者是“快樂”的意思;B項,都是“當面”的意思;C項,前者是“婚姻嫁娶”的意思,後者是“結為兒女親家”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誇耀”的意思,後者是名詞“推崇”的意思。

3. 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明宗表示認可并一一采納了”錯。根據文中“明宗覽疏而不用”“明宗方務聽納”可知,明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參考譯文】

張昭,字潛夫。唐明宗即位,對張昭降诏褒獎,升任都員外郎。當時皇子們争相崇尚奢侈,張昭上疏勸谏道:“帝王子孫長在深宮中,安于享樂,喜歡奢華的器物,美妙的音樂,每天耳濡目染,不與驕縱相約,而驕縱自動到來。如果沒有聰明的天資,明晰的辨識力,會因為這個惑亂心智,怎麼能不受迷惑。如果不預先教導,将來怎麼處置混亂的局面?我請求皇上為各位皇子安排老師,陛下命令皇子們降低身份以老師之禮侍奉他們,讓老師們講授倫理道德。使他們一天之内,隻記一件事,一年之内,所記的東西漸漸增多。每月終了,讓師傅詳細記錄上奏。或者皇子們拜見的時候,陛下另使侍臣當面考問,十中對五,獲益很多,廣識安危的道理,深深懂得成敗的緣由。我又聽說古代的君主,即位後冊封太子、任命諸侯王,究其原因,大有深意。使庶嫡分清,關系疏遠者不參與關系親近者的事,禮儀等第和爵祿品級有常規,邪惡之事不發生。我請求各位皇子在賜予恩澤的時候,婚姻嫁娶及探親侍奉的時候,依照嫡庶而形成禮儀等級規範,依據親疏而制定禮儀,使行之有度。給以與一定的身份、地位相應的威儀。杜絕他們非分的企求,永保宗廟之道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明宗看了奏章,卻沒有采納。

長興二年,奏請勸勉農耕和設置常平倉等幾件事。明宗正要采納。張昭又上疏道:“我聽說‘平安的時候不忘記危險,安定的時候不忘記混亂’,先世儒者曾有重要的訓導:‘凡事沒有不好好開始的,但很少有結果。’這是以前儒家經典的告誡。詳細考察曆代君王,沒有不因為驕傲自誇懈怠懶惰而使美好的德行有所損害。看那太宗貞觀初年,玄宗開元的時候,君主為各種政務焦慮憂勞,以緻帶來太平。等到國家富強戰争結束,年齡大了,喜歡安逸,于是忽視遵守約束的道理,招緻史官或禦史譏責。陛下以慈愛節儉教化天下,用禮法約束親近之臣,罷免奸邪之人,引入正直的言論,務必遵守純樸節儉,來節約不必要的開支,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大公無私。你創立功業,傳給後代子孫的基業,就像貞觀、開元之初,然希望陛下能有始有終,不要荒廢和懈怠。”明宗看後稱好。

(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

二十年春三月,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建康,入見。太祖喜甚,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賜坐,從容與論經史,及咨以時事,甚見尊禮,命有司創禮賢館處之。基自幼聰明絕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諸書,過目洞識其要。至正初,以《春秋》舉進士,授高安縣丞,累官江浙儒學副提舉。元政亂,投劾去。常建議剿方國珍,不用,安置紹興。既而,總制官孫炎以上命遣使來聘,基遂決計趨金陵,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嘉納之。太祖一日從容問陶安曰:“劉基四人之才何如?”安曰:“臣謀略不及劉基,學問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葉琛。”太祖深然之。未幾,以濂為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司提舉,遣世子受經。以溢、琛為營田司佥事,基留帷幄,預機密謀議。

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書省設禦座,奉小明王行慶賀禮。劉基怒曰:“彼牧豎耳,奉之何為!”不拜。太祖召基入,問之。基遂陳天命有在。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計。二十三年春二月,申将士屯田之令。時康茂才屯積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時開墾。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長等以太祖功德日隆,屢表勸進不允,乃率諸臣奉上即吳王位。建百官司屬,以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谕善長等曰:“卿等為生民計推戴予然建國之初當先正紀綱元氏昏亂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緻天下騷動 今将相大臣當鑒其失,協心圖治,毋苟且因循充位而已。”

(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平定東南》)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卿等為生民/計推戴予然/建國之初/當先正紀綱/元氏昏亂/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緻天下騷動/

B.卿等為生民計/推戴予/然建國之初/當先正紀綱/元氏昏亂/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緻天下騷動/

C.卿等為生民/計推戴予/然建國之初/當先正紀綱/元氏昏亂/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緻天下騷動/

D.卿等為生民計/推戴予然/建國之初/當先正紀綱/元氏昏亂/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緻天下騷動/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我為天下屈四先生”與“猥自枉屈”(《出師表》)兩句中的“屈”字含義相同。

B.“陳時務十八策”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兩句中的“陳”字含義不同。

C.“太祖一日從容問陶安曰”與“我添了月錢,家裡又從容些”(《紅樓夢》)兩句中的“從容”字含義相同。

D.“表勸進不允”與“謹拜表以聞”(《陳情表》)兩句中的“表”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太祖善用人才,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等名士至建康,太祖特地築禮賢館,請他們做自己的顧問,并根據他們的才能授予官職。

B.劉基深得太祖器重,考中進士後,被授予高安縣丞、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司提舉等職位;他多次陳述對政局的建議,都被太祖采納。

C.中書省設禦座敬奉小明王,劉基堅決不拜,并陳述天命自有所歸之說,使太祖大受感觸而有所領悟,拟定征戰讨伐的計策。

D.李善長等人上書勸太祖登上帝位,太祖沒有答應,于是他們率領群臣敬奉太祖為吳王;太祖告誡他們,應當以元朝的過失為鑒,勵精圖治。

(十)1. B【解析】本小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你們大家為了百姓的生存大計,推舉擁護我,但是建國的初期,首先應當整肅朝政。元朝皇室昏庸腐敗,賞罰大權被下面篡奪,法律、規章不能執行,人心渙散,最終導緻天下騷亂。“推戴予”意為“推舉擁護我”,“推戴”與“予”之間是動賓關系,應在賓語後斷句,排除A、D兩項。“威福下移”“法度不行”都是主謂關系,且句式整齊,形成并列,謂語“下移”後面應斷句,排除C項。

2. C【解析】A項,都是“委屈”的意思;B項,前者是“陳述”的意思,後者是“拿着”的意思;C項,前者是“悠閑”的意思,後者是“經濟寬裕”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上表”的意思,後者是名詞“表”的意思。

3. B【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篩選能力。B.“被授予高安縣丞、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司提舉等職位”錯誤,張冠李戴,任“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司提舉”的是宋濂,而不是劉基。

【參考譯文】

元至正二十年春季三月,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到建康入見太祖。太祖非常高興,說:“我為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給他們賜座,(太祖)從容地同他們談論經史,并詢問時事,特别顯示出尊重之禮,下令有關部門創設禮賢館來安置他們。劉基自幼聰明過人,凡是天文、兵法、性理等書,過目一遍即可透徹領悟書中精要。元至正初年,(劉基)憑借精通《春秋》考中進士,被授予高安縣縣丞,又屢次升為江浙儒學副提舉。元朝政局大亂,他呈上彈劾自己、請求辭職的狀子後離去。他常建議圍剿方國珍,不被采納,便安身在紹興。不久,總制官孫炎受太祖之命派人前來聘請,劉基立刻決定前去金陵,陳述自己對時務的十八條策略。太祖嘉獎并采納了這些建議。一天,太祖悠閑地問陶安說:“劉基他們四人的才華怎麼樣?”陶安說:“我的謀略比不上劉基,學問比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葉琛。”太祖很同意這個看法。不久,任用宋濂為江西等地儒學提舉司的提舉,派遣世子在此處從師學經。任命章溢、葉琛為營田司佥事,劉基留在軍帳,參與機密謀議。

二十一年春正月初一,中書省設置禦座,敬奉小明王,舉行慶賀典禮。劉基很生氣地說:“一個放牧的小子, 敬奉他做什麼!”說完不拜。太祖召劉基入内,向他詢問此事。劉基于是陳述了天命自有所歸之說。太祖大受感觸而有所領悟,于是拟定了征戰讨伐的計策。二十三年春季二月,(朝廷)向将士們申明屯田令。當時康茂才屯糧充足,其他将領都趕不上他,(朝廷)特别申明告谕要及時開墾。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長等人因太祖的功德日益增長,屢次上書勸谏太祖登上帝位,未被應允,于是率領各位大臣敬奉太祖成為吳王。建立百官司屬,以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太祖告谕李善長等人說:“你們大家為了百姓的生存大計,推舉擁護我,但是建國的初期,首先應當整肅朝政。元朝皇室昏庸腐敗,賞罰大權被下面篡奪,法律、規章不能執行,人心渙散,最終導緻天下騷亂。現今各位将相大臣們要以元朝的過失作為借鑒,同心協力,勵精圖治,不要苟且偷安,按照原來的樣子虛充職位而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