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言: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
冬季是各類根莖類食物大量上市的時節,那麼,冬至有哪些“根”值得吃呢?
白蘿蔔
冬季氣候很燥,每個人的火氣都很大、情緒也容易激動。尤其是老人的血管很脆弱,在這種氣候下,着點急血壓更容易升高,若是适當喝點白蘿蔔汁也可以清理内火,不讓情緒産生太多波動。
山藥
山藥是藥食同源的食材,《神農本草悟》就将它列為上品,稱其“主治傷中,補虛赢,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
現代營養學認為,山藥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如B族維生素、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有很好的養生功效。
而且,山藥鉀含量非常豐富,特别适合高鉀低鈉的膳食人群食用。
芋頭
芋頭性平、味辛甘,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土,養胃補虛、除煩止渴等效果。
芋頭還含有鈣、磷、煙酸、皂角甙及特殊的黏液蛋白,不僅有利于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還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蓮藕
藕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補腦。
冬天吃藕,不僅能清熱潤燥,還能“上下通氣”,是順氣佳品。
冬筍
冬筍一向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絕”的美譽。
比起春筍和夏筍,冬筍營養更甚一籌,富含多種蛋白質、氨基酸、胡蘿蔔素和膳食纖維,能夠消食解膩、清熱通便。
并且,冬筍肉質尤其鮮嫩,用來紅燒、煲湯、炒菜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烹饪冬筍前,建議先放淡鹽水中煮5~10分鐘,可除去大部分草酸和澀味。
牛蒡
中醫認為,牛蒡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風利咽、消腫的功效。
另外,牛蒡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牛蒡甙、牛蒡酚等成分,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對于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有良好作用。
這些食物冬至也不能錯過!
01生姜
俗話說:“冬有生姜,不怕風霜。”
姜味辛辣,可以在體内産生熱氣,祛除冬季的寒氣,所以受凍的病人,就可以常喝姜湯來驅寒,預防感冒等常見疾病。
注意,一是冬季吃姜要去皮,二是不要在晚上吃姜。
02松子
冬季皮膚幹燥,老人易皮膚瘙癢,進食松子仁,能養液息風,滋潤肌膚,預防和輔助治療皮膚幹燥症。
同時,松子仁每百克含熱量681千卡,常食能給機體提供較高的熱量,對體虛者頗有裨益。
03大豆
蛋白質是提升人體免疫力的基礎,在衆多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中,特别推薦每天吃一把大豆,即30~50克黃豆、黑豆或青豆等,輕輕松松就能攝入豐富的蛋白質,且不會額外攝入膽固醇。
04肉類
在傳統觀念裡,雞肉、牛肉、羊肉都有較好的補益作用,對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群來說,冬至時節适當攝入肉類,可以改善機體不适,增強抗病能力。
冬至食譜
芝麻葉粉漿面
材料:面條、芝麻葉、白扁豆、香蔥。
做法:
1.将芝麻葉用涼水泡制2小時後,下鍋焯煮撈出,湯汁備用;
2.蔥姜蒜下鍋,放入芝麻葉小火煸炒,再加入焯芝麻葉的水,燒制入味;
3.另起鍋,将發芽的白扁豆打制的粉漿下鍋煮至濃稠,下入面條、芝麻葉,再在出鍋前放入鹽、香油、香蔥即可。
四喜餃子
材料:豬肉、豇豆、幹貝、玉米粒、青豆、木耳、胡蘿蔔丁、面粉。
做法:
1.在絞好的豬肉餡裡面放入幹貝和豇豆,攪拌均勻,放在擀好的餃子皮兒上;
2.用餃子皮包住餡料,并在餃子裡面依次放入玉米粒、青豆、木耳和胡蘿蔔丁。
參歸羊肉湯
材料:羊肉150克,黨參、枸杞子各15克,當歸、生姜各10克,大棗10枚。精鹽适量。
做法:
1.羊肉洗淨,斬成小塊。其餘用料洗淨,生姜拍爛,備用。
2.全部用料放入鍋内,加适量水,小火煮2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
吃法:吃肉喝湯。
功效:健脾養胃和中、溫中益氣止痛。
适用人群:适用于普通人群冬至或冬季進補。同時也适用于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者食用。
雞湯粳米粥
材料:老母雞1隻,粳米50克,蔥1根、姜1塊,鹽少許。
做法:
1.将老母雞去毛和内髒,切碎,洗淨,氽燙後放入鍋中,加入适量清水,煮爛取汁;
2.粳米淘洗幹淨,蔥洗淨切段;
3.姜洗淨切片,備用。取适量雞湯汁與粳米一同放入雞湯鍋中,再加入蔥、姜、鹽煮成粥。
功效:溫陽散寒、滋陰補腎。
适用人群:畏寒肢冷,腰膝酸軟,以及虛勞不足等人群。
紫蘇生姜紅棗湯
材料:鮮紫蘇葉10克、生姜3塊、紅棗15克。
做法:
1.将紅棗洗淨後去核備用;
2.生姜去皮切片備用;
3.将鮮紫蘇葉切成絲,與姜片、紅棗一起放入盛有溫水的砂鍋中煮沸,再改用文火炖30分鐘,之後将鍋中的紫蘇葉和姜片撈出,剩下的湯繼續再煮15分鐘後即可。
功效:溫胃散寒、健脾消食。
适用人群:畏寒腹脹、食欲欠佳、神疲乏力人群。
來源:養生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