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由來解密?“精衛填海”的神話向來與“愚公移山”并舉,用以強調古人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但實際上在最為原始的《山海經》中,她從西山銜石以填東海的舉動,可并非僅僅為了複仇,其背後隐藏的可能是古人最為重要的太陽信仰,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山海經的由來解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精衛填海”的神話向來與“愚公移山”并舉,用以強調古人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但實際上在最為原始的《山海經》中,她從西山銜石以填東海的舉動,可并非僅僅為了複仇,其背後隐藏的可能是古人最為重要的太陽信仰。
精衛填海在《山海經》中,精衛原本是炎帝的女兒,因為在東海遊玩不幸溺死,而後便化身為精衛之鳥,銜西山之木石,試圖填滿東海。
《北山經》:又北二百裡,曰發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實際上,在《山海經》的這個版本中,隻是客觀描述了兩件事情:
其一,精衛的身份為炎帝少女,是神王之後裔。
其二,精衛死之後化為鳥,飛行路線是西山東海之間。
這兩點就是我們探索精衛之所以會有“銜石填海”這種舉動的關鍵線索。
1.炎帝之女
在《山海經》中涉及了很多“帝”,根據袁珂先生的統計,其中叙述最多的是黃帝和颛顼,其中颛顼之事有17處,黃帝有9處,而經中單獨言“帝”的,也被認為是說黃帝,也就是說黃帝之事共計23處,和颛顼加起來就占了40處。
然而這個故事的主角,卻既非熱門的黃帝也并非颛顼,而是記載較少的炎帝,這是為何?實際上,我們看炎帝的身份就明白了,《白虎通·五行》中說:“炎帝者,太陽也。”也就是說,炎帝實為太陽神,而精衛為其女,自然也具備了太陽屬性。
正因為如此,精衛死後并未化成其他形态,而是化為了精衛鳥,并且“其狀如烏”,這說明精衛鳥從本質上講,應該屬于太陽鳥也就是“金烏”一類的神物。将太陽和精衛鳥聯系起來,實際上正是源于古人神話觀念中的類比思維。
2.西山東海
在這個故事中還需要注意的是“西山”和“東海”這兩個特殊地點,“常銜”兩個字則說明精衛填海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即在西山和東海之間需要不停往返。如果結合之前所說精衛為太陽鳥的暗喻,這不正是對于太陽運行規律的一種神話學描述嗎?
在古人眼中,白晝時,太陽是東升西落的,所以精衛自東海飛往西山銜石,也正是處于自東向西的太陽運行方向;而夜晚的運行路線則和白天剛好相反,于是精衛則從西山銜石來到東海。
巧的是,東海又是太陽誕生之地。所以其實女娃在東海溺水,并不代表其身死,而是又化為了精衛太陽鳥一躍而出,再次翺翔于兩地之間,這構成了太陽神話一種重生和永生的意象。
3.精衛與日
精衛鳥和太陽的聯系不言而喻,實際上可以這樣理解,即精衛鳥的原型是太陽神,人們将其複活的意義不應該隻是為了紀念,而是為了反映人們原始思維中對于宇宙和自然規律的認識,即女娃是太陽的象征,溺海身亡是日落的隐喻,而化為鳥則是再次日出的比拟。
總的來說,這可能是古人對于太陽運動規律的一種形象化表述,對于原始先民來說,隻看到日出和日落是不夠的,這種外界的觀察必須同時伴随着一種心理活動,也就是說對于這種客觀現象,必須将其人格化處理,才能夠成為“神聖的話語”流傳給後人。
歡迎關注,山海經系列持續連載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