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超哥!
泥料系列科普的第八期:青灰泥和青灰段
說起紫砂,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無色土”,可如果我們從源頭——紫砂礦去看,用“五色石”來形容會更貼切一些。紅(大紅泥)、黃(朱泥)、紫(紫泥)、青(綠泥)、白(白泥)這五種顔色的紫砂原礦制作成紫砂作品後,經過一千多度的窯溫燒成,最後呈現的色彩就更豐富了。
而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對雙胞胎兄弟:青灰泥和青灰段
從泥料的名字中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做一個判斷:青灰段肯定隸屬于段泥,青灰泥就不知道了。
和大多數段泥一樣,青灰段也是共生礦,是天然形成的。原礦紫泥占比多,段泥占比少,燒成後顔色紫中泛青。原礦段泥占比多,紫泥占比少,燒成就呈現淺青灰或青如碧玉的顔色。這一類紫泥跟段泥的共生礦,燒成後呈現青灰色,我們稱為青灰段。
除此之外,也有紫泥燒成青灰色,在清代稱其為淡紫泥,現在也有人叫青灰紫泥。青灰泥礦主要出産于台西礦區和四号井,礦料淺青帶黑,堅硬如石。老一點呈現紫褐色,嫩一點呈現淺青褐色。
青灰泥練制成熟泥後穩定性好,做壺塑性尚可,含砂性強,吃溫從1160℃到1250℃,泥料的收縮率在8%~10%。青灰泥在窯溫從低到高的變化下呈現出青中泛紫、淺灰色和瓦青色。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發色,主要還是礦料的物相組成,經檢測青灰泥含鋁量為25%~27%,低于1200℃為紫泥發色,而到1220℃左右則會呈現青灰色。
在紫砂廠時期,青灰泥并不被認可,當時開采的青灰礦料,全部被送到陶瓷公司原料總廠三車間練做大缸以及粗陶産品的原料了,現在想來實在可惜。
這些年,随着紫砂窯的發展,特别是小型電窯的鋪開,紫砂器在燒制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自由,很多能吃高溫的泥料層出不窮,而其中青灰泥憑借其清純的色澤,細膩溫潤的砂質肌理,受到了壺友們的喜愛。但是也有一些不良商家把它當做傳說中的天青泥宣傳售賣,雖然兩者的名字都有青,甚至在某些角度兩者的發色還比較相像,但它真不是,請擦亮眼睛,不要被噱頭蒙蔽了雙眼。
如何分别青灰泥和青灰段
青灰段有黑色或黃色的顆粒,而青灰泥則沒有,就這麼簡單。
青灰泥
産地:台西、黃龍山礦區
窯溫:1160℃~1250℃
收縮率:8%-10%
特點:原礦堅硬,熟泥砂性和酥性大,能吃高溫,燒制後呈青灰色,被壺友戲稱為愛馬仕灰。
适茶性:透氣性高适合綠茶、生普、鐵觀音、紅茶等茶類
堅持傳統文化、敢說真話!
我是超哥,關注我,學習更多實用的紫砂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