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見習記者 劉甯玥
群山競秀、萬壑争流,草木蔥茏、鳥獸靈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在海南島中部的熱帶雨林徐徐展開。
旗艦性物種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增加至36隻,新增植物、動物、大型真菌物種數量至少有28種……2021年10月12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為國家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近些年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物種保護取得豐碩成果。
“不常見的物種數量明顯增加了,常見的物種分布範圍更廣了。”園區護林員、科研人員感受明顯。
胡蜂。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一周年即将到來之際,今年9月20日至23日,“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采訪團走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鹦哥嶺、霸王嶺等片區。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50多棟聯排兩層民居錯落有緻。2020年底,位于鹦哥嶺腹地的高峰村實施整村生态搬遷。在老高峰村,爬藤包裹着老屋,野草也覆蓋了村道。
“沒有人居住的村莊,花草鳥獸展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海南熱帶雨林鹦哥嶺片區高峰護林站的護林員符進忠感慨說,再過不久,這些老村将會徹底被綠意覆蓋。
“建立合理的生态保護補償機制,對核心保護區數千居民開展生态搬遷,結束他們因道路不通暢、物資不流通,隻能和雨林‘搶資源’的生活。這是我們修複熱帶雨林生态系統的主要措施之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鹦哥嶺分局局長李大江說。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海南将生态保護擺在首位,着力保護生态多樣性。出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社區發展、調查評估、巡護管護等10多項制度、辦法和規範。通過打通生态廊道、熱帶雨林修複、建立嚴格執法制度、健全監測體系等方式,推動熱帶雨林生物“戶口本”不斷更新。
生長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裡的植物。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我們發現這幾年監測到的野生動物數量和種類增加了,他們的活動範圍也更加廣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資源管理科科長李佳靈說。
在鹦哥嶺片區,苔藓、蕨類、地衣等生态環境的“探測器”給曾經光秃秃的山體織上一層細密的綠網。“經過漫長的自然演替,這裡将出現越來越多高大喬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鹦哥嶺分局生态保護科工作人員劉季指着一株3米高的坡壘告訴記者,作為熱帶雨林指示性物種,這幾年種下的坡壘在次生林中長勢極好,這是熱帶雨林次生林得以修複的憑證之一。
作為“綠色富礦”,海南還針對性地打造了多樣化生态産品。近期,海南策劃啟動“雨林與您”體驗活動,引導民衆認識雨林、親近雨林、珍惜雨林,以“文”促“旅”,進一步發揮其經濟、社會效益。
9月21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旁,作為“雨林與您”主會場的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正進行地面施工。“再過不久,這裡将搭起雨林實景演藝舞台,上演‘雨林與民族’的古老故事,吸引更多遊客來到毛納村。”毛納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力說。
蜥蜴。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依靠好生态,捧上金飯碗,當地人愈加重視生态保護。“盜砍盜伐的現象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森林防火意識也深入人心。前陣子有村民發現赤麂受傷,主動聯系我們黎母山分局,協助放生。”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黎母山分局護林員韋寶權切實感受到附近村民的觀念轉變。
白沙青松鄉位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核心保護區,青松鄉青松村委會苗村毗鄰珍貴物種海南長臂猿栖息地。青松鄉黨委書記曾聖全說:“目前我們正積極申請‘中國海南長臂猿之鄉’的認證,圍繞海南長臂猿開發系列科普研學活動,與霸王嶺分局聯合打造海南長臂猿電子監控觀測站點,将海南長臂猿文化真正轉化成旅遊的‘金字招牌’。”
(海南日報營根9月23日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