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武漢話很過瘾

武漢話很過瘾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21:28:46

傳統戲曲裡許多題材來源于古典小說、話本、傳奇。由于戲曲的演繹和媒介,許多書中的形象變得生動化、立體化了,而與之相關的詞語也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變成了俗語或口頭禅。

如我們常常聽到的:“說曹操曹操到”、“關公面前舞大刀”、“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 “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等等俗語,應該都有戲曲傳播的功勞。

武漢市曆來是戲曲大碼頭,有京、漢、楚、豫、評、越衆多劇團。演戲的劇院也不少,加上全國知名的民衆樂園,能夠接待全國各地的劇種。在戲曲的影響下,武漢話中與戲曲相關的俗語便頻頻出現。如:

武漢話很過瘾(看武漢話中的戲味)1

與戲曲故事有關的——

“牛郎織女”。以戲曲《鵲橋會》中的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引申為夫妻工作兩地,不能團聚之意。例句:“老劉,你愛人從外地調回了冇?”“冇喔!還是牛郎織女,天各一方啊。”

“陳世美”。指包公戲《秦香蓮》中的陳驸馬,忘恩負義之人。例句:“麽樣啊,你的女婿要和你姑娘打脫離?”“是的喲。他剛到漢口來的時候曉得幾造孽(窮苦)呀。不是我姑娘先賺錢供倒他,他今天還能當個芝麻官?一當官就變臉,他就是個陳世美!”

“遭雷打的”。戲曲《清風亭》又名《雷打張繼保》。劇中講述張繼保因忘了養育之恩,不認繼父母,遭緻雷擊的故事。民間常以此警戒下人要盡孝。武漢人将此化為責罵孩子的口頭禅。例句:大人叫不聽話的小孩:“懷貨,莫跑!回來、回來——個遭雷打的!”

“比窦娥還冤”。戲曲《窦娥冤》(《六月雪》)中的主角窦娥因受冤屈被處斬,感動上天,六月飛雪。武漢人以此故事表示受到冤枉,并作分辯。例句:“明明下班前我把錢櫃的鑰匙放到你的電腦旁,還在桌子上敲了兩下,當時你在喝茶。今天說鑰匙不見了就賴我,那我簡直比窦娥還冤哪!”

“興蕭何敗蕭何”。戲曲《追韓信》和《未央宮》反映了漢初丞相蕭何舉薦韓信當大将和導緻韓信被殺兩種截然不同的态度,說明韓信的成敗都在蕭何。以此故事引申為一人好事、壞事都與他脫不了幹系。例句:“成立分公司是韓梅梅首先提議的,現在作古正經地要拉開架勢上馬了,她又極力反對,這真是興蕭何來敗蕭何!”

武漢話很過瘾(看武漢話中的戲味)2

“大鬧天宮”。戲曲《鬧天宮》(《安天會》)反映的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以此比喻孩子們瞎胡鬧。例句:“唉呀——我屋裡個侄侄才是個‘鬧藥’,把他丢到我姆媽那裡,一冇得人管住他,他就在屋裡大鬧天宮。不是搞得渣子滿地,就是弄得水漫金山。”(“水漫金山”是戲曲《白蛇傳》中白蛇和青蛇水淹金山寺的故事,此處形容滿地是水。)

“搖鵝毛扇的”。三國戲中的諸葛亮手中常持有一柄鵝毛扇,據說扇上有一八卦圖案。諸葛亮遇到難題時,會瞅着八卦圖的變化而獲得計謀。武漢人以搖鵝毛扇比喻會出點子或是拿主意的人。不過常有貶義。例句:“他們這一攤子人做事,心裡冇得小九九,出不了麽花樣,搖鵝毛扇的隻有方大成。”

“紅娘”。戲曲《西廂記》中的丫鬟紅娘為張生和小姐莺莺來往通風報信,促成姻緣。武漢人把紅娘比喻為媒人、婚姻介紹人。例句:“嗻嗻嗻,還不好意思咧。是不是想和他談朋友唦?要是想呀,發個話,我來當紅娘好不好?”

除戲曲故事外,戲曲行業本身的演藝、行話等也影響着武漢人的生活。如:

與戲曲音樂有關的——

“場面”。 戲曲中文場(弦管樂器)武場(打擊樂器)樂隊的合稱。武漢人生活中将之等同如“局面”。例句:“他這個人氣魄很小,做事有點慫,打不開場面。”

武漢話很過瘾(看武漢話中的戲味)3

“開鑼”。 戲曲中開鑼即奏響打擊樂器,以示開演了。生活中有人預測有笑話可看或有矛盾沖突,會調侃或幸災樂禍地說:“看倒冇,好戲快開鑼了。”

“幺鑼”。戲曲演出最後鳴響的一錘鑼,意指演出結束了。借代參加某項活動去晚了,沒有趕上。例句:“唉,莫提。轉了幾道車趕去,戲都幺鑼了。”

“打鬧台”。戲曲團體為了吸引觀衆,尤其是在空曠場地如農村演出,在正式開演前,會敲響有組合的鑼鼓點,增添熱鬧氣氛,催促觀衆早點到來。

生活中,有的上級部門為了表示對下級某個事項的支持,會有領導到場進行鼓動,自诩是打鬧台。

另外孩子們一起玩遊戲,有的孩子不被吸納,他便搗亂:“要我來,我就來;不要我來,打鬧台!”此處是要攪擾打鬧的意思。

“敲邊鼓”(“打邊鼓”)。皮黃劇種(京劇、漢劇等)以單皮鼓(單面蒙皮,下部是空的,用兩支竹簽擊打,類似梆子的脆聲樂器)為樂隊的指揮,行内稱之“邊鼓”。如用雙簽連續擊打鼓面時,行話叫“撕邊”。武漢人隻取其邊字的字音,說“我來打邊鼓”、“我隻是打打邊鼓”,其意是提建議、出點子、表示支持,不是替人拿主意、作決策、越俎代庖。

武漢話很過瘾(看武漢話中的戲味)4

“打退堂鼓”。戲曲中衙門升堂、退堂都要擊鼓。民間說打退堂鼓,是說一件約好的事不想再幹了。例句:“說好了一起辦的事,你一個人莫打退堂鼓唦!”

“吹喇叭”(“嗚哩哇”、“滴滴哒”)。戲曲中的迎賓、辦喜事、閉幕等,常會呼叫“奏樂——”就是吹唢呐。武漢人稱唢呐為喇叭。

說自己吹喇叭或說吹嗚哩哇,其意是說自己是小角色,湊熱鬧。

有時嘲笑某人吹牛、說大話,會說:“莫聽他的,他就會滴滴哒!”

或譏諷某人巴結領導,也會說“他呀,就會擡轎子、吹喇叭”。

武漢話很過瘾(看武漢話中的戲味)5

與戲曲表演有關的----

“黃腔走闆”(“荒腔走闆”)。指戲曲演員演唱中出現發音不準或節奏不穩的弊病。民間說到黃腔走闆時,是指沒有嚴格按照既定方針辦事,出現了偏差。例句:“執行上級指示,一定要嚴格照辦,不允許各行其是、黃腔走闆!”

“黃了”。戲曲中指演員演唱走調了。而民間說黃了是指預計的事情變化了,打了水漂。例句:“聽說今年年終獎要發一萬塊咧?”“莫發燒喔!總公司不批,黃了!”

“開黃腔”。戲曲中指演唱不合調,唱走了音。生活中說“開黃腔”是指瞎出主意和歪點子。例句:“目前計劃還沒有全面完成,現在說年底發多少獎金為時過早,幾個小哥們不要開黃腔。”

“唱高調”。戲曲中為了表現人物或是炫揚演唱技巧,常會設計高調門的唱腔,如京劇《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叫小番”的“嘎調”。而生活中說“唱高調”,是指不切實際的胡吹。例句:“保證超額完成計劃?憑麽事?莫在那裡唱高調!”

“拿腔拿調”。戲曲中的演唱、念白,講究有味、上韻。如京劇念白分為“京白”“韻白”,尤其“韻白”要講究仄口、吐字、輕重緩急等規範。生活中形容某些人講話時連哼帶哈地像演戲一樣是“拿腔拿調”。實際上是諷刺該說話人擺譜,有官氣。例句:“看看看,架子端起來了,連說話都是拿腔拿調的。”

武漢話很過瘾(看武漢話中的戲味)6

“扭扭捏捏”。戲曲中旦角的台步和動作有一定的舞蹈性,尤其是穿短襖的花旦,其動作确是扭扭捏捏的。而生活中說某人扭扭捏捏的,是指她不大方、膽子小,或有些做作。例句:“該向領導反映就反映,這有麽事值得扭扭捏捏的咧?走,我陪你去!”

“跑龍套”(“扛旗打傘”、“嗚呃”)。傳統戲曲中無語的群衆角色,四人一組,叫一堂龍套。有時有的大戲中可以出到五六堂龍套。他們手中的道具多是“扛旗打傘”,而發聲多是“嗚呃”,所以這樣的詞也是龍套的代稱。武漢人提到自己是“跑龍套”的或是“扛旗打傘”、“嗚呃”的,就是指自己是個小群衆,一方面是謙虛,另一方面也是不願承擔更重的責任。

與戲曲行話有關的——

“行頭”。戲曲中頭飾、服裝的代稱。而生活中引申為外貌,并有貶義。如“老行頭”、“醜行頭”。例句:“你要把你的姑娘說得蔣家的老幺?那個醜行頭?做不得!莫把你的伢耽誤了。”

“怯場”。戲曲行内初次上台的人有膽怯的心理,行話稱之怯場。生活中此詞常被借用。如領導鼓勵下級、家長鼓勵孩子時都會說到。例句:“今天是第一次當衆講話,一定不要怯場,一回生二回熟,經過這次就好了。”

“捧場”。戲曲業内對社會人士用各種手段擡舉、宣傳演員的做法叫捧場。武漢人借用這個詞,表示對某種事項、活動持歡迎、支持的态度。例句:“哦,你們公司後天十年大慶?在哪裡?好好,我一定去捧場。”

“檢場”。傳統戲曲稱擺放和搬運台上道具是“檢場”。在民間,是指出現事故後,如何收拾殘局、追究責任。例句:“出現了這大的事情,驚動了上頭好幾層,看公司麽樣檢場咧。”

武漢話很過瘾(看武漢話中的戲味)7

“走場”。戲曲團體到新的舞台演出,事先都要排戲走場(走台),熟悉環境。武漢人說走場是鬧了笑話、掉底子。例句:“個綁馬,說好吃飯歸他買單的。一刷卡呀,餘額不足,要我們大家攤,這不是走場!”

“好佬”。漢劇業内,稱那些技藝精湛且社會經驗老到的藝人是“好佬(好念蒿)”。武漢人稱“好佬”是指某人社會經驗圓滑、多為自己牟取利益之人。例句:“這些公益事呀,你莫指望他能‘放血’(捐獻),他向來都是好佬,不會白吃虧的。”

“把戲”。這是雜技的代名詞。武漢人把雜技從業者叫玩把戲的。在生活中,“把戲”卻有不同的的替代。如:

“哎呀莫聽他的,看倒蠻熱情,都是假把戲。”(把戲在此是做作之意。)

“聽其言、觀其行。看他玩個麼把戲咧。”(把戲在此是辦法、操作之意。)

“看你幾疼你的孫子呃!走到哪裡,後頭都跟個小把戲。” (小把戲在此是小東西即孫子之意。)

(圖片來自網絡)

2021年12月30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