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長最怕三種自然災害:高溫幹旱、多雨寡照和大風降雨。
在黃淮玉米種植區,高溫幹旱成為當前玉米生長的主要“殺手”,花粒、空杆無穗、秃尖、雌雄不遇等生理現象,都是高溫幹旱帶來的直接後果。
據皖北農業專家、農藝師高捍東介紹,今年自小麥收獲以來(5月30日左右),受幹旱天氣影響,夏玉米播種大緻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小麥收獲後進行播種,而後進行灌溉的種植戶,這個階段播種的玉米,生長前期普遍灌溉2-3次,在經過20多天的等待後,才迎來緩解旱情的降雨(6月23日)。
由于播期較早,在高溫襲來之時,已經結束了授粉期,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種植的玉米,受高溫幹旱影響不大,對産量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不過,持續幹旱加之集中灌溉,導緻地下水位下降,一些井水供應壓力過大的玉米田塊,由于沒能充分灌溉,緻使玉米大喇叭口期遭遇旱災,此時玉米正值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齊頭并進的旺盛期,缺少水分的供應,對抽雄授粉及最終産量,都會造成較大影響。
第二階段:6月10日前後播種的玉米,很多遲遲等不來降雨的農戶,在距離小麥收獲10天左右,便陸續采取灌溉的模式進行播種,這個階段播種的玉米,授粉楊花期正值高溫幹旱階段,尤其是對于播種過密的玉米田塊,花粒、空杆無穗、秃尖、雌雄不遇等負面現象較為集中,即便是國内知名玉米種子,也沒能逃脫高溫障礙的下場,這個階段種植的玉米,減産幅度在70%左右。
第三階段:6月23日降雨前搶種的玉米,持續較長的高溫幹旱天氣,即便是晚播的玉米,也沒能逃脫高溫所帶來的生理障礙,8月15日的一場大風降雨,将這個階段播種的玉米,在局部地區形成了大批倒伏,此次玉米倒伏看似和高溫幹旱并無聯系,但如果不是因為高溫幹旱造成的推遲播種,想必此次玉米倒伏現象就不會嚴重發生。
高溫幹旱會對玉米生長帶來哪些“副作用”?
在夏播禾本科糧食作物中,玉米的耐高溫幹旱的能力不及高粱,由于玉米植株較大,水分蒸騰又大于小麥,所以,玉米僅屬于相對耐旱的糧食作物,雖然一些根系發達、氣生根較多、吸收肥水能力較強的耐旱品種,在幹旱年份,表現相對優秀一些,但在玉米抽雄授粉期遇到高溫幹旱,如果沒有人工灌溉補充水分,對玉米産量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高溫幹旱對生長期玉米帶來的“副作用”,首當其沖就是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在高溫條件下,光合蛋白酶活性降低,遭到破壞的葉綠體緻使氣孔關閉,使玉米葉片無法正常光合作用。與此同時,玉米蒸騰加劇,土壤水分無法供應,導緻消耗過度、幹物質積累下降,從而導緻最終減産。
高溫幹旱(超過35℃)還會導緻雄穗異常,如分枝變小、枝數減少、花藥瘦癟、花粉活力降低,從而導緻授粉受阻,出現花粒、秃尖現象。
若授粉期高溫幹旱持續超過38℃,将會導緻雌穗分化異常,雌穗吐絲延緩,從而緻使雌雄不遇現象發生,在這種前提下,對玉米後期灌漿、幹物質積累、千粒重、容重等将會造成較大影響,減産幅度較大。
在當地農村,有“開花遇幹旱,抓緊去抗旱。授粉沒有水,産量少一半”的說法,隻是此時玉米植株已經完全形成,尤其是對于黃淮夏玉米種植區,采取人工灌溉模式困難重重,如果沒有及時降雨,也隻能眼睜睜看着玉米減産了。
高溫幹旱可以預防嗎?由于玉米植株較高,為玉米生長後期灌溉造成諸多不便,但采取一些管理措施,也是可以稍加緩解高溫幹旱對玉米造成的危害。
1、選擇耐旱玉米品種,在幹旱條件下,耐旱品種可降低受災程度。
2、增加土壤有機質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稭稈還田雖然會帶來一些負面作用,但也能起到保墒的效果,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中微量元素肥的補充,能使玉米根系發達、莖稈粗壯,降低高溫蒸騰帶來的危害。
3、葉面補充營養元素,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玉米抽雄前,噴施一遍腐植酸葉面肥 氮肥 鋅肥的營養套餐,在增強玉米長勢的同時,腐植酸類葉面肥還能起到減少玉米葉片水分蒸騰的作用,對高溫幹旱下的玉米生長極為有利。
4、加強高标準基本農田建設,在自然災害頻發的當下,隻有做到“旱可澆、澇可排”的農田,才能更大程度地規避種植風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