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是描寫北宋末年一次農民起義的作品。宋江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農民起義的領袖。很多驚心動魄的場面,都和他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水浒傳》裡的宋江是一個文學形象,并非傳記裡的曆史人物。作為文學形象,宋江是《水浒傳》中的第一号人物,也是最豐滿、最立體、最複雜、最有藝術魅力的一個人物形象之一。對宋江這個人物形象,褒的人有之,貶的人亦有之,衆說紛纭。所以說無論我們以怎樣的主觀情感對宋江或褒或貶,或愛或恨,都不能否認他是中國古典文學人物畫廊裡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下面我們即從不同的方面來分析下這個人物形象的複雜性。
宋江的“仗義”
(一)仗義疏财、濟弱扶貧
宋江是一名押司,在衙門中管理文書案牍,一貫地扶危濟困,救人之急,有“及時雨”之稱。對他人的困境,均能雪中送炭,給予幫助。因此,天下不論識與不識的,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稱贊,也無不以結識宋江為榮。宋江仗義疏财,扶危濟困,第二十一回叙述他接濟唐牛兒,許給賣湯藥的王公公一具棺材及送終之資。而閻婆惜這件事情可以算是宋江若幹次行善濟弱中比較重要的事件。閻婆惜是東京汴梁人士,她跟着父母到山東投奔一個官人不着,流落在郓城縣。在閻家的父親暴病身亡,卻無錢埋葬時,仗義疏财的宋江在街上聽到了這件事情,就出手相助,給棺材鋪打了招呼,讓閻家母親去拿口棺材,又見閻家母女生活無着,随手給了母女十兩銀子,閻婆惜母女感恩涕零。按理說,宋江與閻婆無親無故,素不相識,他沒有幫助閻婆惜的理由,對閻婆惜的求助可以不理不睬或些許資助,可宋江幫助了她。
(二)仗義待友、俠名遠揚
宋江私放晁蓋,不告訴官府是因為仗義。宋江作為一個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蓋所犯的一串串事件都是滅九族的的罪,但是他擔心晁蓋等人,怕他們出了閃失。于是他知法犯法,私放晁蓋,為了義氣主動承擔了這些風險。“濟武松”、“殺閻婆”、“三打祝家莊”,這一幕幕至今依然曆曆在目。“生死至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條,“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準則。宋江的義,不僅使他俠名遠揚,而且像一塊護身符
一樣多次助他化險為夷,遇難呈祥。各路英雄對宋江的頂禮膜拜,正是對他的“義舉”的回報。也正因如此,宋江才有那麼大的凝聚力,将衆多好漢團結在他的周圍,他也才能夠穩坐帥位。當宋江成為梁山義軍首領後,他關懷兄弟,對梁山好漢不分上下,一律兄弟相稱。作戰繳獲的東西也是合理分配,賞罰分明。《水浒傳》裡邊有幾次比較大的戰役,大多數都是他為了救自己的兄弟而打。他每打一個城市都是因為自己的弟兄,梁山的弟兄被捉,為了救這些弟兄而打仗。這為全軍上下團結一緻反抗統治階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宋江的“忠孝”
(一)孝親敬友、忠孝雙全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這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标準。《水浒》中宋江的“孝” 是有名的,“于家大孝”,“事親行孝敬”,因為孝,他另立戶籍,以免因事連累家人;因為孝,在得到父親“病故”的信息而大哭昏迷;因為孝,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肯上山落草,以免被人罵為不忠不孝之人。宋江因閻婆惜案刺配江州牢城,途中被梁山英雄擁上梁山,衆英雄挽留宋江,可宋江執意不肯,他不願做個“上逆天理,下違父命”、“不忠不孝的人”。就是浔陽樓上的反詩揭發後,宋江也不肯采取行動反上梁山,甯願裝瘋賣傻,苟且偷安。直到被判斬刑,梁山英雄劫法場、救宋江、鬧江州、大獲全勝,宋江才跟随英雄們回到梁山泊後擺宴席慶勝利。宋江殺婆惜而逃亡,浔陽樓題反詩而獲斬,幾經生死,剛上梁山,不料突然接到石勇捎來的一封報告父親死亡的家書,宋江頓時思想波瀾陡起,因為心系老父安危,拒絕衆人勸阻,獨自一人下山到了郓城縣。然而,在宋家莊等待他的,不是靈堂哭祭,而是牢獄、脊杖和刺配江州。可見,宋江的所作所為,淋漓盡緻地表現了他的忠義和孝順,這就是他最為人所稱道的地方。
(二)孝忠君主、忠貞報國
由于宋江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學的是孔孟之道,在行事上必是以“忠”、“孝”為先,時時想着忠于君主,處處都要“不違父教”。在他的心裡,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反皇帝無疑是大逆不道的勾當,是無論如何不能幹的,甚至于“甯可朝廷負我,我心不負朝廷”。宋江在一開始就隻反貪官,不反皇帝。在他的思想中始終有着濃厚的封建正統觀念和忠君思想,對于皇帝和封建秩序始終抱有幻想。在他受官府迫害時,卻不敢也不願反抗,甯願忍辱受苦也不造反幹“滅九族的勾當”。宋江被自己和梁山英雄“逼”上山後,他就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作重新的定位。受儒學教育的宋江真正的抱負是為國家權力服務,赢取功名,蔭妻榮後。所以,自始至終,宋江的言談舉止中便帶有明顯的受招安、事皇帝、做忠臣的意圖。即便在梁山起義軍和封建王朝鬥争最激烈的時候,他也經常想着投降。重陽節菊花會上,宋江乘着酒興,寫了一首《滿江紅》詞,呼籲“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在他的骨子裡,透着的是對大宋王朝忠貞報國的志向。不論是晁蓋打曾頭市後的私見宿太尉,還是水淹高太尉後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蓋死後,替換“聚義廳”為“忠義堂”大匾,處處透着他對朝廷招安的渴望。在把反對意見用兄弟之情壓下去之後,他一邊不得不抗拒官軍的鎮壓,一邊卻竭力向起義隊伍灌輸忠君思想,改變鬥争的大方向。在梁山最輝煌的時候,不顧梁山衆人的強烈反對,接受了朝廷招安。在“忠君”與“仁義”之中,他選擇了忠君。
宋江的“虛僞”
(一)收買人心,美化自己
宋江是仗義的,但他的仗義,很多的時候卻總讓人覺得他是有收買人心之嫌。宋江收買人心的方法無非是小恩小惠,小恩小惠是宋江慣用的伎倆。又如宋在江幫助别人後,常有意無意露出名号,說明他的内心深處洋溢着一種極度的虛榮感。上梁山前,他就是靠着這手看家本領,獲得了“及時雨” 的美稱。上梁山後,他更是把這招數運用的出神入化。梁山通過巧取豪奪,府庫中裝滿了金銀财寶,宋江假公濟私,常常大大方方地把這“黃白之物”送給想要拉攏的人。于是,他竭力僞裝出謙恭低下的模樣,遇人便拜,見人就讓,觸情便哭,和顔悅色,一幅甘居人下,與世無争的潇脫形象。靠着這一着,他赢得了廣泛的贊譽。
(二)處心積慮,壯大自己
沒上梁山,宋江已經是先聲奪人,他大造聲勢,不聽晁蓋調度,有意降低晁蓋在衆人心目中的地位。上山後,他用計把吳用收服,使吳用死心塌地地追随于他。然後宋江就全力以赴,對付晁蓋。到梁山後,宋江打着關心晁蓋的幌子,率領軍隊南征北戰,在戰鬥過程中,他不但鞏固了對舊有人馬的領導地位,而且又收服了一大批頭領。這批新增成員,既然是宋江一手收服的,自然對他惟命是從。時間一長,宋江大權在握,晁蓋雖坐在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上,權力卻被架空了。每逢戰勝捉住大将後,宋江總是納頭便拜,願奉為山寨之主,俨然以山寨之主自居,全然沒把晁蓋放在眼裡。長此以往,大家隻知有宋,不知有晁,這就導緻了雖然發生大風吹倒中軍旗杆這樣不祥的預兆但晁蓋執意要帶兵攻打曾頭市。因為晁蓋感到了自己的尴尬處境,他希望借此一戰,提高自己在衆頭領心目中的地位,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出所料,晁天王頭部中箭,不治而亡,宋江如願以償地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最後,宋江出身小地主階級,封建觀念在他身上特别強烈。一方面,他同情百姓疾苦,要求反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走上反抗的道路,落個不忠不孝的罪名。經過一系列曲折的道路,終于被“逼上梁山”,成為義軍領袖,這是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人民大衆反抗黑暗社會的大潮所決定的。但是,傳統的封建忠孝觀念,又使宋江終不能抛棄有朝一日效忠朝廷博得一個“封妻蔭子”的夢想。鐵的現實,與夢的虛幻同時擺在宋江面前,由于他最終選擇了虛幻的夢想,于是也就導緻了最終的悲劇。正是宋江思想性格的矛盾性,才造成了宋江悲劇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