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人都覺得去韓國時,看不懂滿街的韓文,進飯店吃飯看不懂菜譜,隻能靠猜,很不方便。相比之下,到日本旅遊就方便多了,到處都有漢字,不懂日語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自由行基本沒問題。
在日本的大城市,去便利店和超市買東西,基本上不需要說話;進大衆飯店吃飯,店外有飯菜的模型,菜譜上有照片,點菜靠手指就行;免稅店一般都有懂中文的店員,标簽也有中文;再有一本旅遊攻略,旅遊幾天,即使不懂日語,基本上不成問題。
可是,如果看到日本滿街的漢字,就認為日語簡單容易搞定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日文中雖然漢字很多,但是意思和中文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區别很大,有的差别微妙,如果隻看字面,就會産生很大的誤會。
以前,東京的老城區裡到處煙囪林立,這些都是所謂的“錢湯”,也就是公共洗澡堂,門上挂着一個白布簾,上面寫着一個大字“ゆ”,不懂日語的中國人問日本朋友那是什麼意思,日本人寫下“湯”字。
于是,中國人的腦海裡浮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湯,酸辣湯、雞蛋湯、西紅柿湯、蘿蔔湯、可能還有豬骨劍花湯……。要是再追問有什麼可以推薦的“湯”的話,他的日本朋友肯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日本受中國的影響,曆史上使用漢文,後來又繁衍出假名。近代初期,中國留學生紛紛來日本留學,不但帶回去了新思想和新知識,也帶回去了大量的新詞彙。這就是現在中文和日語中有很多詞彙相近的原因,不過,相近并不意味着相同。
例如“機”在日語中仍然沿用漢語古典的“桌案”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機”卻變成了機器、機會和念頭的意思。“電視機”“手機”“飛機”、“見機行事”、“心機”等等,詞義與日語相差甚遠。
“走”這個字在日語中仍然沿用古文“跑”的意思,而中文則發生了變化。中文中的“手紙”是如廁時的必需品,而在日語中是“書信”的意思。
我們再看幾個例子:“告訴”這個詞在漢語中是常用詞,“我告訴老師”,“他告訴我”之類的用法比比皆是,日本的初級中文課本都會講到,但是在日語中“告訴”是“起訴”的意思,屬于法律方面的專有名詞,意思完全不同。
與此類似,“追求”在漢語中很常見,“追求理想”“追求遠大目标”“那個女孩很漂亮,很多男孩追求她”。相比之下,“追求”在日語中是“追究”的意思,一般和“責任”搭配,也屬于法律方面的詞彙。
還有一個容易引起誤會的詞是“經理”。記得以前中國的公司領導訪問日本或者日本的公司社長訪問中國時,交換名片之後,日方的人員總是滿臉狐疑。因為“經理”在中國代表公司的老總,而在日語裡意思則是“會計”,于是,日方總把中方的公司老總當成會計,不知應該從何談起。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日語和中文的詞彙意思不同。比如:
愛人:中文的意思是“妻子”或者“丈夫”,日語中表示“小三”。
老婆:中文的意思是“妻子”,而日語的意思是“老太婆”。
妻子:中文的意思是“妻子”,日語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
小人:中文的意思是“品格低賤的人”,《論語》中有“唯女人與小人難養”,而日語的意思是“小孩”,這個詞是“大人”或“成人”的反義詞,主要用于标注門票價格,區别于成人。
顔色:中文的意思是“色彩”,日語的意思是“臉色”。
大家:中文的意思是“衆人”,而日語的意思則是“房東”。
覺悟:中文的意思是“由迷惑而清醒”,日語的意思是“做好思想準備”。
結束:中文的意思是“完了”,日語的意思是“團結”。
工作:中文意思不必說了,日語則沒有上班的意思,除了學校的手工之外,基本上是負面的意思,工作員指間諜,還有背後搞小動作的意思。
如此種種,枚不勝舉。
日語和中文的漢字詞彙大緻可以總結為三方面:
1.同形同意。比如“社會”“哲學”“幹部”“體育”“學校”“電池”“庭園”等等,這些詞彙容易掌握。
2.同形異義。比如“妖精”“鬼才”“工作”“野菜”“清楚”以及上述的諸多詞彙,這些詞彙最容易引起誤會。
3.異形異義。比如日語的“油斷”“怪我”“我慢”,這些詞彙根本無法推測。
當今漢語中大約有10萬以上的漢字,其中有8000個常用字。日語中有5萬左右的漢字,其中2000個常用字。對比之下,中日兩國共同使用的常用字隻有500個字,這意味着雙方大緻能理解的範圍僅是這個狹小的部分。
因此,因為有漢字相通,容易入門,但是,如果忽略了詞彙中微妙的區别,在實際使用中是行不通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