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番禺真實含義

番禺真實含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19:24:23

番禺真實含義(番禺地名含義蠡測)1

地名的含義,往往與其曆史背景有關,就廣州而言,本地的“楚庭”、“羊城”等地名,都值得注意。而本文則拟就“番禺”地名之含義,略做分析。

“番禺”一詞,在早期文獻中已經出現,用法之一為人名。如《山海經·海内經》之記載:“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

更為常見的用法,則是用為地名。如《淮南子·人間訓》有秦軍南下,而“一軍處番禺之都”的記載。《史記》則有“南海(郡)僻遠……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的記載;同書《貨殖列傳》還提到“番禺亦其一都會也”。其後,《水經注·泿水篇》也提到“泿水東别經番禺,《山海經》謂之贲禺者也”。此外,廣州番禺區村頭崗M1還出土有“番禺都亭長陳誦”墓磚。

不過,從各種考古資料看,“番禺”地名還有多種異寫,包括:

(1)“番隅”。見于《山海經·海内南經》:“桂林八樹,在番隅東”,郝懿行箋:

劉昭注《郡國志》南海番禺引此經雲:‘桂林八樹,在贲禺東’。《水經·泿水》注及《文選·遊天台山賦》注引此經并作贲禺,又引郭注雲:‘八樹成林,言其大也。贲禺音番隅,今本脫郭音五字,又言訛為信也’。

(2)“蕃禺”。1953年廣州西村石頭崗一号秦墓出土“蕃禺”漆盒、1983年南越王趙眜墓中出土的“蕃禺少内”、“番少内一鬥二升少半”銘文銅鼎;2004年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木簡,其中有“蕃禺”地名記載。

(3)“蕃”。南越王墓及廣西羅泊灣一号漢墓出土一批“蕃”銘文銅器、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石刻文字“蕃”。從早期地名省簡的情況看,上述南越王墓等所出土的“蕃”,應當都是“蕃禺”的省略。

(4)“鄱禺”。見于《漢書·孝武帝紀》等文獻。

目前一般認為,上述“番隅”、“蕃禺”、“鄱禺”都是“番禺”之異寫。

不過,關于“番禺”地名之含義,目前還有很多争論,大體包括如下幾種:

第一,因本地“番山”、“禺山”而來。劉宋時人沈懷遠《南越志》提出“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這種意見也被稱為“二山說”。但是根據廣州秦漢造船遺址的發掘看,遺址所在相傳是廣州古代三山(即番山、禺山和坡山)之一的“禺山”所在。而發掘者指出,從這次試掘和鑽探查明,船場遺址層是在地表以下5米深處,船場上覆蓋的是西漢初年以後所形成的堆積層,并不是一座山。因此有學者認為,用“番禺”系“因本地‘番山’、‘禺山’而來”的解釋,并不可信。

第二,認為是“番山之隅”,如《水經注·泿水篇》:“縣名番禺,傥謂番山之禺也”。《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嶺南道·廣州·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這種意見也被稱為“一山說”。不過,對于此說,也有人認為“番禺詞義之一山、二山說,殆近臆指”。

第三,認為“番”為番國,“禺”為地區,“番禺”也就是“嶺南藩國南蠻之地”。按:此說關于“禺”的解釋,思路有可取之處。而“番”的理解則或有可商。因為秦代在番禺地區設立了正式的行政機構,而在漢初番禺地域曾一度為南越屬地而獨立于漢,其後又被漢所滅。可見,将“番”理解為“番國”或者“嶺南藩國”并不合适。

第四,“番禺”是人名。除前引《山海經》的“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傳說之外,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還記載有皇帝庶子禺陽、禺号,及禺号的孫子番禺,從中原到嶺南開拓經營的故事,以後為了紀念,就有了“番禺”之地名。按,上述顯然是後人的演繹,并非地名“番禺”的含義。

第五,認為“番禺”是“古越語譯音”,或認為“番禺”是古越語“村(城)越人”之意,也就是“越人村(城)”,或進一步從此角度提出“鹽村說”,認為在廣州先民古越族和唐代以前俚人(黎族)的語言裡,“禺”有“鹽”的意思;同時在黎語中,“番”即“村”。由此,“番禺”可以直譯為“村鹽”,意譯即為“鹽村”。按:其論證或稍顯迂曲,筆者于此說也有疑惑,若此說成立,為何不直稱為“禺番”(也就是“越人村”或“鹽村”)?

第六,認為“番禺”的真正含義就是指“在邊遠的蠻夷之地上的一小塊地方”。按:此說有其合理處,但也有一些疑問,即目前所見最早的“番禺”記載,是秦代的出土資料,此時此地已經是秦帝國境内的疆域,而如果将之稱為“在邊遠的蠻夷之地上的一小塊地方”,似乎容易理解成本地非秦疆域,從而造成混淆。

第七,近期有學者認為“番禺”是“蕃商僑寓”之意,從而将其得名背景與“海上絲綢之路”相聯系。按,正如目前發現有春秋時期的一些“番子”銘文器,實為“潘國”之器;而後世有一些用來指少數民族或外國人的“番子”,如宋蔡縧《鐵圍山叢談》卷二:“威儀盡識漢君臣,衣冠已變□番子。凱歌還,懽聲載路,一曲春風裡”。顯然,我們不能将春秋的“番子”器,理解成後世這種用法的“番子”。與此例相似,“蕃商”一詞,多見于宋元時期,而在宋元以前并不多見。因此,要将秦漢時期地名“番禺”之“番”,解釋為宋元時期的“蕃商”,可能還缺乏充分證據。

筆者以為,“番禺”有可能為古越語之記音,但同時從古漢語的角度而言,也還是可以繼續作解釋的,“番禺”或可以理解成“藩隅”。“番(旁紐元部)”、“藩(幫紐元部)”韻部相同,而聲母旁、幫為旁紐,故二者古音接近,文獻中有互作的用例,如《荀子·禮論》“其貌以象槾茨番閼也”。楊注:“番讀為藩,藩籬也”。而“禺”、“隅”古音均為疑紐侯部,相關的互作用例,如《老子》第41章“大方無隅”,漢帛書乙本則作“禺”。從詞義方面看,“藩”有“界域、領域”之意,如《莊子·大宗師》“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其藩。’”而“隅”則有“邊遠地方”之意,如《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同時“隅”也還有“角落”之意,如《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由此,我們認為“番禺(藩隅)”的含義,是就地理方面而言,也就是指“疆域之一隅”。這一稱謂或具有其時代含義,秦漢疆域首次将今廣東地區在内的地區納入統一的政權之内;而從秦漢領土分布看,廣東地區又正處于帝國之東南一隅。從目前的資料看,“番禺”地名出現于秦代,至秦末(公元前207年),秦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其後又兼并嶺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從所發現的南越國“番禺”諸文字資料看,南越國時期應當是延續了此前秦代出現的“番禺”地名,其原因可能與趙佗之秦南海郡尉身份有關。至漢代之後,本地區被納入漢之版圖,而“番禺”地名又繼續沿用。由此,“番禺(藩隅)”的含義,或正與中國曆史上秦漢帝國的大一統,及疆域擴大有關。而時至當下,“番禺”地名繼續保留,卻從原來秦漢帝國的偏遠一隅,而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讓人看到了曆史變化之劇。

以上所論,筆者不敢自必,尚請同好賜正。

END

番禺真實含義(番禺地名含義蠡測)2

文章作者:熊賢品

文章來源:《嶺南文史》2019年第1期

選稿:周辰

編輯:郝志堅

校對:檀金玲

審訂:劉優華

責任編輯:劉言

番禺真實含義(番禺地名含義蠡測)3

論坡義地名詞“坂”

論“邯鄲”字形及地名的演變

侗族文獻地名中的數字文化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