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4 年的 iOS 8 開始,當時看來頗為新穎的《健康》app 被預裝到每一台 iPhone 上,如今它已經曆過 8 年時光,經過無數個版本的改進,現在已經擁有了衆多功能。
此前有傳言稱今年更新的 Apple Watch 大概率不會配備新的傳感器,意味着蘋果用戶想要通過手表測量血壓的話,還得再等等。
因此可以推斷新的 Apple Watch 會在原有硬件配置基礎上,另辟蹊徑測量更多健康數據,讓用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在那之前,我認為現在的《健康》app 的功能已經足夠豐富,粗略統計已經涵蓋了數百項健康數據,但其中許多是需要人為填寫的醫學數據。
這雖然對醫生進行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然而一般人沒有相關很難去獲取那些數據。
那麼抛開那些過于複雜的參數,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在《健康》app 裡出現的,一些不被大衆所熟知,但不知哪天就能用上的生理指标。
篇幅有限,本期暫且介紹 7 項指标,如果大家還想看更多更詳盡的内容,可以在評論區留下建議。
有氧适能
之所以把有氧适能放在第一個介紹的位置上,因為它很重要。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身體質量指數 (BMI),一個數字就能大緻分析出一個人的身體機能。
區别在于很多人都知道 BMI 可以通過「體重/身高²」 得出,但大部分人對有氧适能都一知半解。
有氧适能又叫最大攝氧量,通常代表着一個人在鍛煉時能夠消耗的最大氧氣量,單位是「毫升/分鐘」,數值越高,意味着你擁有越強的心肺能力,長期保持一個較高的有氧适能能力,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上心肺相關疾病的風險,同時也降低了發生相關并發症的可能。
Apple Watch 通過監測運動時血流含氧量計算出最大攝氧量,數據會受到佩戴松緊度、汗液影響,因此在運動前,我們最好将表帶調緊,使得手表底部的光電傳感器與皮膚盡量貼合,減少誤差。
如何提高這項指标的數值呢?
多數人可以通過更高強度和更頻繁的有氧鍛煉來提高這部分能力,譬如跑步、騎行、跳繩、HIIT 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譬如近期,我的有氧适能數值穩定在 37 左右,低于平均,但當我将圖表往回拉,發現在 2018 年底至 2019 年底近一年時間裡,我這項數據都在 47 左右,而那段時間我堅持着每天慢跑 5-10 公裡的習慣,如今回想起來,那年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都比現在要好不少,看來是時候撿起夜跑這個習慣了。
步伐不對稱
顧名思義,這項指标代表着左右腳在運動過程中的對稱性,數字越低越好,如果這一數值長時間保持在兩位數,或表明身體出現了脊椎側彎、長短足等生理問題,長此以往體态問題會越來越嚴重,請結合身體感受盡快就醫。
在《健康》中,Apple 在「活動能力」頁面底部,貼心地列舉出 5 種改善不對稱情況的相關鍛煉内容。
步長
我們能夠經常在一些偵探劇中,看到偵探通過鞋印的長度和腳印相隔的距離判斷嫌疑人的身高和重量,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身高越高的人,步長也會相應增加,對解剖學有所了解的人便能進行反推。
然而步長不僅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高。加入時間因素,便能看出其步行時的步幅變化,《健康》會同時統計最小和最大步長。步長與上一項「步伐不對稱性」一樣,都是通過 iPhone 測得的。
具體工作原理是:口袋中的 iPhone 通過内置加速計采集數據,計算出腰部的豎直位移,通過比例計算出具體步長,誤差不會太大。
雙足支撐時間
當一側下肢完成足跟擡起,到足尖向下蹬踏離開地面時期,另一側下肢同時進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動作,這個階段便是雙足支撐階段。
這個階段占整個步行周期的比重越小,意味着身體平衡性越好。當雙足支撐時間降為零時,你就跑起來了。
右圖為《健康》自帶的健康建議
回想一下,當你跑起來時,是否是左右腳交替支撐着你整個身體。
靜息心率
據一篇發表在《心髒》期刊上的研究,哥本哈根大學根托夫特醫院的研究人員從 1971 年開始監測 5249 名中年健康男性,随後一直監測着這些參與者的心率和死亡數據,這一研究一直持續到 2011 年。
結果發現,靜息心率較高的男性死亡風險也較高,其中一項較為「駭人聽聞」的數據是:
靜息心率為 81-90 次/分的男性的死亡風險是靜息心率為 50 次/分的男性的兩倍。
數據樣本不大,影響個體壽命的因素也很多,這個研究隻能作為一種參考,說明靜息心率與壽命可能有相關性,而且很可能是成負相關,即靜息心率越低,壽命越長。
長期保持運動習慣的人,靜息心率會比較低,因為經過長期運動,他們的心髒機能較常人更強,心髒收縮、射血更有力,一次心跳能輸送更多血液,而無需加快心跳以輸送相同量的血液,因此有着更低的靜息心率。
以上屬于生理性的靜息心率低的情況,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造成的低靜息心率,則需要盡快就醫,所以别看到靜息心率越低就越高興,還得辯證地看待這項指标。
還是以我的數據為例,近期我的靜息心率都在 65 次/分上下徘徊,而當我會看 2019 年的數據,因為保持着夜間慢跑的習慣,那一年我的靜息心率皆低于 60 次/分,屬于生理性調整,是好事。
将時間軸拉長,便能看出長期運動給人帶來的良性影響
呼吸頻率
呼吸頻率與最大攝氧量一樣,都能反映一個人的心肺功能,Apple Watch 隻會在用戶睡眠期間監測呼吸頻率,而一般來講,正常成年人每分鐘呼吸大約 12-20 次,睡眠期間呼吸頻次會相應降低。
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
當我向朋友白先生問起他的健康數據時,他跟我講起一件有意思的事。
長期以來,他的呼吸頻率保持一緻,平均呼吸頻率基本上都是 17 次/分,但當他發現在本月 9 号淩晨 1 點時,他的呼吸頻率猛增至 34 次/分,一番回想過後,才記起當時做了個惡夢,那是身體自主作出的反應,想起來倒是覺得人體真奇妙。
左圖顯示我的日均呼吸頻率穩定
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睡眠情況,可以嘗試使用諸如 AutoSleep一類的睡眠監測軟件,獲取各類睡眠時長、心率、卧床時間比例等參數,幫助自身調節睡眠習慣。
當我們感冒發熱時,也會自覺呼吸變得急促,換氣更頻繁,這也是呼吸頻率在健康層面的一種體現。
血氧含量
顧名思義,這項指标反映的是人體血液中的氧氣含量,正常值應為 95% 以上,當血氧含量較低,或許會造成供氧不足,産生頭暈、精神不振;若經長期測量,血氧含量都低于 90%,則需要考慮是否由慢性病導緻,需及早就醫。
當然更常見的,是環境變化導緻的血氧急劇降低,譬如我朋友李先生,他在過年之前去了一趟雲南,期間上了玉龍雪山,當上至海拔 4506 米時,他自覺有了高原反應,但他的意識仍然清楚。
左圖為當時主動測得的數據,可惜沒有推送建議提醒
于是為了進一步判斷身體是否适合繼續登山,他用 Apple Watch 測量了當下的血氧情況,已經降至 XX 了,勉強登山隻會加劇高反。
于是他拿出了背包裡事先準備的氧氣瓶間歇吸氧,并原地休整,很快症狀就得到了緩解,山路繼續,後續也沒有出現不适了。
這項指标在現今社會當中越來越重要,尤其在疫情時代,血氧低被視為是新冠症狀之一,于是監測血氧成了許多智能穿戴設備必備的功能。
總結
Apple Watch 經曆過數代革新,逐漸明确自身運動健康助手的屬性及定位後,蘋果官方出品的《健康》和《健身》兩款 app 各司其職,前者收歸各類身體指标,數據包羅萬象,甚至可以作為醫生進行醫療診斷時的參考;後者則以「三環」為基礎,更專注于運動健康。
左:健康,右:健身
本期内容介紹的大多數指标,即便是常人,也能根據所測得數據,進行自檢。這也正是智能穿戴出現的意義,讓佩戴者更了解自己。
為方便讀者參考對照,結尾彙總各項指标的正常範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